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e0edf8fagw1emeycdji1dj20800giq3n.jpg
作者:谢晓
受访专家:沈靖南(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主任)
“既然手术方法是美国人发明的,手术材料是美国人制造的,那我们就去美国动这个手术吧。”
这是一位70后杭州太太,网名“倾心2007”。今年5月,她把带丈夫赴美看病的经历发到网上,题为《一个硬币的另一面——美国看病记》。
出国看病的决定,是这个家庭在绝望中的孤注一掷。
两年前,丈夫查出颈椎肿瘤。在杭州三四家最好的医院,找过六七个专家,看完MRI(磁共振成像)片子后,都告诉他们:骨巨细胞瘤,肿瘤已侵蚀了第二、三、四颈椎,要做脊椎的全置换手术。手术风险呢?术后可能活动受限;但不做,随时可能瘫痪。
妻子不甘心,陪丈夫到上海,找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终于挂上号,“下午63号”。
漫长等待,换来了5分钟的交流。
——“脊椎肿瘤,准备住院手术吧。”
看完MRI片子,医生说。
问:“术后会如何?钛合金在体内,终生会有啥影响?”
——“不做手术,你可能短时间就瘫痪丧命,你还能管手术后的感受?”
走出诊室,她崩溃了:“也许在医生看来,病人只是个数字,成百上千台手术之一。但对我和家人来说,他是唯一的,我不能让他躺在这样的流水线上。”
这个自称“小康之家”的女人,决定带夫出国看病。“既然手术方法是美国人发明的,手术材料是美国人制造的,那我们就去美国动这个手术吧。”
“在中国,从来没人和我们说过这种可能性!”
——“倾心2007”
此前,他们没去过美国,也没有美国医生朋友。“倾心2007”回忆:“在2012年,几乎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她自己查医院、翻译资料、预约、办签证,大概半个月时间,拿到了美国西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疗中心的预约单。
先让她惊讶的是就医环境。接诊医生给了一个小时的初诊时间,询问了发病经过、身体反应,然后详细讲解了颈椎部位肿瘤的8种可能性,还对比着一个颈椎模型,介绍每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后续的防范和复发情况。
“我研究了中国拍的MRI片子,你最大的可能是骨髓瘤,如果是骨髓瘤,则不需要手术,放疗就可以。”初访医生说。
他们懵了:在中国,没有一个医生告诉过他们有这种可能性!
病理检查显示,丈夫患的正是骨髓瘤。更幸运的是,丈夫的骨髓瘤只有一个病灶,属于只有3%概率的单发性骨髓瘤,因此只需接受放疗,“肿瘤会像奶油般溶化”。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丈夫接受了一种三维定位放疗,共20次,每次15分钟。一个月后,肿瘤明显萎缩。回国两年来,丈夫定期复查,时至今日,身体一切正常。
“整个美国看病历时3个月,没有住过一天院,没有挂过一瓶水,甚至药也只吃了几颗,几乎没有感受过任何痛苦。”她惊讶道,“无比重要的穿刺活检,连医院都不住一天,盐水都不挂一瓶就结束了。”
当然,花费也非常高。他们先后支付了7万多美元医疗费,约合人民币45万元。其中,20次放疗,5万美金;一次穿刺,2.5万美金;一个小时左右的问诊,每次500美金。
沈靖南教授:“骨髓瘤在中国,治法与美国一致”
这个故事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勾起了人们对中国医疗的不满。
沈靖南教授也读过那篇文章。文中丈夫的病例,沈教授颇为熟悉。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主任,他所在的科室,每年收治2000例各类骨肿瘤患者,完成800例骨肿瘤手术,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骨肿瘤专科。
谈及此文,沈靖南教授的感受颇为复杂。他说,一方面,人们对国内医生产生的质疑是源于不了解或沟通不足;而另一方面,有些现状他也感到无奈。
为什么美国医生一眼就识别了骨髓瘤,中国医生却看不出来?
看了网文,很多人最直接的疑问,就是上面这句话。甚而得出结论:中美医生的差距就这么大!
对此,沈靖南教授并不认同。
“医生的临床疑诊和影像拟诊只能代表一种初步诊断,而不是一个明确诊断。患者当时在中国尚没有做穿刺活检,故没有确诊,不能因此诋毁中国医生诊断不出来。”
他认为,如果当时患者在国内做活检,相信能轻而易举地查出骨髓瘤。他说,美国医生也不敢只靠肉眼来确诊,因为骨骼上的肿瘤细胞成分复杂,误诊率高,有时必须经过“三科结合诊断”才能确诊。所谓“三科”,指的是骨肿瘤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病理科负责活检和病理学检查,即对取出小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而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类型。
“特别是早期骨肿瘤,往往不典型,通过MRI片子,可以看出是肿瘤,但究竟是哪一种,往往很难鉴别。如果等到出现典型的恶性征象,多半已经是中晚期了。”沈靖南说。
骨肿瘤的发病率并不高。“全华南就我这里一个骨肿瘤科,这你就可想而知了。”沈靖南说,“美国也不是各个医院都擅长看骨肿瘤,也就七八家。”
手术是美国人发明的,材料是美国人制造的,去美国做更靠谱?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就好比,一台汽车坏了,有些人会觉得找设计汽车的人比维修部的人更好。这看似理所当然,却遭到沈靖南教授的否认。
他强调要一分为二来看待:骨科的工具和植入材料,我们落后于美国,如手术内固定的材料,进口的质量更好、寿命更长;而在手术技术上,我们已超过美国,因中国患者多,中国医生的技术更加娴熟。“好比骨肿瘤医生,中国医生一年要做几百个,美国医生一年只能做几十个。”沈靖南说。
据介绍,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在国内的治疗方法与美国一致,以放化疗为主。在国内,单发性骨髓瘤同样不需手术,只需放疗。
“骨髓瘤的治疗总体效果好,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沈靖南说。他所在医院的一位医生,二十年前也被诊断为脊椎骨髓瘤,经过放化疗之后,至今无复发。
为什么在美国的治疗没有住过一天院、没有挂过一瓶水?
提及穿刺活检、放疗均不需住院,也不需打点滴的说法,沈靖南教授笑称:“在国内也可以不住院,除非是体弱老人、儿童。”
他说:“住不住院,需不需要打点滴,要视患者身体状况而定。我们很多患者做放疗,都是在门诊,每天做半个小时就走。”
另一个差距是医疗费。
像文中丈夫这样的椎体孤立性骨髓瘤,国内的治疗费用远低于美国。沈靖南教授举例说,在国内,穿刺活检约1500元,调强放疗(IMRT)是5万~6万元,如果采用“Tomo”放疗,则是12万~13万元。
沈靖南也表示,鉴于颈椎肿瘤患者长途颠簸导致截瘫的风险大,不建议出国看病。
为什么中国专家接诊只给5分钟,而美国医生却能花1小时?
这是让沈靖南教授最感无奈的问题。
两个月前,他刚去了美国最老牌的医院梅奥诊所,这也是骨肿瘤治疗最权威的医院之一。“一个患者可以在那儿咨询一上午。首先是住院医生沟通,沟通完主管教授来沟通,最后再换大教授决定治疗方案。这样的话,患者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
而在国内,沈靖南教授已是一流综合医院的专家,每次出诊限号20个,平均摊分到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也只能5~10分钟。如果是级别较低的医生,可能一个上午就得看100个患者,与患者交流的时间可想而知,沟通过程中产生误解,就不足为怪了。
“比如我现在,一天从早忙到晚,除了门诊,还有病房,骨肿瘤病区有50个病床。如果50个患者中每天有10个来咨询,每次咨询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那我这一天除了沟通,还如何做其他工作?”
注:本文刊于2014年第24期《家庭医生》杂志。此外,本期特别策划《出国看病》的专题文章还有:《出国看病,值不值》,《别砸锅卖铁去看病》,《要花多少钱,给你算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