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果,你吃对了吗?

(2014-09-09 16:18:43)
标签:

健康

水果

http://s13/mw690/0047jN8Ezy6LUjnA4XOfc&690

水果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作用,连中医都视它为食疗佳品。但是吃水果也有需注意的地方,下面小编为您一一点评。
1、苹果
苹果色泽美艳,芳香脆甜,中医认为苹果性平,有补心润肺、生津解毒、益气和胃、醒酒平肝的神效。但是由于果糖和果酸较多,对牙齿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吃后最好及时漱口、刷牙。
2、橘子
橘子味甘酸,性凉。有理气润肺、醒酒止痢的功效。可以化湿去痰、解毒止咳,治疗腰痛乳痈等症。但“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的人应少吃,以免“上焦火盛”。
3、西瓜
西瓜是夏季消暑良品,但是易胀气的人应慎吃西瓜。因为西瓜和许多含糖量高的水果是在肠内而不是在胃里消化的,所以当西瓜与那些需要用唾液和胃进行消化的食品一起食用时,西瓜就会在胃中很快被分解,然后开始发酵并形成气体,使人感到胃胀,极度不舒服。鉴于上述原因,西瓜应当与其他食品分开吃、空腹吃或者食用其他食品两个小时后再吃。此外,由于西瓜糖分较高,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或不吃。
4、葡萄
葡萄最好在摘下两天之后再食用,主要因为刚摘下的葡萄会在小肠中产生大量气体。此外,虽然葡萄皮的内膜上富有丰富的营养,但是它们很难消化,也容易胀气,建议皮和核还是不吃为妙,
5、芒果
芒果性平味甘、解渴生津。有益眼、润泽皮肤;解毒消滞、降压;止呕,治晕船浪、孕妇作呕等作用,其果皮还可治湿疹皮炎。但注意不要与辛辣之物同吃;多吃对人的肾脏有害;未熟的可能致过敏,属哮喘禁忌。建议有皮肤病或肿瘤者避免进食。
6、柚子
柚子含类胰岛素、维生素、尼克酸、糖类、钙、铁、磷、脂类等。味甘酸、性寒。可下气、消炎、化食、醒酒,有独特的降血糖功效,还可以美容、长发。
7、李子
李子美味多汁,清肝热、活血脉,有美颜乌发的神效。李子多食易生痰,损坏牙齿,体质虚弱的患者应少食。根据前人经验,如李子味苦涩或放入水中漂浮者为有毒,不宜食之。
8、猕猴桃/奇异果
其所含维生素C比苹果高20-80倍,比柑橘高5-10倍,这种抗氧化物可有效阻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在人体内形成。还可调中下气,滋补强身、清热利尿、清胃润燥;治内热心烦、防治坏血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癌症等。对于医治消化道癌症和肺癌别有一手。不过咳嗽时进食可能会加重病情。
9、榴莲 
榴莲性质热而滞,虚寒进补用。体质虚寒者吃可壮阳助火,产后虚寒者可做补品。但是癌症或康复者、皮肤病或阴虚肝热者须戒口。
10、椰子
椰子性质温和,椰肉可补阳火、强健身体,适合身体虚弱、四肢无力、容易疲倦者;体内热盛者不宜。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多,椰子糯米炖鸡,有补益功效。
11、柠檬
柠檬堪称女性水果,可安胎、美颜、去斑、防止色素沉着、改善子宫前倾、子宫韧带松垂甚至闭经。感冒初期柠檬加蜜糖冲水服用可以舒缓喉痛,减少喉咙干涸不适。清柠可降血压胆固醇、改善心血管。注意胃病者不宜饮用柠檬茶。
12、甘蔗
甘蔗清心润肺,润喉生津,解除心胸烦热、口干舌燥;小儿出水痘麻疹时,榨汁用水冲饮。(黑皮蔗温和滋补,喉咙热盛者不宜;青皮蔗味甘性凉,解肺热和肠胃热。)甘蔗本身带凉,体质虚寒不宜多饮。寒痰者(白而稀)勿饮。
13、无花果
无花果果肉含钙、磷、镁、铜、锰、锌、硼多种必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主清利咽喉、开胸膈、清痰化滞。可以加速伤口复原,对消化道溃疡有疗效。还可医治痔疮出血,对大肠癌有辅助作用。无花果含抗氧化物,抗衰老;含果胶和纤维,吸附肠道内有毒物质,有排毒作用。与苹果一样,双向调节肠胃,脾虚泻滞吃可止泻;便秘吃润肠通便。
14、樱桃
樱桃性温带补,乃补血固肾冠军。其铁含量果中之冠,可补血。素患贫血、血色素低或须壮阳的人吃后利口利腹。其核可透发麻疹,使病毒不致困在体内;叶可解蛇毒,根可杜虫。心火过旺、燥热喉痛者少吃为宜。
15、水蜜桃
水蜜桃性温,补血养颜。含丰富铁质,可增加人体血红蛋白数量;含较多脂肪和蛋白质。桃肉美颜;桃仁活血化淤、平喘止咳,但过量和行经期间不宜;桃树流出的树胶是一味糖尿病妙药,可强壮滋补、调节血糖水平;桃花可煮水洗面、沐浴、饮用;桃子榨汁加淘米水洗面润泽肌肤。但是多吃会令人体内热过盛、胃胀胸闷。(编辑/李妍妍)

 

北京医生网原创(http://www.bj-doctor.cn/),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