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会计【002】金融企业会计基本假设
(2021-05-18 12:35:59)
					
											标签:
																				
                            金融企业会计基本假设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会计基本假设 | 
					
金融企业会计【002】金融企业会计基本假设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金融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金融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金融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会计主体不同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例如,某商业银行总行作为一个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即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业务活动。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某商业银行支行是会计主体而非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金融企业应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在持续经营假设下,金融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金融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明确这一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固定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如历史成本的运用、固定资产抓取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 当然,一旦可以判断金融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金融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金融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在会计分期假设下,金融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金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般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金融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其经营活动时,应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选择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在量上能够汇总和比较,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 在我国,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金融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本位币,但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国外设立的中国金融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资料来源: 刘学华.《金融企业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20(1)第3版:3-13. 
   | 
| 
 【相关阅读一】 2020注册会计实务【004】会计基本假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fcb5c270102zo9l.html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交将其与其他主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会计主体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稳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是属于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毒辣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期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固定资产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仍然持续经营进行会计处理,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间隔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的、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等。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的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等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于货币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一般商品的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如、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兑和比较,来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地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资料来源: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20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3)第1版:01-19. 
   | 
| 
 【相关阅读二】 2020中级会计实务【002】会计基本假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fcb5c270102zle7.html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中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功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企业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是属于所有者主体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分期的划分,将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的、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适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孕育出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时行计量,是由于货币的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所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资料来源: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2020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级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2)第1版:2-3.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