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2018-08-26 16:59:05)分类: 高徒悟教 |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讲述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一、阴森的“池塘之底”
学校名叫“池塘之底”,“池塘之底”这四个字,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学生不是普通学生,他们有的被父母放弃,有的双亲在二战中战死,他们顽劣,甚至冷酷。另一方面呢,这四个字也反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黑暗、压抑、永无天日。校长哈珊秉着“行动——惩罚”的原则来管理这所学校,如果有人犯错,就得被关禁闭,还得做学校服务,不幸运者还得被校长带到办公室暴打一顿。
对校长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以达成其“升迁”的愿望。对孩子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在犯错之后躲避惩罚。殊不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而违抗师长,校长及其它教员们越是压制他们,他们的心理就越反抗。
二、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学校的现状因一位新学监——克雷蒙•马修的到来而改变。克雷蒙•马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其人生的低谷到了这所 “池塘之底”学校,但他的到来却为这所学校带来的希望,带来了春天,他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这些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孩子——“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马修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不小心滑倒,手提包掉在了地上,学生捡到后相互传抛,他狼狈地想抢回他的包,教室乱成一团。这时,校长进来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校长要惩罚闹事的学生,可是马修却说是要找这名学生上去答题,校长走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学生从没想过在这所学校里老师在才被他们捉弄的情况下,会帮学生解围,而马修老师也将他对学生这种宽容的态度坚持到了最后。
1.每位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2.儿童是自己道德观念的塑造者
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的问题上,马修老师让乐格克去照顾马桑大叔。在与马桑大叔相处时,乐格克发现马桑大叔其实是一个很善良、和蔼、宽容的人,也认识到自己,当马桑大叔因病情恶化被推走时,乐格克不安地问马修“他会死吗?”可见乐格克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衷心地希望马桑大叔好起来,这种希望不是因为他可以不用再照顾马桑大叔,而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给马桑大叔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不应该,在之后也自然会主动克服和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在莫杭治因一时冲动用墨水丢了马修老师后,马修老师通过取消其独唱的方式让其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莫杭治在之前是很被马修老师看重的,马修老师欣赏他的才能,并对他进行了特别的辅导,而现在他失去了马修老师赞许的眼神,失去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独唱。但这只是惩罚,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行为。因此,在为伯爵夫人演唱的那天,马修再次转向莫杭治,向他做出了“请”的手势,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莫杭治完美的契合着马修的节拍,在莫杭治的眼睛里,他读到了莫杭治的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以及感激。这些都为莫杭治日后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指挥家做了很大的贡献。
3.用鼓励让梦想飞翔
莫杭治的成功与马修老师的鼓励和辅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马修老师对莫杭治声音的赞美,对他歌唱的肯定,让莫杭治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从一个爱偷窃、内向,因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变成一个受人崇拜和尊敬的著名音乐指挥家。
三、回味春天到来中的故事
因蒙丹纵火事件,马修被解职离校,校长不许马修见学生最后一面,但在马修经过教室楼下时,从教室的窗户飞出了一个个写有祝福的纸飞机,学生用歌声为他送行“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