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学: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2)
标签:
中国农业银行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业银行辽中县支行周桐银行证券保险 |
财务会计学: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2)
中国农业银行辽中县支行
6.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与投资收益的确定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即确定投资的摊余成本。确认投资的摊余成本,旅行要确认投资的账面余额,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投资是否发生了减值的问题。如果投资未发生减值,则投资的账面余额即为摊余成本。由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的确定同时伴随着投资收益的确定,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也就是利息调整的摊销方法:直线法与实际利率法。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摊余成本。
直线法的特点是各期的摊销额和投资收益固定不变,但由于随着利息调整借差或贷差的摊销,债券投资成本在不断变化,因而各期的投资收益率也在变化。采用直线法能够简化计算工作,但在一项投资中各期投资收益率不同,不能正确地反映各项的经营业绩。
实际利率法的特点是各期的投资收益率保持不变,但由于债券投资收益额在不断变化,使得各期投资收益也在不断变化。实际利率法下,债券利息调整借差或贷差摊销额是票面利息与投资收益(即实际利息)的差额,在票面利息不变而投资收益变化的情况下,摊销额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采用实际利率法能够使一项投资业务中各期的投资收益率相同,正确反映各项经营业绩,但计算工作较为复杂。
采用实际利率法时,期末持有至到期投资就是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的,只不过此时计算现值年用的折现率是债券投资时的实际利率,它是一个在债券存续期内保持不变的折现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处理方法意味着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基于历史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
(1)按直线法确定摊余成本
按直线法确定摊余成本,就是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利息调整在债券的存续期内平均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
【例4——4】
承例4——1.
【附例4——1内容:甲公司2001年1月1日以754302元的价格购买了乙公司于当日发行的总面值为800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的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了购买该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12000元。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754302+12000=766302元
应确认的利息调整贷差=800000-766302=33698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假定甲公司购买债券后采用直线法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贷差=33698/5=6739.60元
每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摊销利息调整: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在直线法下,甲公司每年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为:
40000+6739.60=46739.60元。
【例4——5】
承例4——2.
【附例4——2内容:甲公司于2001年1月1日以825617元的价格购买了乙公司于当日发行的面值为800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甲公司还以银行存款支付了购买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10000元。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825617+10000=835617元
应确认的利息调整借差=835617-800000=35617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假定甲公司购买债券后采用直线法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借差=35617/5=7123.40元
每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摊销利息调整:
借:投资收益
在直线上,甲公司每年确认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为:
40000-7123.40=32876.60元
【例4——6】
承例4——3
【附例4——3内容:P公司于2001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737260元购买了S公司当日发行的总面值为800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的到期一次付息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利息按单利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金额=737260+10000=747260元
应确认的利息调整贷差=800000-747260=52740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假定P公司购买债券后采用直线法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每年摊销利息调整贷差=52740/5=10548元
在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次付息债券的情况下,其应计利息也是一项非流动资产,它与该债券投资的初始成本没有本质区别。可以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下设置“应计利息 ”明细科目予以反映。
P公司每年12月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确认应收利息 :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摊销利息调整: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在直线法下,P公司每年确认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为:
40000+10548=50548元。
采用直线法确定摊余成本,操作比较简单。但这种方法无论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还是从投资收益的确定来看,都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来看,按这种方法确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余额,无法从统一的计量属性的角度进行解释;从投资收益的确定角度来看,由于各期期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会随着利息调整的摊销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利率相同的条件下,各期确定的投资收益应该不同,但直线法所确定的各期投资收益是完全相同的。
(2)按实际利率法确定摊余成本
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可以克服直线法的上述不足。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实际利率法的特点:一是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来看,实际利率法要求期末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计算现值时要以取得债券时的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二是从投资收益的确认来看,实际利率法要求以期初的账面价值乘以取得债券投资时的实际利率,据以确定当期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再将期与当期的票面利息相比较,以两者的差额作为当期应摊销的利息调整金额。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各期按相同的投资收益率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这个相同的投资收益率就是该债券的实际利率。
在对待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的情况下,需要在债券投资时确定的所购买债券的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使所购买债券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该债券的入账金额的折现率。通常需要采用插值法来确定债券的实际利率。
在债券分期付息的情况下,债券面值在到期时一次收回,其现值应根据债券面值乘以得利现值系数计算;债券票面利息分期等额收回,其现值应根据各期债券票面利息乘以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债券初始入账价值=债券面值×DFi,n+债券票面利息×ADFi,n
采用插值法即可以计算出实际利率i.
依据例4——1的资料【附列4——1的内容:甲公司2001年1月1日以754302元的价格购买了乙公司于当日发行的总面值为800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的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了购买该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12000元。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754302+12000=766302元
应确认的利息调整贷差=800000-766302=33698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设实际利率为i,则有
766302=800000×DFi,5+800000×5%×ADFi,5
式中,DFi,5是得率为i、期限为5年的复利现值系数;ADFi,5是利率为i、期限为5年的年金现值系数。可以采用插值法确定债券的实际利率i为6%。
同理,依据例4——2的资料【附例4——2内容:甲公司于2001年1月1日以825617元的价格购买了乙公司于当日发行的面值为800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利息在每年12月31日支付。甲公司还以银行存款支付了购买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10000元。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825617+10000=835617元
应确认的利息调整借差=835617-800000=35617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设实际利率为r,则有
在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不论是面值购入还是溢价或折价购入,不论是否含有初始直接费用,其实际利率均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
由于
债券初始入账价值×(1+实际利率i)n=债券到期价值

式中,n 为债券到期价值折现的期数。例如,企业取得5年期债券,如按年确认投资收益,是折现期数为5年,利率i为年利率;如按关掉确认投资收益,则折现期为10年,实际利率i为半年利率;如按季度确认投资收益,则折现期为20期,实际利率i 为季度利率。
依据4——3的资料【附例4——3内容:P公司于2001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737260元购买了S公司当日发行的总面值为800000元、票面利率为5%、5年期的到期一次付息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利息按单利计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金额=737260+10000=747260元
应确认的利息调整贷差=800000-747260=52740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计算求得债券的实际利率i为6%。
【例4——7】
承例4——1.假定甲公司购买债券后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可知,实际利率为6%。
为了方便各期的账务处理,可以编制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差摊销表如下;
利息调整贷差摊销表(分期付息)
|
日期 |
实收利息 |
投资收益 |
利息调整贷差摊销 |
利息调整贷差余额 |
摊余成本 |
|
(1)=面值×5% |
(2)=期初(5)×6% |
(3)=(2)-(1) |
(4)=期初(4)-(3) |
(5)=期初(5)+(3) |
|
|
2001.01.01 |
|
|
|
33698 |
766302 |
|
2001.12.31 |
40000 |
45978.12 |
5978.12 |
27719.88 |
772280.12 |
|
2002.12.31 |
40000 |
46336.81 |
6336.81 |
21383.07 |
778616.93 |
|
2003.12.31 |
40000 |
46717.02 |
6717.02 |
14666.05 |
785333.95 |
|
2004.12.31 |
40000 |
47120.04 |
7120.04 |
7546.01 |
792453.99 |
|
2005.12.31 |
40000 |
47546.01 |
7546.01 |
0 |
800000 |
2001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摊销利息调整: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同理,2005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摊销利息调整: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例4——8】
承例4——2.假定甲公司购买债券后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利息调整借差摊销表(分期付息)
|
日期 |
实收利息 |
投资收益 |
利息调整借差摊销 |
利息调整借差余额 |
摊余成本 |
|
(1)=面值×5% |
(2)=期初(5)×4% |
(3)=(1)-(2) |
(4)=期初(4)-(3) |
(5)=期初(5)3(3) |
|
|
2001.01.01 |
|
|
|
35617 |
835617 |
|
2001.12.31 |
40000 |
33424.68 |
6575.32 |
29041.68 |
829041.68 |
|
2002.12.31 |
40000 |
33161.67 |
6838.33 |
22203.35 |
822203.35 |
|
2003.12.31 |
40000 |
32888.13 |
7111.87 |
15091.48 |
815091.48 |
|
2004.12.31 |
40000 |
32603.66 |
7396.34 |
7695.14 |
807695.14 |
|
2005.12.31 |
40000 |
32304.86 |
7695.14 |
0 |
800000 |
2001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收到利息 :
借:银行存款
摊销利息调整借差:
借:投资收益
同理,2005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摊销利息调整借差:
借:投资收益
【例4——9】
承例4——3.假定P公司购买债券后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利息调整贷差摊销表(到期一次付息)
|
日期 |
实收利息 |
投资收益 |
利息调整贷差摊销 |
利息调整贷差余额 |
摊余成本 |
|
(1)=面值×5% |
(2)=期初(5)×6% |
(3)=(2)-(1) |
(4)=期初(4)-(3) |
(5)=期初(5)+(1)+(3) |
|
|
2001.01.01 |
|
|
|
52740 |
747260 |
|
2001.12.31 |
40000 |
44835.60 |
4835.60 |
47904.40 |
792095.60 |
|
2002.12.31 |
40000 |
47525.74 |
7525.74 |
40378.66 |
839621.34 |
|
2003.12.31 |
40000 |
50377.28 |
10377.28 |
30001.38 |
889998.62 |
|
2004.12.31 |
40000 |
53399.92 |
13399.92 |
16601.46 |
943398.54 |
|
2005.12.31 |
40000 |
56601.46 |
16601.46 |
0 |
1000000 |
P公司2001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确认应收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摊销利息调整贷差: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同理,2005年12月31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摊销利息调整贷差: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资料来源:《财务会计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