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泮邻街趣话


标签:
徽文化古黟文化泮邻街古民居文化 |
分类: 心灵故园 |
黟县泮邻街趣话
——不喝程家一口水
作者:吴卫华
巷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总是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即使风光不再,可是那些传说也足够你爽心的。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就很好的展现了北京的胡同,常常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养在深闺人不知”正式体现了巷弄的特色。徽州多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鳞次栉比,在这交错的巷弄中孕育了多少的故事。
走进黟城的泮邻街,就会看到一口与众不同的井,仔细端详,和一般的井是不一样的。外形是正方体的青色大理石,而站在井圈上往里细瞧,却是上面三圆孔,里面一大圆,再看井水中映着三个圆,你的头朝哪个圆望,那么你的影子就落在哪个圆内。这就是在黟城很少见的“三元井”,可以说这是黟城的一道风景,井圈的四壁有几个大字“吴家古井”,边上有“壬申年公泉重修”的字样,刻工很是精细,外观上很有气势。
今天的人谈起这口井,都说是“三元及第”之意,其实有关这口井的由来远不止这一点,因为这是几代人苦酸的历史,背着家族的荣耀,承载了百年沧桑的古井。
历史上在这里曾经是程氏的地盘,家族庞大,这里的程氏家族的开宗始祖是程氏的十二世时公。这一片靠近“二陆齐名”的地方都是属于程氏家族的地方,但是后来这里却多了一口“吴氏古井”呢,就是因为当年时公发家娶的妻子是当时黟城大户吴姓的女子。
当年吴姓在黟城也算是大户人家,但是在势力上在黟城要略逊于程氏的,而且多住在横岗一带。所以当年吴家女嫁给程氏的时公,吴姓人家就有点担心被人瞧不起,而且这个女子,即后来的时公婆也是一个烈性的人,既然嫁了人家,又要为娘家人争气,所以在出嫁之时,带去的丫环、仆人也不少,这么多的人,怎样安置就是问题。听程水泉老人讲当年的吴姓曾经大批搬到这里,还建立了宗祠,在“三元井”的左上方有近三百平方米的吴氏祠堂——尊让堂,右下方是近三百平方米的吴家墩(旱地),可以算是在程氏的地盘上扎了一根桩。我的父亲就是这个吴家的子孙,不过今天由当年吴姓发家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程氏当时主要是在“二陆齐名”,隔着“三元门”,莲花塘有泮界着。泮邻街是内泮,时婆当年嫁娶的嫁妆中就有一项特殊的嫁奁——一口井,就是后来“三元井”的前身。
隔着“二陆齐名”这么远的地方,有什么用处呢?时婆很有心计,因为后来的这里就是属于长房的。“不喝程家一口水”,她深深知道自身的地位在程家也只是一种类似摆设,先就做了准备,至少她的亲生子女就不能受这份罪,还有吴家的族人。所以这口井当年首先是作为嫁妆陪嫁的,而且最初是一个眼的,也算是饮水思源吧,时婆没有忘记娘家的养鱼之恩。
时间过得很长的时间,井圈早已经破损不堪,而且很是低矮,时婆早也是程氏家族中的族谱人物了。吴姓在这里尽管有宗祠,但是人丁太少,周遭都是程氏的居民,不过有一点就是团结而讲义。据我的父亲回忆,他的曾祖父到他这一代住在这里有七八十年,我的父亲孩童时代也就生活在这里。父亲说当年我们家是借住俗称“铁皮门”的程氏故宅的,大部分的吴姓人家多已经经商、入仕在外,当年围绕“不喝程家一口水”的誓言还是坚持着,周遭只是几户吴姓的人家。
最初的这口井是一眼的,至于后来改为“三眼井”的原因很简单。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井圈已经破损不堪,当年靠近“继善堂”的一家的女孩子在井边玩耍,奔跑中不深落入井中,尽管被救起,但是要重修已经不可避免。曾祖父是个热心肠的人,就动了修建的念头。怎样的修建是个大问题,因为不可能缩小井圈,这里的人口较多,再者防火的需要,不能够缩小。后来曾祖父就想了这样的方法,把原先的一个大井圈改为三眼的井圈,这样不妨碍人们的打水,而且大大提高井圈的高度,防止小孩的玩耍而意外失足,而且井的利用效率也高了。这样建议与修建的方案出来之后,得到了周边邻居的赞同,程姓也赞同,毕竟这里多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居多,而且这口井的位置很是突出,在主要的道路上,于是吴程两姓人家共同出力,三眼井也就成了,所以今天的井圈上是写着重修字样,曾祖父在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程水泉老人讲当年上面写上“吴家古井”,程姓是有意见的,只是由于吴姓出的点子,也就无法辩驳了。
原先是那种花岗岩的井圈,乘着这次机会就改为黑色玄武岩的黟县青,这时的吴姓的观念已经比较开放的,“三眼井”还是不好听,而且程氏的“三元门”一直以来就是闭着,想着三元及第的想法还是很深的。这么多年的恩恩怨怨,说到底吴程还是亲家,后代总想着要光宗耀祖吧。“三元及第”就加在这口井上了,时间大概是我父亲的曾祖父时期吧。
在这口井的对面的弄里还有一口三眼井,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模仿修建的。徽州的房屋多是码头墙,里面多是木质结构,防火是最关键的,水井一般修的较大,家中也有井,在街巷里还有这些大型的井圈。可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安全问题,有的是无井圈,有的是大井圈,这样的三眼井却是独到的想法,很有文化特色。
这口三眼井在吴家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吴姓在这里是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那年我的两位姑妈从四川回来,父亲还专门带他们去看了这口凝聚吴姓历史的古井,参观了原先曾祖父以及祖父住过的老屋,还专门拍了照片作为保留。每次经过这里我都有一种自豪的感觉,曾祖父尽管已经远远的离我们而去,但是作为历史的见证,三元井在今天还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的。
常常能够看到左邻右舍在这里清洗衣物,这里的人们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什么吴程家族之争了,呈现的是一派和睦的景象。冬天这里更是很多的人在这里洗菜,在今天的黟城,这样的水井已经不多,而且这样古色古物的也更是少见了,人们很是珍惜它,是这里的一宝啊。人们都是很自觉的维持水的干净,是绝对不允许小孩扔东西的,而且这么多年水依然是那样清、静。在三元门不存在的今天,这口井却是预示着这里的生机依然兴旺,有关它的故事还要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