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福《给所爱》 赏析 (第四组 陈永森)
(2013-09-22 14:42:20)《给所爱》
一:诗歌内容
她就象天神一样快乐逍遥,
她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
她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
好比音乐。
听见你笑声,我心儿就会跳,
跳动得就象恐怖在心里滋扰;
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
言语的能力;
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感情
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
我周围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
头脑轰轰。
我周身淌着冷汗;一阵阵微颤
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
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
死和发疯。
二:写作背景
据说,这是写给女伴阿狄司的赠诗。阿狄司很有才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怨恨萨福,不辞而别;而她结婚时,萨福却闻讯赶来,出于美好的感情,赠诗表达她因失去女友而痛苦的心情。
三:诗歌主题
《给所爱》几乎涵盖了爱情诗的绝大部分内涵,最为经典地表现出爱情的本质特征。
第一,此诗表现了爱情体验的整体性和癫狂性:萨福从心理与生理的同步变化,五官四肢与灵魂的触动来表现爱情给人带来的震撼。萨福的情绪也进入癫狂状态,狂喜与恐怖的跌宕起伏,烈焰与冷汗的瞬息转换,时而激动失语,时而分不清光明还是失明,“好比音乐”,动静结合,动人心弦。诗歌也表现吃生与死的雷鸣轰动,烈焰与冰冷的交织,仿佛诗人已经步入那魂飞魄散的虚无与实有!仿佛进去了爱情的癫狂与痴迷,难以自拔。诗人同时探索灵魂、肉体、耳朵、舌头、眼睛、皮肤,好像它们离开了她,属于另一个人?在一刹间,她发冷,她燃烧,她犯了疯病,但又保持清醒,因为,照她说的,她感到恐怖,简直要死掉了。恋爱中的人都体会过这种情形:她心中所有的不是一种激情,而是数种激情的总和。2600多年前萨福描写爱情的话语已经成此类情感的语源,因为她由生及死地触及了爱情的本质。
第三,它揭示了西方情感爱欲文化特点。此诗描写了“恋爱三角”——西方文学的典型情境之一。卡尔森在《厄洛斯:苦甜》中说:萨福并没有羡慕诗中男子的位置——“如果要是换了她坐在爱人的对面聆听她的话语,她说不定会被整个毁了的。”这个男子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好像说“谁要是能抗拒你,谁就是石头做的。”他认为,“萨福诗中的三角处境,勾勒出了‘欲望’的基本轮廓:欲望要生存,必须被延宕——不一定是靠一个第三者,如被爱者的冷漠拒绝,家庭的干涉,礼教的阻碍,距离,分别,等等。可以说,西方人的婚外恋、骑士之恋,乃至同性恋,都是欲望亢奋的西方人保持生命力巅峰状态和自由意志的生活手段与措施——核心的生活策略——文学反过来又成了其文化的核心策略,因而这首诗又是一首极具文化意义的爱情诗。
四:影响
萨福,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她独创萨福体,将极具个人化的私密风格推向巅峰,并由此带动了一批女诗人的崛起,其诗歌是西方情诗史上最为娇艳的奇葩,代表精雅诗格的极致,其代表作《给所爱》则深刻地拢括了爱情的深度内涵:爱情体验的整体性和癫狂性;爱欲内涵的本质特征:西方情感爱欲文化特点,显现了西方文化保持其生命冲力的主要叙述智慧,因而萨福诗歌拥有了非同凡响的文化意义。萨福因其美艳至极的诗篇,展现了她多极性情感历险,沉醉到她所创造的销魂之美之中,深感我们人类热烈地求美,求热烈的生,和热烈地求生,以求热烈的美的不屈意愿,由此触及到人类欲望的痛苦本质。萨福的一滴眼泪,就使得爱琴海芬芳千古,她以投身于爱琴海底的死亡让我们体会到人类诗美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