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Sonnet18为例(第10组 周熠琼)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在赏析之前:
看完这首诗歌,首先想到的不是诗歌想表达的是什么,而是敬佩于莎士比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能将看不到的意象与看到的物质如此完美地结合。同时也看出莎士比亚是如此“歇斯底里”地存在,他表达的语句或“炙热如火”或“锋利如刀”,或“艳丽如花”或“荒凉如冢”,情感之强烈,让人根本无法忽视其存在。
起初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知所云,但在反复阅读之后发现这俨然是一个小故事。故事的起承转合十分流畅。从人之美,到天道摧残,到与诗共存。这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的一生呐,我们出生时为纯净而美好的个体,而时间如同一把锋利的到,在姣好的容颜上雕刻艺术,也在你眼前雕刻艰难险阻,而谁又能赛跑过时间的呢?要得到永恒,不断寻找出口,sonnet18里面告诉我们的方法是与诗共存。每个人的肉体总有走到尽头之时,我们要得到灵的永存,只有将血脉留在世上,或将思想留在世上。这首诗已经写了一整个生命的轮回。
正文:
一、诗的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此时正是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传到英国的时期,因此,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仅结构巧妙,语汇丰富,也同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
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大都把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分为三组:前126首是写给一位年轻美貌的贵族男子;第127首至第152首是写给一位黑肤女子;最后2首另为一组。Sonnet18归类到第一类,是莎士比亚写给他的友人的诗,这首诗的对象是年轻貌美的贵族男子。
二、诗歌的主题
我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归结到组后,都和“永恒”二字息息相关,看多很多篇论文,里面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分析,大致都与“生命”、“时间”、与“诗”息息相关,
Sonnet18前面两句都在表达生命的美好,从第三句话转折“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生命如此璀璨,可是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总是会受到摧残。“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又说明时间具有毁灭性。莎翁将盛开的芳艳与美好的年华相相关联,而芳华即逝,从中透露出要抓住大好青春的信息。诗人从“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处再转折,引出下面永恒的载体——诗。诗能和文人对抗,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文人的共识。莎士比亚认为,诗歌使友人的生命不退色,使美不退色。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致想表达的主题大致是“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与“莫误青春”。可是最终他都会发出感慨,寻找取得“永恒”的方法,比如与美丽的女子繁衍下一代,制造出生命的延续,让大地生生不息、生机蓬勃,这便是一种永恒;比如像sonnet18里讲的那样,将你与诗共存,诗将被后人传颂,你将得到名声和美德,而这些超越时间与空间,赐予你你生命力,你将得到永恒。
三、主题的表现形式
诗歌开头,就别出新裁,利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将“你”比作“夏天”,经过春天的复苏,夏天将世间的美好都展露,夏天的特点是热情洋溢,而“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更显现出大气的一面,正衬出你这个生命个体的美好。
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由此出现很多意象,如“狂风”、“嫩蕊”、“夏天”“芳艳”,这些比喻都恰到好处。“狂风”是“困难”的象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有些困难如自然般无常,同时也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嫩蕊”是生命的象征,在表达生命芬芳美好的同时,也表达了生命的娇嫩与脆弱。“夏天”是世界美好的一面,却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残,最终凋零。而作者却说“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原因是因为“诗”,这一转折在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认为这里的诗,也不独独是诗歌本身,而是一种思想的传承。思想和爱能战胜一切。
诗歌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四四三三体,而是采用了四四四二体:在前面充分地发挥表达的层次,在充分的铺垫之后,用两句诗结束全诗,点明主题。全诗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华美而恰当的修饰使人物形象鲜明、生气鲜活。诗人用形象的表达使严谨的逻辑推理变得生动有趣、曲折跌宕,最终巧妙地得出了人文主义的结论。
四、诗歌的历史地位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但抒发了个人的感想,表达个人心境,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思考。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他创作的十四行诗
“语言华丽典雅,比喻新奇,双关多见,想象奇特,诗意浓郁。”有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远远超过同时代其他诗人的十四行诗,标志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的最高水平”,是“英国抒情诗中光彩夺目的瑰宝,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坛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 李正栓,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内美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3] 田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比分析——以第18首和第130首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3(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