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惠金融【106】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

(2022-03-20 12:03:52)
标签:

金融消费者保护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营销策略

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策略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

普惠金融【106】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周桐   学习笔记

 

从供给方面来看,在金融交易中处于供给侧的金融机构在专业优势、市场地位、经济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相较于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凭借垄断地位与信息优势有能力实施掠夺性金融交易,从而榨取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侵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1.金融业高度信息不对称。虽然因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但是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即使金融消费者能够充分掌握信息,但当面对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时,金融消费者也很难理解这些产品的特征。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更是明显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新型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涌现,极大地增加了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透明度。作为金融产品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对产品的预期收益、风险水平及真实成本等关键要素信息的掌握程度远优于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在专业知识、信息获取及加工解读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导致金融消费者难以准确判断风险和成本,金融机构在追逐规模和利润的激励目标下天然缺乏披露信息的动力,往往片面夸大产品收益或隐瞒产品风险及成本,误导甚至欺诈金融消费者作出错误决定,进而购买错误的产品和服务,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风险。

2.金融业具有明显负外部性。风险传染导致铭消费者利益受损。金融业负外部性主要是指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向第三方溢出、导致相关方利益同样受损的外部效应。例如一家商业银行的倒闭往往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他债权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破坏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导致恐慌效应下的挤兑行为,最终导致大面积的金融机构破产及消费者利益受损。可见金融行业存在的此种负外部效应,不仅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稳定,同时了将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冲击。

3.金融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特征。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由于金融业对整个社会存在明显负外部性,因此许多国家金融业均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存在较高的市场进入门槛。该种门槛的存在导致金融市场的竞争并非完全充分,金融机构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支配地位。借助于市场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可能在产品定价、合同条款、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入不公平因素,单方面加重金融消费者的义务和负担,掠夺消费者利益,面缺少议价资本的广大金融消费者只得被动接受不当收费、不公开条款及劣质服务或直接被排斥在金融服务的大门之外,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4.金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导致存在“搭便车”问题。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监管金融机构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金融消费者明显缺乏动机和能力去监督那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往往更愿意采取“搭便车”的行为。这将会带来市场失灵问题,即大家仅想享受成果,却无意负担监督成本,导致金融消费者自身保护能力下降。

从需求方面来看,行为经济学理论推翻了新古典经济学奉为圭臬和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铭消费者在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消费决策中往往出现非理性行为,最终使得自身权益更易受到损害,并加剧了市场失灵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1.金融消费者专业素养不足。我国铭消费者金融素养明显不足,大量消费者对存款、理财、基金等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存贷利息计算等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了不够了解,更遑论评估复杂金融产品的收益与风险。该种专业素养的不足加剧了金融消费者内在脆弱性,加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因为即使金融机构对全产的产品信息进行了充分的披露,金融消费者也难以理解该信息对自身决策所具有的影响,仍会作出错误的购买决定,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2.金融消费者在性理、认知、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偏差。由于上述偏差存在,金融消费者对一些关键信息的认识往往存在“失真”现象,容易低估风险及成本或出现“过度自信”现象,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及见解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导致其消费行为不再谨慎而承担过度风险。例如,消费者往往过度依赖金融机构及其销售人员,错误地认为其会以消费者利益作为经营出发点;理想地认为银行提供的都是无风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必然会保本保收益;在未经理性权衡的前提下,存在赌徒心理,消费行为受到其他消费者或社会舆论的影响,盲目模仿他人决策,导致购买了自身并不了解的金融产品而承受巨大风险,从而遭受到了重大损失,并加剧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上述所列举的这些铭消费者在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存在的偏差均可能被金融机构所利用来向其推销不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导致金融消费者承担的风险被放大,利益受损。

资料来源:

李扬,叶蓁蓁主编,曾刚,贺霞副主编.《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18(7):-278

 

【相关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