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种颇为时髦的说法,叫做“一生至少要跳5次槽”,否则就不配称“人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卷入大跳槽的行列中,一不顺心便怒炒老板鱿鱼,“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结果呢,房费电费水费生活费交通费都如嗷嗷待哺的孩子,工作犹如狗绳,于是赶紧拿起套在脖子上。这时才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人才的成长有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少人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问题在于,并非什么人都能挪活。人才的成长与跳槽次数的多少不能说毫无关系,但实在没有多少必然联系。一辈子固守在一个岗位、成绩卓著令人敬佩的大有人在。一跳就活的,容易被人渲染,四处流传;一跳就死的,自己都懒得再提。一则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二的跳槽者对新工作更不满意。
谁不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稳定发展的事业呢?但凡到了“非跳不可”的地步,一定是有“非跳不可”的原因。那原因,不是外在环境的不能容忍,便是内在心理的不能超越,谁无缘无故跳着玩呢?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期望目标不同,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不同。一叶扁舟很难承受大海的波涛,万吨巨轮也不便在池塘里起航。搞清楚“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去干”,从而选准属于自己的生活坐标、工作岗位,那是成功的基本条件。遗憾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港湾。而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在“志存高远”的名义下,把目标定在了自己力所不及的位置上。这就不免有些悲剧的意味了。
懂得了这一点,你就不会轻言辞职了,就是辞职也要把握准自己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了。有些人说,你看看,这里的体制这么不好,我的领导乳臭未干,就凭点关系,竟然不把我这个大学生放在眼里;那个老女人,就凭一张能说的嘴,竟然当上了销售科长;我的同事,简直是个嫉贤妒能的草包;还有……如果你对一切的评价与同事的客观评价有天壤之别,这需要的是你改变自己的认知了。
噢,你说,不改!那你就辞职吧,看看下一个单位你能看得起谁?!
——摘自《心灵世界》(200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