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读后笔记(三)
(2022-10-08 08:52:51)分类: 学习情况 |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在鲍教授的文章当中有这样一段话:“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那么反思一下我们现在所教给学生的到底是必要的还是重要的?比如学习乐器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可能是学生能够欣赏音乐并且热爱音乐,以及对于音乐的鉴赏。比如体育课,我们到底是要让学生学会运动,并且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精神以及专业的体育知识,还是让学生拼命地训练,中考能拿到满分?这两者相比,哪一个才是必要的,哪一个是重要的?
书中提到教育的两大使命,一是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二是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这两点固然都很重要。没有传承并创新技术科技将怎么发展?我们怎么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是鲍教授在文章中说到,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相较于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更加重要。许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你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却没有文明的传承,可能也是不长久的。这点我就特别有感触,教育的两大使命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教育要素质还是要分数?只有素质没有分数是绝对不行的。那只有分数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再联想到我们行知学校,我觉得九年级没有分数学校很难立足,但是如果一所学校只有分数那么即使这个学校分数考得再高,培养出来的恐怕也只是一些考试的机器。各位同仁都应该很清楚我们学校九年级对于教学成绩和分数抓得是非常严的,这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在保证了生命线的前提下,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的校本课程。一开始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开这些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是不是只是一些面子工程?是不是只是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看了鲍教授的这本书我似乎明白了学校所做这些决定的根本原因。校本课程因为没有了分数的衡量也没有了一些功利的指标,所以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些本身自己爱好当中的一些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因为没有了分数,没有了指标,没有了对比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应该有的环境应该有的样子吗?
既然说到了考试,在《好的教育》一书中,鲍教授罗列了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试题以及美国SAT的试卷。这些作文题都是非常有深度的。比如法国2007年的作文题——“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对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一种幻想的未来》的一段节选进行思考并作出解读。对比咱们中国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以上两个国家的考试题目,是非常有深度的。仔细想想,其实也就是孔孟所追寻的考试之道。前面说到孔孟的考试,最终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考试,是一种对待事物以通过学习所建立的一套价值观做做出的判断。我们都知道中高考的试卷就是教学的指挥棒,往往试卷怎么出老师就会怎么教。所以如果中高考的试卷在命制时不能很好的体现我们要让学生学什么,要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那么恐怕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正如鲍教授在书中所提到的,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的高考作文能改成《请评述庄子的“盗亦有道”》,那么,中国的教育就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