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知识梳理与交流
(2018-09-14 09:27:34)“数与代数”知识梳理与交流
沙流河镇张庄子小学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老师们对于课标的学习是孤立的,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为了更好的实现读课标、读教材、读教参,结合我校实际,在通读课标、教材、教参之后,针对数与代数领域知识内容进行了专项梳理,按照教研室名师工作室要求,在王艳慧名师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带领我校教师对于这一领域的内容把握进行了交流、研讨:
“数与代数”是义务阶段最基本的课程内容之一,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建立良好的数感,形成初步的代数思想,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小学阶段是从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开始的,“数与代数”的内容贯穿小学阶段的始终。“数与代数”的主线是:从数及数的运算到代数及其运算,再到方程和解方程,函数……。在数的认识中,要理解从数量抽象出数,数的扩充;体会两个抽象:表示方法的抽象和运算的逐步抽象。《课标》在第一、第二学段,较为系统地设计了“数与代数”的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容。
下面对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内容进行分析:
数的认识和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和运算。
一、
整数的认识和运算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解和掌握有关整数概念的内容与运算,是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 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概念与计算的必要准备。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要能正确理解数的意义与运算,而这也是学生数感逐步建立起来的标志。
(一)整数的认识
“整数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解数的意义,能认数、读数、写数;
第二:会表示数的大小比较;
第三:理解数的表示,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第四:在生活或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了解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第一学段,“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的认识”的主要内容。学生要理解上的意义和数的表示,认识数位和数位上的值。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等。
在“整数的认识”内容中理解数的意义和数的表示是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了解数的大小、感受大数,为以后学习数的运算奠定基础。
(二)、整数的运算
对于运算的难度和熟练程度,《课标》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重视学生是否理解算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计算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如:加、减法提高准确度,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一、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加数变整十法
例:46+27=46+30-3=73
二、 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减数变整十法
例:73-38=73-40+2=35
三、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减数个位变同法
例:73-38=73-33-5=35:
四、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加数个位凑十法
例:46+27=46+24+3=73
在计算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方法 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口诀:加9要减1,加8要减2,加7要减3,加6要减4,加5要减5,加4要减6,加3要减7,加2要减8,加1要减9(注:口决中的加几都是说个位上的数)。 例:26+38=64 解 :加8要减2,谁减2?26上的6减2。38里十位上的3要进4。(注:后一个两位数上的十位怎么进位,是1我进2,是2我进3,是3我进4,依次类推。那朝什么地方进位呢,进在第一个两位数上十位上。如本次是3我进4,就是第一个两位数里的2+4=6。)这里的26+38=64就是6-2=4写在个位上,是3进4加2就等于6写在十位上。再如42+29=71。就用加9要减1这句口决,2-1=1,把1写在个位上,是2我进3,4+3=7,把7写在十位上即得7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就直接写得数就行,如25+34=59,个位加个位写在等号后的个位上5+4=9,十位加十位写在十位上即可2+3=5,即59。不必列竖式计算。
方法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口诀:减9要加1,减8要加2,减7要加3,减 6要加4,减 5要加5,减4要加6,减 3要加7,减 2要加8,减 1要加9。(注:口决中的减几都是说减个位上的数)。例:73-46=27,解:减6要加4,谁加4?3加4等于7写在个位上,减数的十位是4我退5,谁退5?7退5,即27。(注:如何退位?减数的十位是1你退2,是2你退3,是3你退4,依次类推,但必须是个位减个位不够减的情况才能这样退,够减就直接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直接定出得数即可。)
整数乘法分的计算比加减法要显复杂,这是因为乘法的计算要将数字分成好几个部分,这种分配性在乘法计算中是非常重要的,如:25×6,有的学生会把25分成20和5分别与6相乘,再加起来得到答案,学生在学乘法时要发展这样的概念,才能把乘法学好,同时这也是后面乘法分配律的基本。
二、
(一)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学习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是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二学段是小数的再认识----小数的意义。两个学段的重点不同,呈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第一学段小数的初步认识主要从实际情境中具体地了解小数,重在对现实情境的选择和运用。
第二学段小数的意义的学习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探究、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并通过类推,掌握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
(二)小数的运算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第二学段: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运算的难易程度与参与运算的数的单位有关,在整数运算中,整数各数位上的数都是十进制关系,处理好对应数位上的数就可以正确计算,尽管小数也是十进制,但因为有一个小数点的处理,所以小数的运算比整数运算要复杂。
三、
(一)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意义是多层的,可以从两个基本维度和四个具体方面进行理解。两个维度一个是比,一个是数;四个具体方面是比率、度量、运作、商。
第一、“比率”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整体的1/3,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小红有5个苹果,小丽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是小丽的5/3倍,这是部分与部分的关系,1、约分等相关知识。
第二、“度量”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如:3/4里有3个1/4,就是用分数1/4作为单位度量3次的结果。
第三、“运作”主要是把对分数的认识转化为运算的过程。如:6张纸的2/3是多少张纸?学生理解为将整体6张纸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可以列式为:6÷3×2,也就是6×2/3.
第四:“商”主要指分数转化为除法之后的运算结果。
(二)分数的运算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第二学段: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四、
小学阶段“代数初步”的内容包括式与方程和正、反比例,而式与方程中又包括字母表示数和方程两部分。从数到代数是数学表征的又一次飞跃,数对于它所代表的具体来事物说是抽象的,而用字母表示数是又一次抽象。在第一学段教学中应从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知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并了解这种表示方法的作用;进而,初步体验符号在数学表示中的作用,初步建立符号意识。第二学段开始正式引入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又一次抽象。《课标》对“代数初步”这方面的要求如下:
第一、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第二、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第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第四、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习方程不仅是知道这个定义,更要会用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代数思维能力。方程思想有很丰富的含义,其核心体现在:建模思想、转化思想。
(三)正比例、反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一类常用的数量关系,这部分是函数思想在小学的体现,《课标》要求如下:
第一、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二、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第三、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第四、能找出生活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正反比例的关系本质上是函数的关系,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并不出现函数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具体感知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如:总价与数量、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学生在应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体会不到运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认为还不如用算术方法简单;二是不会分辨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在解题过程中生搬硬套,导致解题错误。教学中可以注意以下方面:一、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二、加强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中对“变”的关注;三、运用图像理解正比例、反比例;四、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五、
(一)常见的量
《课标》中“常见的量”包括如下内容: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探索规律
两个学段的“探索规律”的内容与要求是有差异的。第一学段是“发现给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探索规律”的要求比第一学段高,要求“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在大量同类现象背后隐藏着共同的规律,“找规律”重在“找”,找的过程是“找规律”的教学着力点。在教学中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在观察中找方法,体验规律的形成;
2、学生是探索规律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