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章激励答案

(2013-10-09 23:38:07)
标签:

教育

分类: 管理学

第十章 激励

  一、单项选择

  1.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 A )。

  A.挫折         B.紧张      C.防范           D.焦虑

  2.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的能力可发挥到(C  )。

  A.60%--70%       B.70%--80%      C.80%--90%     D.90%以上   

  3.( A )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需要层次理论B.双因素理论   C.成就需要理论     D.公平理论

  4.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 A )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效价因素

  5.“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 D )理论的观点。

  A.需要层次         B.双因素     C.公平      D.成就需要

  6.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 C )。

  A.自然消退      B.惩罚      C.消极强化         D.正强化

  7.工作丰富化的重点是( C  )。

  A.高层次的专业人员  B.高层次的管理人员 C.一般专业人员  D.一般操作人员

  8.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及奖品,分配有意义的工作等行为在强化理论中属于( A )。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惩罚       D.自然消退

  二、多项选择

  1.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后的防范措施一般有( BC  )。

  A.紧张不安的措施   B.积极进取的措施 C.消极防范的措施 D.寻求激励的措施

  2.需要层次理论中,下列选项属于安全需要的有( BCD )。

  A.维持生命的衣食住行       B.生活要得到基本保障  C.避免人身伤害,失业保障      D.年老时有所依靠 

  3.在双因素理论中,(  ABC )体现的是保健因素。

  A.要给职工提供适当的工资和安全保障  B.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C.对职工的监督要能为他们所接受  D.工作得到认可和赏识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对(BCD )等激励需要。

  A.安全的需要    B.权力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成就的需要

  5.强化理论中的强化类型有(  ABCD )。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惩罚    D.自然消退

  6.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按三个方面来划分:( ABC )。

  A.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B.稳定性     C.可控性     D.激励程度

  7. 工作丰富化试图使工作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下列方法使工作丰富起来(ABD  )。

  A.鼓励下属人员参与管理,鼓励人们之间相互交往  B.放心大胆地任用下属,以增强其责任感  C.在其能力范围内,最大量的增加其同类工作的数量  D.采取措施以确保下属能够看到自己为工作和组织所作的贡献

  三、判断正误

  1.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如果管理者真正了解了员工的需要,依其需要来进行激励,则会产生很大的极力作用。(√ )

  3.根据归因理论,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归于不稳定因素可以降低工作的积极性。(×  ) 

  4.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主管人员的成就需要是可以培养的。(√ )

  5.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

  6.合理化建议是职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据美国一家公司估计,生产率的提高有20%得益于工人提出的建议,其余80%来自技术的进步,但是,管理人员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那20%上。(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