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2015-03-23 10:09:32)
标签:

杂谈

       420日,北京同仁医院医生徐文被砍伤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当庭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行凶男子王宝洺有期徒刑15年,并赔偿被害人各项经济损失53万余元。


413日先后刺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邢志敏医生及其他两所医院医生的疑凶,至今尚在通缉中。

被害的两位医生,一位至今仍然处于肢体康复期,另一位虽脱离生命危险,但仍然留观ICU。出事的医院都有过不同时间的停诊,更多的一线医生则在惶恐和悲愤中继续日常的诊疗工作。

再往前的不到一个月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年轻的实习医生王浩,最好的人生在十七岁疯狂少年李梦南的一把尖刀下戛然而止。

而在这些见血的事件后面,更大的伤害还在滋生和蔓延。在哈医大一院惨案发生后,腾讯网转载了这个新闻,有65%网友在阅读心情里选择了“高兴”一项;对于王宝洺的判决,有网友嘲弄“这次的判决可真神速”。

几乎每次在医生被伤害事件之后,都有人拍手称快叫好。某大型网站专题评论编辑在微博甚至表示“医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生的服务态度”,并质疑“医生为何热衷叫苦”。

我们的确是一个把正义感看得特别重的民族,我们都更同情弱者,而医患双方,更多人将患者视为弱者,事件发生时,不少人会结合自己不愉快的就医经历而产生共鸣。于是,我们的正义感、我们每每被激发的义愤充满了盲目的火药味。

但是,当媒体以及普通的围观者,以正义为名,放弃了对事情真相的进一步了解,以最简单的逻辑,为所谓的弱者呼吁,谩骂、中伤另一方时,我们的正义已然迷失方向。这样的情绪之下,我们又怎能去奢望医患关系会变好?

有服务就可能存在纠纷,因为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必定存在期待的落差,更何况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性——患者所期待的结果往往有着客观存在的技术性难题,并非“热忱服务”就能解决。

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纠纷。

除却制度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人认为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但也有人质疑,正是对医疗信息的了解导致不信任的产生。

如今,我们的确更积极去学习更多保健、医疗知识,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懂得如何让生活更健康,为了求医时能少走弯路,并非为了随时揪出医生的过错。正如医生终身学习、从医过程小心谨慎,是为了能让患者得到更加有效准确的医疗服务,而非为了规避风险放弃尝试,也非为了有朝一日对簿公堂留下种种证据。如果从一开始就错了,后续的努力都将无济于事。

伤害背后,没有赢家。(文/一可)

 

注:原文刊于2012年第11期《家庭医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