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娃娃家的一角(张晓燕)
(2017-11-19 13:39:25)观察时间:2017.10.24上午
观察地点:娃娃家
观察对象:骆馨怡、吴鑫怡
观察者:张晓燕
观察目的:观察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发展
注意: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们正忙着给宝宝们穿衣服、喂奶,骆骆抱起穿好衣服的娃娃,一边陪着娃娃的背,一边摇着,一边哼着睡眠曲“宝宝,睡睡睡,睡睡睡……”唱着唱着,就走到桌子旁,将宝宝放坐在了垫子上,自己也坐了下来。这时,指了指娃娃旁边的空地方对吴鑫怡说:“吴鑫怡,来吧!你坐;吴鑫怡,请坐。”吴鑫怡手里拿着电话就来到了骆骆旁边,骆骆看见了吴鑫怡的电话,连忙站起来,拿来了吴鑫怡手里的电话,放在了耳边。“医生,我的娃娃肚子不疼了,但是她脚疼。”骆骆打着电话,见没人回应她,她将脸转向对面的吴鑫怡说:“医生,他脚疼。”吴鑫怡拿起电话:“哦!知道了,我过来了。”吴鑫怡放下电话来到了骆骆身边,骆骆将娃娃放在了桌子上,拿起娃娃的一只脚说:“她的这只脚疼。”吴医生想拿骆骆手里的“电话”来给娃娃看脚,可是骆骆不给,吴医生再次上前去拿骆骆手里的“电话”,骆骆见状赶紧抱起娃娃走开了,吴医生紧追着边上手边说:“给我给我。”骆骆说:“不给。”吴医生还是坚持要拿骆骆的“电话”,骆骆捡起地上的另一个电话给吴鑫怡,吴鑫怡拿过来扔在了地上,骆骆又捡起另外一个说:“你用这个。”吴鑫怡说:“不要。”又扔在了地上,骆骆拿着电话从吴鑫怡身边走开。转过身,骆骆又开始接电话:“喂!吴鑫怡,我在接电话。”吴鑫怡还是上前去抢电话,骆骆拿着电话给吴鑫怡:“吴鑫怡,接电话。”吴鑫怡拿到电话高兴的笑了,骆骆说:“吴鑫怡,我要去看我的奶奶。”吴鑫怡接着电话说:“好的。”骆馨怡抱着娃娃按照吴鑫怡指的方向走去,“你的奶奶在这里。”骆骆抱着娃娃坐了下来,同时还邀请吴鑫怡坐下,“来吧!我们跟奶奶玩一会儿。”骆骆说,“我们看电视吧!”吴鑫怡说,骆骆点头说:“好的,我们来看电视吧!”吴鑫怡说:“看熊大熊二,不对不对,看小猪佩奇,怎么样?”骆骆说:“好吧!”说着上前拿来“遥控器”,按了按遥控器,电视打开了。这时,骆骆又将遥控器变成了平板电脑,那在了手里跟吴鑫怡一起看着电视。
小班组:
1.人际交往方面
从两人的游戏中可看出,幼儿A和幼儿B都是非常愿意跟别人交往、游戏的,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特别是幼儿A,在与B发生矛盾(争夺“电话”)的时候,能够想办法、机智化解抢夺的状况,用“让B接电话的”方式,将电话交给B,最后两人还是很友好的一起玩游戏。同时也可看出A具备自信、自主、自尊的表现。在看电视的环节中,B在看哪一个电视的时候,能够学会征求别人的意见,懂得尊重他人。整个过程,A处于领导地位,B是顺从状态。
2.语言表达能力
从两人的交谈中,看出他们都有认真倾听的习惯,对于别人的话能够注意倾听并及时回应;在游戏情境中,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比如:A让B坐下的时候,还有A告诉B奶奶的家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手势;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文明语言习惯,能够使用礼貌用语,A在让B坐下的时候说了“请坐,B。”
3.具有一定的想象力
活动中,A和B能够以物代物,将区域里的老师所提供的低结构材料,想象成电话、遥控器和平板电脑,可以看出两位小朋友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利用低结构材料进行想象游戏。
回应: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我们应多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或者情境,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并从中学会基本的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多给孩子提供一些低结构的材料,提高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两位小朋友在游戏中的表现我也会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
中班组:
识别:1:幼儿A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情绪非常稳定,愿意与同伴进行游戏,有固定的朋友,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造游戏情境。幼儿A和幼儿B没有因为一点事儿苦恼。
2.在遇到争抢问题时,幼儿A能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矛盾。比如:用让幼儿B接电话的方式将电话交给她。
3.两名幼儿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自己创设的游戏情境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幼儿A妈妈,幼儿B医生
4.整个游戏的情节非常丰富,可看出幼儿A的生活经验丰富,同时能够将在游戏中很好的模仿生活情节。
5.能够一物多玩,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幼儿A和幼儿B的语言表达能够较强,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回应:1.游戏过后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针对如何扮演好各种角色和善待家里的物品进行谈话。
2.在孩子的现有游戏水平上,继续丰富娃娃家的材料,比如:厨房用品。
3.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进区规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摆放鞋子和拖鞋进区。
大班组:
1.两名幼儿都愿意个小朋友一起游戏。
2.幼儿A具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玩戏中戏,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3.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经验玩游戏。比如:幼儿A在游戏中,打电话求助医生,来帮宝宝看病。
4.游戏中也出现了争抢,但是幼儿A能够自己想法子来解决。
5.两名幼儿一直沉浸在游戏情境中,很投入。
6.能够一物多玩,将低结构材料想象成遥控、平板、电话等。
回应:
1.鼓励其他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为孩子多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
2.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知道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四、小结
在回应方面,我们应多以细节支持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第二,我们可以针对幼儿中出现的问题或区域中的发现,生成一个集体活动;第三,帮助幼儿了解医院的工作模式和人物角色,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最后,针对幼儿兴趣,我们可以持续观察娃娃家,提升幼儿游戏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