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疗患者医生养生互联网 |
分类: 健康时评 |
2014年8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其官网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禁止医生私自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参与两端均为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等的形式相互传输一些影像信息等,重点在于远程会诊,存在于医生及医疗机构之间。
http://s10/mw690/0047jN8Ezy6MgAPdthvf9&690
健康专家及营养师纠偏:“微信养生”不靠谱
常玩微信朋友圈,一定见过这样一类人——他们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专克“疑难杂症”,研究普通食材的“药用价值”,往往语出惊人,颇有“神医”风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养生党”。因为这些养生经看起来似有道理,做起来也不是很难,经过神乎其神的文字和图片修饰,成为一些人追求健康的盲目依赖。
最近,国内一些健康专家及营养师对此纠偏——这些养生帖中的内容大多“不靠谱”,有些甚至是主观臆测,有一定的误导性。根据健康专家及营养师的分析,“微信养生”里分享的养生经验明显夸大了一些药材、食材的作用,甚至不负责任随意配方,毫无科学根据。
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的区别
互联网医疗与此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即医疗机构及医生之间的远程医疗可以决定诊断及治疗的方案,而互联网医疗并不能涉及诊断及治疗,可以算是一种医疗信息的普及化教育。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比如通过网络了解一些疾病情况等,但这仅限于科普范畴,无关乎诊疗。”
对于所开展的服务内容,记者求证春雨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春雨目前所开展的服务是健康咨询,其实不属于远程诊疗的范围。根据国家卫计委《意见》中对“远程医疗”的定义,医生在春雨平台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健康咨询,很多内容属于知识性的沟通。而对于近期春雨推出的空中医院与此的区别,对方解释,空中医院服务是健康咨询服务的延伸版本,主要是扩展服务介质,例如增加电话功能和丰富服务时间,例如分阶段的长期咨询。
好大夫在线主编霍键也曾表示,目前好大夫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信息类的,如患者可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了解全国三甲医院医生的出诊情况。此外,好大夫还有点评系统,类似于医生的大众点评网;第二是免费网上咨询服务。需要患者在网上提交一些病例,如X光片、B超、验血结果等;第三是付费电话咨询。
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管家服务。
远程医疗的全球标准
为使患者更好地接受远程医疗服务,减少和控制模棱两可的不良医疗事件发生,有必要创立一个统一的全球性远程医疗服务标准,以界定医疗过失或不良行为,同时法学家和医学家应共同制定一系列医疗原则和法规,以便用此来规范医生医疗行为,并指导医疗诉讼的处理方法。
远程医疗的隐私问题
在远程医疗中,患者的敏感病史和诊断很容易通过语音和视频被其它无关人员得到,因此,远程医疗存在着侵害患者隐私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远程医疗不需要设立防卫或控制系统来避免该类事件发生。由于远程医疗是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进行的,潜在的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该系统,突发的电力障碍也可能导致没有备份的整个数据库系统瘫痪。这仅证明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了该技术,通常情况下,成功的技术必须控制在人类及人类智慧之中。毫无疑问,人类是会犯错误的,如错拨了电话或传真号码而导致的连接失败等,这些是可控制的。对于通过拦截视频信息或其它信息而侵害患者的隐私权的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安全性关注,采取更完善的安全策略,如进行联合编码、加长个人密码等,以防止患者的医疗信息、特别是高度敏感的信息被暴露。
远程医疗的知情同意
医学、法律学和伦理学的基本原则都是知情同意。患者有权知道医生即将采取的医疗行为和该行为存在的风险。尽管患者很乐意接受远程医疗以及为他们生活提供的潜在服务,也很感激远程医疗带给他们世界顶尖级医学专家的建议或治疗,然而,患者更想了解的是远程医疗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如上面提到的个人隐私问题等,并明确远程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区别。为了保护远程医疗中的患者和医务人员,需要在传统医疗的知情同意书上加上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即接受还是拒绝远程医疗。
我们应该怎样从网络上获取医疗健康信息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医疗健康需求受互联网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很多人上医院之前都会先去网上查找医院和医生的信息,然后在网上预约挂号。无疑,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无论是就医还是养生,我们都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资讯,甚至得到专家的在线回复。不过,正因为网络信息的庞杂,使得很多医疗健康的资讯很不规范,也缺少权威性。如此一来,错漏和矛盾之处就在所难免。对于互联网上的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我们要注意:
1.自己要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提高个人对医疗健康信息的甄别能力。
2.诊断和医疗的过程不能在网上进行。具体来说,不能通过网络让医生给你开药,不能让医生远程给你诊断疾病等。
3.不要擅自根据网络上的医疗健康信息,自己给自己制定医疗方案并实施。看病要上医院找医生,一般情况下,这是最安全的做法。对于来源不明,没有权威依据的偏方、土方,不要随意使用。(编辑/黄小龙)
北京医生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bj-doctor.cn/press/info/5048a77a-7431-46a2-a46e-dfbf2f4c32a3
参考:
健康专家及营养师纠偏:“微信养生”不靠谱
网络医疗≠远程医疗
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