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春风细雨洒人间
春风细雨洒人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527
  • 关注人气:2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黟县碧阳小学校本课程《古黟》(一)

(2014-01-07 10:59:08)
标签:

古徽州

古黟文化

校本课程

校园

分类: 心灵故园

黟县碧阳小学校本课程《古黟》(一)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让多少名人、多少游子痴情难释怀。

黟县乃徽州之本,是安徽省历史最悠久的县,故有“古黟”之称。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积聚了鸳鸯谷、五溪山、打鼓岭等景致怡人的山水奇观,也有着木坑竹海、塔川秋色、五里桃花等田园风光,被誉为“画里乡村”。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人间巨变,孕育了汪勃、张小泉、汪大燮、舒绣文等名人。那数不尽的祠堂庙宇、小桥流水、园林亭榭、精美“三雕”、古黟楹联,还有那特有的古黟方言,寓教于乐的童谣,浓浓徽味的佳肴……都形象地表现了黟县人对村居人文和谐环境的理想追求,反映出古黟深受程朱儒道理学的影响,大兴重宗法、讲世好,崇文重教、尚义诚信,敦邻睦族、谦逊礼让之风,彰显徽州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古黟文化”这株奇葩。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今日古黟,依旧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马头墙上燕闹正欢……在黟县碧阳小学,一群有志于挖掘、传承、弘扬“古黟文化”的语文教师,从2010年开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依托,立足古黟优美的自然风光、珍贵的文物古迹、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风俗民情,积极开展《运用古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自编完成了得天独厚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古黟》校本课程,并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实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这本小册子是首册,虽然不能尽善尽美,却擎起了传承、弘扬古黟文化的旗帜,使古黟文化植根学生心田,并代代相传。经年之后,莘莘学子对古黟的印象,回应在心中的,定是那青山莽莽的龙川、碧水盈盈的南湖和青山绿水共为邻的村落,还有那永远难忘的乡音、童谣、美食……

小册子,大世界。古黟文化得以传承,得感谢为传承古黟文化而辛勤付出的各位教师,更得感谢收入册集的知名和不知名的作者,是他们撰写了精美文章,拍摄了精致图片!

 

                                        程国营

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黟县概述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四面群山环抱,北枕黄山,南望白岳,东及东南毗休宁,西及西南邻祁门,西北接池州市石台县,东北连黄山市黄山区。南北长47.8公里,东西宽44公里,总面积857.4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0.6%。全县划四乡四镇,辖86个行政村(含3个居委会)、592个村民小组,共33829户、95819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14%。黟县,安徽省最小县之一。

《新安志》载:“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古时黟地商周属扬州,春秋属吴国,吴亡属越国,战国属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黟县,属鄣郡,故而有“古黟”之称。汉代以前作黝县,属丹阳郡;西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以黝县为广德王国;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废广德国,改黝为卤;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称黝县。《汉书》载:“韦昭音义,黟音伊,或从幼,二字相似,盖写而误焉。”颜师古注:“黝音伊,字本作黟,其音同”。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吴将军贺齐于淋沥山平陈仆、祖山,设新都郡, 改“黝”为“黟”。隋开皇九年(589)并黟入海宁,属婺州;十一年复置黟县,属宣州;十二年属歙州,州治设黟县。唐永泰二年(766),析黟县赤山镇及六乡归新置祁门县;再次年,又析黟县部分归新置石埭县。自此,黟县疆域大为缩小。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黟属徽州,历明代,直至清朝。民国3(1914),属芜湖道。民国17年后,先后直属安徽省、划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直隶皖南行署、划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等。1949429日,黟县解放,属皖南区行署徽州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9年,并入祁门县。1961年,恢复黟县建制,属徽州地区;1987年,属黄山市至今。黟县,安徽省最古县之一。

黟县东西横贯黄山之余脉,南北分列丘陵及盆地,形成中部隆起、南北低缓的地形特征,从巍峨陡峭山地到舒展平坦盆地均有序分布之。中部山地重峦叠嶂,峰壑争奇;南北部丘陵东西延伸,峻缓各异;盆地在丘陵、河谷间展开,形成田地千顷。境内大小河流129条,河流总长525.5公里,河流密度0.89公里/平方公里。黟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时。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2.3℃。年平均无霜期213天,年平均降水量1756.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47.7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766.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4卡/平方厘米。

黟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平均径流总量87253.47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176万立方米,分别是全省和全国平均值的2.02倍、3.77倍;平均每人占有水9772立方米,是全省和全国平均值的6.65倍、3.62倍。全县有林地面积103.85万亩,活立木总储量31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1.3%,是国家南方林区杉木商品林生产基地之一。黟县还是安徽省亚热带北部动植物区系重要储源地之一,北部深山生态原始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多种优良、珍稀树种和古老的孑遗植物,均属安徽省特有或全国其他地区罕见,其中22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树种,11种被列为省级保护树种;多种野生鸟类、兽类、水产动物亦极为珍贵,其中5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种被列为省级一级保护动物、25种被列为省级二级保护动物。

进入黟县,满目青山绿水,四处清幽恬静。2005年以来,黟县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第九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省生态建设第二批综合示范基地”、“省首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等;西递、宏村镇被评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渔亭镇被评为“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关麓村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村”,五里、深冲村被命名为“黄山市生态文明村”等。黟县,安徽省最美县之一。

这里是徽州文化重要发祥地。黟歙原属古越领地,山越文化即为其生态原色。自秦汉后,中原战乱频仍,北人陆续南迁黟歙,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撞击、交汇、融合,进而演绎成新的地域文化——新安文化。宋代“程朱理学”兴起,靖康之乱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徽州地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新安文化之所占领域更为广泛,内容愈加丰富,理论更趋系统,逐渐形成辉煌璀璨的徽州文化。千年古黟历经了这历史文化演变的全部过程,其自身所凸现出来的丰富内容和地域特色,成为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黟县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黟县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由于全县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庭院”的自然格局,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粮食一直不能自给,甚至“乐岁才供三月粮”。明清时期,为摆脱生活困境,人们不得不纷纷“重利轻离别,寄身他乡,以服贾为谋生途径”。黟人在四出经商过程中,勤奋节俭,诚实守信,历经数百年艰辛,足迹遍及全国,终于成为“徽商”集团中一支劲旅,成为黟县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经商致富后的黟人以其雄厚财力回到家乡,创书院办教育,筑庙宇祭神灵,建祠堂聚宗族,置豪宅光门庭,为黟县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丰厚基础。

悠久的文明历史,独具的地理环境,特有的经济状况使黄山、白岳之间的这方沃土滋生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黟人节俭的生活方式、古朴的民俗风情、纯实的民间歌舞、缘古的地域方言、厚重的楹联题额、天然的饮食特产,融合成徽州文化的最基本因子。特别是跨越时空、免遭战祸而保存完好的,分布在境内各地成百上千幢明清时期古民居,以及祠堂、牌坊、庙宇、书院、园林、塔桥、亭榭等建筑,集中记载着千年古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他们被誉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历史上黟县与徽州其他各邑一样,均为“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千年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千年的宗族社会制度使得黟县四乡逐渐形成众多古村落,继而成为徽州文化的历史综合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胡姓西递村、汪姓宏村、叶姓南屏村、舒姓屏山村、汪姓关麓村、汪姓碧山村、孙姓古筑村、黄姓黄村、朱姓朱村、江姓龙川村、李姓奕村、汤姓汤村等。尤其是作为黟县众多古村落的杰出代表西递、宏村,他们以“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之魅力特色,于200011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27处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西递、宏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西递、宏村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西递、宏村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乡镇”。2006年,屏山村、南屏村、关麓村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乡。宋元以后,徽州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文风昌盛,时黟县人读书亦不乏其人“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进入明清,借重宗族势力的极端重视,依靠徽商经济的大力资助,黟县教育得到空前繁荣。家有塾,族有会,县有学,“黟之能受学者大约百人中有六七十人以上”(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宋代以后科举考试,共取进士136人;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共取举人171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京城18省举人1300余人联名“公车上书”,条陈利害,签名的安徽8名举人,其中4名是黟县人。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新学;翌年,黟县设立劝学所,劝导地方兴新学,碧阳书院改作县立碧阳高等小学堂,就此拉开黟县现代教育帷幕。民国27年(1938年),东吴大学附中、复旦大学附中先后在黟县建校开课,为黟县奠定中学教育基础。建国后,黟县教育始终伴随着社会文明、经济生活同步发展。

黟县“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自古就享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尤其是域内世居有陶渊明后裔族聚村落,以及南山、靖节里、五柳社、桃源洞、武陵溪等地名,国内外众多专家都认为古黟是五柳先生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世外桃源的创作原型。这里有林历山、鸳鸯谷、奇墅湖、五溪山、拜祭堂等山水景致怡人;有木坑竹海、塔川枫叶、碧山桑园、深冲茶叶、五里桃花等田园风光绮丽;有桃源洞、浔阳台、云门塔、石流虹、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历史名胜厚重;有培筠园、显济庙、古衙堂、通济桥、碧阳书院等文化古迹犹存。1986年,黟县旅游业开始起步。1987年,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正式列入全县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黟县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全县旅游业高歌猛进,逐渐形成“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龙头,集山水自然生态、徽州文化景观、乡村田园风光、古黟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成为安徽省第二大旅游接待区,年接待游客均在100万人次以上。2005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称号。2006年,全县接待中外游客达242.0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8868.71万元,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试点县”,黟县正在由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小县大踏步迈进“中国旅游强县”行列。

这里是安居乐业的“桃花源里人家”。

沧桑千年,古黟人筚路蓝缕换旧貌;

宏图百里,桃花源万紫千红尽芳菲。

黟县碧阳小学校本课程《古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