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学【002】货币“质”的规定性:货币是什么【1】

(2020-12-04 12:15:13)
标签:

货币是什么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周桐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金融学【002】货币“质”的规定性:货币是什么【1】

农业银行沈阳辽中支行  周桐    学习笔记

 

 

货币作为金融的基础性要素,研究金融必须先从货币着手。在人类历史上,货币已有近6 000年的历史。可以说,在经济领域中,人们研究的时间之久、花费精力之多的,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超过货币问题。

众所周知,人们几乎天天、处处在接触和使用货币,现代社会离不开化货币,经济运行必须依靠货币。以个人、企业等经营单位、财政及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外五个方面为中心的货币收支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经济生活中现实运动着的货币集合和总和,通常称为货币流通。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本质之“谜”

(一)关于货币之“谜”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引用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议员格莱斯顿的一句话:”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断言:“在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懂得货币问题。”这说明研究货币本质问题很复杂。在马克思时代以前,确实有许多人研究过货币,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偏差,往往陷入了无穷的混乱之中。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为了克服交换的不灵敏”,因而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风货币看作“中介货物”;还有人认为,货币是“协议的产物”、”商品货币对等的比例“、”天生的“和”法律制定的“等。近代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一个物件事实上在支付中被普遍接受并普遍被用作支付中介,则不管它的法律地位如何,它就是货币。“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他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写道:货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被接受的交换媒介”,它是“建立在普遍接受的传统习惯上的,而这一传统,从某种观点看来,是一种虚构的信念”,即“货币的价值是建立在虚构的信念上的”。在中国,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说“农工商交通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而《管子》中则认为货币是先王进行统治而选定的。

综上,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二是货币是由有权势的统治者或贤人确定的。

(二)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科学分析

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1.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

马克轴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货币并非开天辟地就已存在的,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不存在商品交换,当然也不存在货币。只有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才逐渐从商品世界分离出一种商品,因定地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可见,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与他的商品理论紧密联系的,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商品交换有两个原则:一是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二是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同的价值,这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为了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必须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但一一种商品价值,汪能由其自身来表现,而必须用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这种以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方式就称为价值表现形式,或称简单价值形式。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和“偶然”是与人类社会最初的商品交换相对应的,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当时只是有了剩余商品才交换,还没有专注的商品生产,交换带有简单和偶然性质。商品中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所以称为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例如,1只绵羊-10斤茶叶。这一等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包含的内容极其复杂。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之中”。 这里1只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10斤茶叶处于等价形式,它们既对立又互为条件。10斤茶叶只是1只绵羊的个别等价物,故其价值表现是不充分的。所以说,这种价值形式还只是一种不充分的胚胎形式。

(2)总和或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换越来越发展,交换已成为经常而不是偶然,这促使价值链不断拉长,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某一商品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如:

显然,上式比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要进步。这是因为:一是尽管处在等价形式的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但都是用绵羊来实现的,成了绵羊的等价物,即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终结;二是交换已不再是偶然的了,而是经常发生的,即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比较稳定地和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趋于一致。

1只绵羊=

10斤茶叶

15尺布

20斤米

10捆烟叶

其他商品

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不完全的、不成熟的。这是因为:一种商品都有许多种商品共同表现其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又都不一样;二是交换过程迀回复杂,增加了交易的困难,说明商品世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表现形式,还没有一个共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表现,还没有一种统一的价值表现形式能够顺利地媒介商品交换,因此,它必须向一般价值形式过渡。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蝇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如

10斤茶叶

=1只绵羊

15尺布

20斤米

10捆烟叶

其他商品

 

从公式上看,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换位,但实际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由一系列商品表现,而一般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统一地由同一种商品表现;二是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而一般价值形式表现的商品交换是通过一般等价物媒介的间接交换,即绵羊已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媒介商品交换的特殊商品了。

虽然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物物直接交换的种种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由于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从而妨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它有必要向货币价值形式过渡。

(4)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由于这一变化表现为一般等价物被固定于某种商品上,而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黄金、白银取得了这个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故货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无本质区别。

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提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在远古的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由共同体统一分配,所以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不同生产者分别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由此,也产生出由各种不同具体劳动构成整个社会分工体系,而每个生产者所从事的特定具体劳动则成为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劳动。

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一方面,劳动成了每个劳动者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都由他自己决定;另一方面,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并不直接表现为对社会有意义,而是直接表现为对个人(私人)有意义。从这意义上说,社会分工条件下私人生产者的劳动是对私人有直接意义的劳动,称为私人劳动。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交换。因为存在社会分工,就会存在不同的劳动产品,就会产生互通有无的要求,即产生商品交换的必然性。然而,如果仅有社会分工而不存在劳动产品的私有占有,尽管存在交换,也不能构成商品交换关系。

一切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或或叫作抽象劳动的产物。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就是价值。因为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同一的,所以在量上能够比较。价值数量相等的商品交换,就是等价交换。价值本身是抽象存在,即看不见又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中得到表现。价值表现的过程,也就是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提示了货币之“谜”。从中可以得出:一是,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二是,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而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三是,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马克思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对货币产生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资料来源:

曹龙骐主编,徐晓光,郭茂佳,杨文,陈莹,陈红泉副主编.《金融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第6版:5-6.

 

【相关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