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有效实施

(一)声势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
声势律动也称体态律动,是指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1.声势律动——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
一次,在晨间活动时,我播放《快乐的小老鼠》给孩子听,结果他们很感兴趣,一听见乐曲旋律就晃动身体,边听音乐边哈哈大笑地扭动身体,很是享受。《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于是,在一次音乐欣赏课上,我就重新给孩子搭建一个轻松愉悦的空间,引导鼓励他们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和表现这首乐曲。
《快乐的小老鼠》是施特劳斯的《加速度圆舞曲》中的第一小圆舞曲,全曲因A段音乐不断由弱变强,由慢渐快而得名“加速度”,B段音乐是典型的强弱节拍的圆舞曲,旋律轻快、活泼,最后回到A段再现忙碌气氛。该作品适合小班幼儿用律动的方式参与欣赏。
首先,我用“情境故事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创设了小老鼠出门、走路、跳舞、吃食等情景。随后让孩子边欣赏音乐边学做小老鼠出门的各种动作,为孩子对音乐的表现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自主表现。当A段音乐不断由弱变强时,我就借助一些动作来提示,如“小老鼠悄悄出门……越走越快……”孩子们随音乐很快玩了起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孩子们大胆地用各种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幼儿情绪高涨,其乐融融。
整个活动自然流畅,让孩子们在听一听、玩一玩、动一动中充分感受乐曲的独特魅力。我用夸张的动作、情绪感染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在身体的自由摆动中感知乐曲节奏,同时,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美的感受。
2.运用体态律动,感受ABA段节奏的渐慢与渐快
1)把握节奏难易,设计体态动作
大班音乐活动《传帽舞》,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ABA段结构乐曲。这首歌的重难点就是让幼儿欣赏和区分渐快和渐慢的音乐节奏。为此,我就设计了传帽游戏,根据渐快的音乐节奏用身体动作传递帽子,自主、真实地感受乐曲节奏的渐快和渐慢。从而,学会互相合作及配合游戏,享受音乐游戏的快乐。
《传帽舞》是一首ABA段的曲式结构,我根据歌曲的结构、节奏来设计相应的体态动作。为此,A段是由四句工整的乐句组成,前半乐句是由两小节XX
XX X O|的节奏组成,节奏相对简单,我就设计了“双手相对,掌心上下交碰”表示传帽子的动作;后半乐句由XX XX X X|X X
XO|的节奏组成,节奏较复杂,我就降低了动作的难度,设计了“
|
2)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乐曲节奏的快慢
动过程中做动作是指伴随音乐做弹跳、摇摆、跑动、舞蹈等动作。移动位置的运动丰富了动作样式,也促使幼儿有了更多动作想象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当乐曲A段是渐慢的,则引导幼儿缓慢地围一个大圆圈,到B段渐快时,则动作迅速的边听音乐边快速的传递手中的帽子,在传递过程中我通过情景语言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转头、扭腰、甩头发等)来感知和表现音乐的节奏,然后又回到A段缓慢的节奏时,就引导幼儿慢慢地围成一个大圆圈,自由缓慢地摆动身体的部位,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音乐节奏,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二)律动游戏——感知音乐节奏的恒定
“游戏是儿童的伴侣”,幼儿需要游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律动游戏是音乐指导下的游戏,它把音乐和动作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我运用律动游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1.通过律动游戏,感知乐曲的基本节奏
《玛丽有只小羊羔》是一首有趣的外国儿童歌曲,有着非常鲜明的节奏。其中二、四两个乐句的重复,让幼儿的印象深刻。利用这点,我设计了游戏律动,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特定的基本节奏:x x x x x - | 。
首先,创设小动物们洗澡的情境,让幼儿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游戏的律动来感应乐曲的特定节奏。幼儿和老师围成圆圈顺时针或逆时针走,当听见“咿呀咿呀呦”的音乐时则面向圆心扭动身体,可以扭动腰、扭动屁股、擦擦背、搓搓手等肢体动作演绎小动物们欢快的在一起洗澡,孩子们表演的兴致很高,自主享受音乐旋律的美妙,从而感知乐曲的特定节奏。
音乐里有那些小动物,我们每个小朋友来和一个小动物做好朋友,学习它是怎样来唱歌的。找到小动物后,引导幼儿学一学小动物可能会做的动作。如:当唱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扭一扭身体。通过各种动物的叫声练习基本节奏:
x x
在活动中,幼儿模仿了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进一步通过角色游戏来学习歌曲,感受音乐,给幼儿充分的表现机会,也体现了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目的。整个活动层次清楚,活动环节一环扣一环,在无形中已经学会了歌曲基本的节奏律动。
2.律动游戏——感知音乐的特定节奏
《抓辫子》是一首民间童谣,它合仄押韵,简短有趣,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适合小班幼儿表演和游戏。因此,我结合歌曲节奏设计了幼儿感兴趣的律动游戏,让幼儿在跳跳、玩玩、唱唱的过程中体验传唱传统歌谣带来的快乐。
如:第一环节,我以“听音乐、跳房子”的律动游戏导入,形式新颖,充分激发幼儿在游戏中喜欢音乐,初步感受歌曲节奏。第二环节,在初步熟悉乐曲旋律之后,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节奏,再来跳一跳。引导幼儿在身体的跳动中感受乐曲的节奏。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是为了感知歌曲每小节的节奏变化,通过律动游戏巩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幼儿完整感知歌曲的结构后,继续用游戏贯穿始终,在游戏中感知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并逐步形成与肢体相互配合的乐感。
节奏鲜明的歌曲,通过恰当的律动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形体动作的反应,即增强了对乐曲节奏的感知力。幼儿听见音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为音乐生动造型,促进了幼儿感受力和表现力,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