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典故二则
(2013-10-27 20:48:15)
标签:
徽文化古黟文化文化村落文化 |
分类: 心灵故园 |
黟县百户村名典故
“百户”原来是金朝初年设置的官名,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而千户又隶属于万户。这一世袭军职怎么演变成了村名呢,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要推翻元朝的统治。其中南方以朱元璋和陈友谅两股起义军势力最大,他们相互火拼,都想取得天下。
王用是朱元璋手下一名力士校尉,其职责是行军作战时,专掌旗鼓,指挥军队进退。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又在江西鄱阳湖一带大战,朱军大败,谅军将士冲入营帐,一将士挥刀砍中了王用头部。王用受重创,但在气绝前仍一直持旗击鼓不止。陈友谅见朱军营中,仍旗帜飘扬,鼓声不止,疑有伏兵,旋即退去。
谅军退却以后,朱元璋率残兵返回军营,见尸首遍地,血流成河。旗鼓手王用也早已气绝身亡,但仍然站立未倒,鼓槌紧握手中,朱元璋禁不住含泪对随身将士说:“我军有如此壮士,真是世间少有。”
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即位,他忘不了王用的忠勇,追赠王用千户,其子王琬,授百户世袭,子孙以爵名封,这便是碧阳镇百户村名的由来。
(文章来源:黟县碧阳镇人民政府网站)
黟县拜年山萝卜
“三都松树林,萝卜似雪梨;三都水碓丘,萝卜甜悠悠。”这说的是产于碧阳镇碧山村海拔千余米的拜年山上的萝卜。
拜年山,终年云雾缭绕,海拔千余米,年平均气温15℃至16℃,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萝卜仍保持着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系纯绿色无公害食品。这里产出的萝卜甜脆鲜嫩,水分高,生吃似雪梨,当地又有谚语称:“新疆的葡萄,砀山的梨,不如拜年山的萝卜皮。”熟食是餐桌上的佳肴,并有去热清痰、止咳润肺等功效。民间传说,大清同治年间,三都松岭村有个姓何的,在景德镇经商,年逾四十才喜得一子,夫妻俩自然是百般怜爱,却不料刚会走路就染上了百日咳,多方求医却不见有效,面黄肌瘦,身体日益羸弱。何氏无奈,只得关上店门,带上爱子回乡疗养。此时正是萝卜上市季节,孩子嘴谗,瞒着大人偷吃了几个萝卜,谁知道当晚竟能安睡到天亮。何氏追问清楚缘故之后,大喜,于是每日挑选白萝卜加冰糖炖食服汁,不出三旬,孩子竟面有起色,并逐渐泛出红润,恢复了健康。当他们父子俩重新回到景德镇时,不少名医都大吃一惊,待问清了原委,三都萝卜也就闻名远近了。《黟县四志》也介绍说,三都萝卜“治肺疾有效”,正好是这个传说的最好佐证。
拜年山村民组现有25户124人、山场1000余亩,今年已种萝卜300余亩,年产萝卜200多吨,日上市量750公斤,同时每年可种萝卜三茬,每茬60天即可上市。碧山乡政府现已与黄山市蔬菜办取得联系,拟将拜年山萝卜逐个贴上商标,销往大中城市净菜市场。如今,镇里建立了农网信息中心,有了名符其实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拜年山萝卜搭上了致富的“快班车”。
(文章来源:黟县碧阳镇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