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王藐
http://s1/large/0047o1Iuty6Mq18yzw420
胡蜂是什么?也叫黄蜂、马蜂。马蜂窝捅不得,谁都知道,但没想到,这个秋季,它成了最骇人听闻的杀人凶手。
新闻背景:
胡蜂肆虐,致40多人死亡、逾千人受伤。今年10月,湖北团风县一对母女在山上采摘板栗时遭到胡蜂攻击,46岁的母亲因伤势过重死亡,24岁的女儿经抢救保住性命。
与此同时,陕西、湖北、吉林等地不断出现胡蜂蜇伤人甚至蜇死人的事件。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截至10月3日,陕西省安康、汉中、商洛等地累计蜇伤1640人,死亡42人。
胡蜂不是吃素的,堪比毒蛇
被蜂蜇过的人不少,不过大多都是被蜜蜂蜇了一下,肿几天,也就慢慢消退了。同样是蜂,为什么胡蜂蜇人这么厉害?
胡蜂,也称马蜂、黄蜂。蜜蜂主要吸食花蜜,因此它的蜂刺力量比较弱。但胡蜂可不是吃素的,它们主要捕食昆虫,甚至还会捕食蜜蜂,因此胡蜂的蜂刺也比蜜蜂的蜂刺粗,跟缝被子用的大号缝衣针差不多,蜇人的力量当然也就更大。
而最本质的不同是,蜜蜂蜇人后会失去蜂刺,不能再蜇第二次;但胡蜂不会,因此它可以反复地蜇人,攻击性更强。
此外,胡蜂蜂刺上的毒量要比蜜蜂大得多,民间有“十只马蜂蜇死一头牛”的说法。其毒素种类和毒蛇相似,主要包含溶血毒和神经毒两种,会进入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以致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
人群中还有一到两成的人,对于蜂毒有过敏反应,而根据个体的敏感程度,严重的可能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有说法称,成人只要受到5只胡蜂攻击,就可能引发肾衰竭;被10只以上蜇,就可能致命。因此,胡蜂习惯结群的习性就显得更为危险。即使一开始只被一只胡蜂蜇中,被蜇者身上的蜂毒会对蜂群起到指示的作用,使得胡蜂群起而攻之。
见蜂巢绕道而行,秋季尤慎
从习性上看,胡蜂一般从春季开始活动,随着气温升高,胡蜂活动日趋频繁,繁殖速度也逐渐加快,直到秋季达到顶点。此时,胡蜂巢达到全年最大规模,巢中的雄蜂数也是一年中最多的时期。
今年气候有些反常,往常湿润多雨的天气变得干旱少雨,更有利于胡蜂筑巢和繁殖。而气温比较高的情况下,胡蜂的性情也更狂躁,对人们的惊扰异常敏感,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而从更深层次上看,专家认为生态平衡的破坏也是胡蜂频繁蜇人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胡蜂不得不进入城市中,在屋檐下或是道路两旁的树木中筑巢。与人群生活贴近了,也就更增加了攻击的可能性。
每年的10月下旬左右,胡蜂就开始寻找越冬场所。胡蜂群喜欢阳光,因此常寻觅墙缝、草堆、柴垛、树洞等向阳、避风且能维持一定温度的地方越冬。因此,如果在这些地方看到蜂巢,务必绕道而行。尤其是在秋天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候胡蜂活动最勤。
那胡蜂巢长什么样呢?
它和一般的蜜蜂巢不一样,呈褐色,是蜂把树皮嚼碎与蜂胶混合后筑成的蜂巢,质地相当坚固。
面对蜂群要装死,千万别动
专家提醒,一旦被胡蜂蜇刺后不要慌,不要飞跑,也不要扑打,否则会引来更多的胡蜂参与攻击。
正确的方式是:立即下蹲并保持不动的状态,用衣物将头部、脖子等处迅速包裹,以减少暴露部位。因为胡蜂对静止的东西不敏感,但对运动中的物体看得很清楚,所以你越跑它越蜇。胡蜂的飞行速度又相当快,跟它赛跑的话,人类根本无法赢。
待胡蜂离去后,我们可站起身来缓慢离开。离开时,最好选顺风方向前行,因为逆风会让自己的气味往后送,蜂群会顺着气味追踪。
需要注意的是:
·胡蜂对鲜艳的颜色比较敏感,所以野外活动时衣着不要太过鲜艳;
·化妆品和香水内含的化学合成物质和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蜂,也不宜使用;
·出行前不要饮酒,上山时应注意戴帽子;
·另外,汗液、水果、肉类的味道,也会吸引胡蜂注意。
大多数胡蜂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因此,碰到胡蜂不要故意惊扰,即使有零星几只胡蜂在身边飞舞也不必理会,千万不要拍打,以免引来蜂群。
紧急处理可冰敷,及时就医
在野外被蜂蜇后,应如何进行紧急处理呢?
急救专家介绍,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用氨水、肥皂溶液等碱性溶液冲洗中和;而胡蜂毒液是碱性的,应用食醋等酸性溶液冲洗中和。同时,伤口处可进行冰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被蜇之后不要轻易用手挤压排毒,这样很可能会加速蜂毒的扩散。如果遭遇大面积蜇伤,可将蛇药用水调成糊状后抹在蜇伤处,用以解毒。若伤口内有毒刺残留,可以用透明胶条在皮肤上贴合,把刺粘出来。
无论被一只胡蜂蜇还是被一群胡蜂蜇,都需要密切观察半小时,一旦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呕吐、出冷汗,就要立即送医急救。因为如果对蜂毒有严重过敏反应,即使只被胡蜂蜇伤一处,也会出现休克和最终死亡的情况。因此,过敏性体质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最后提醒,野外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以防万一。
注:本文刊于2013年第24期《家庭医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