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格局法】伤官格(2):伤官配印格见煞、见官、见财

标签:
清大国商文化宋惠彬 |
分类: 八字 |
伤官虽然不是吉神,但因伤官能泄身之秀,必是聪明颖异之人,故文人、学者多为伤官格。夏天的甲乙木,见火,谓之木火伤官,喜见水润。冬天的庚辛金,见水,谓之金水伤官,喜见火温,尤为秀气。
伤官格所统之格局,伤官佩印格、伤官生财格等。较食神格所统之格局变化更多。
关于伤官是否成格,要查看是否需要调候?衡量旺相强弱?审其喜神、忌神?观其清纯与混杂?其中细节变化微之又微,不可只关注一个学术点。这篇文章讲的是伤官配印格中见七煞、见官星、见财星时的论断方法。
伤官配印格,指的是在八字伤官作为格神透出的情况下,八字中除了日主外还有印绶透出,且伤官、印绶皆有根的情况下形成的八字格局。伤官作为四凶神,盗泄日主之气,喜欢被制化。印绶出干制化伤官的同时还能帮扶日主,因此伤官配印为贵格。
伤官配印格伤官旺、印绶弱时,以帮扶相神印绶者为格局用神,如七煞、印绶。印绶弱、伤官旺时,以帮扶格神伤官者为用神,如比劫、食伤。那么,在以此为纲领的情况下,伤官配印格中出现了其他的杂神、如财、官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一、判定伤官还是食神
在此之前,需要判定八字格局是食神格还是伤官格。有时即使是食神透出依然是伤官格,有时即使是伤官透出依然是食神格。这是由食神和伤官的特性所决定的:食神旺者以伤官论,伤官弱者以食神论。因此,当一个食神透出的八字旁边还有食伤透出,导致食神过旺时,就要警惕是否是伤官格了。例如
乾造:
壬
戌
大运:
癸
丑
日元庚金,生于子水之月,癸水司令不透,子辰半合水局,食神壬水透出,身弱,食神强旺,作伤官论,正印己土为相神,伤官佩印格。暖土戌土制水,戌中丁火调候,戌为燥土,足以作为中流砥柱。日元身弱,土金为用神,水木为忌神。
运行水木之地,所以书香不能继续。三十岁以后,运行火土之地,从科举以外的途径出身,官位达到知州。
戊午运,戊午与壬子,天克地冲月令提纲,衰神冲击旺神,贬官。
这个八字,就是因为两个食神透出、兼得月令和地支的帮助,使得食神格变成了伤官格。
二、伤官配印格见财
伤官佩印格,伤官旺相,印绶轻微,运喜官煞之地,官煞生印。印运,也吉。食伤运,不伤印绶,无碍。财运,财破印,破格,大凶。
这段话指的是,当印绶轻微,八字以印绶为用神时,财来克印将会导致破格。由于印星轻微,伤官旺相,因此财星也必然旺相,足以完全毁坏印绶在格局中的作用。
但若是印绶过于旺相呢?印绶的旺相必然导致伤官的微弱,使得在整体的格局中,即使伤官是凶神,但为了防止印绶克制过甚,也要用财星作为用神。
乾造:
戊
子
大运:
壬
戌
日元戊土,生于酉金之月,辛金司令,伤官辛金透出为格神,正印丁火为相神,伤官佩印格。日主在时支禄旺,劫财和印绶都重叠,巳酉半合金局,金局生子水,
以财星子水为用神,子水在年,故祖上遗留的家业属于小康。运行甲子、乙丑,制伏和生化都适宜,自己创业,赢利数万。
运行丙寅,丙辛相合,破格,寅午半合火局,火局克制酉金,死去。
这就是印绶,日主都过旺,因而不得不以财星为用神的例子。当财星无法发挥作用,使得伤官被印绶夺去时,灾祸就来临了。
三、七煞透出
伤官透出为格神,七煞出干,身弱,喜印绶为相神,煞生印,印生身。
然而,伤官旺,七煞轻,身弱,运喜印地,印制伤,印生身。
在伤官配印格中,七煞透出时多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印弱身弱,七煞透出可以帮助印绶化解潜在的财星克力,并生助印绶,继而生身。实际上就原理来说,这已经接近于煞印相生格,只是由于格神是伤官,依然以伤官配印格去思考。
另一种是印旺身旺,此时则不宜七煞透出毁坏格局,特别是七煞会化泄财星克制印绶的力量,使得原本有所救应的格局无救。
乾造:
辛
酉
大运:
丙
申
日元戊土,生于酉金之月,辛金司令,伤官辛金出干为格神,印绶丁火为相神,伤官佩印格。喜的是四柱中无财星,气象清纯,丁火制伤官,通根午火,制伤有力。
身弱伤重,火土为用神,木为喜神,初运为木火,体用都适宜,所以“壮年登上龙虎榜的榜首,年轻掌握中书省的实权”。这其中的壮年,走的就是甲午、乙未两部官煞之运。官煞在这里生扶衰弱的印绶,促进了格局的平衡,也使得命主走上官运。
四、官星透出
伤官格中用官者,多是因为正官是调候神,或者是印星衰弱,需要官煞来生助印星。后面的这种用法是伤官配印格所独有的。若是伤官生财格,身生伤、伤生财、财生正官来克多为不吉。同时,当以官煞为用神时,过旺的伤官也有可能克坏前来帮助的官星,这才有了那句“伤官见官,为祸百官”。
但实际上呢?四柱中正官透出,印透财藏,财透印藏,财印两旺,运行比劫、伤官之地,不一定不吉,全在四柱配合,格局需要。
如癸酉 己未 丙子 乙未,日元丙火,生于未土之月,丁火司令,伤官己土透出为格神,印绶乙木为相神,伤官佩印格。火炎土燥,官星癸水调候,润土生金,厅级领导。
官星在这里不仅没有所谓的“伤官见官”,反而通过调候提升了格局,这就是所谓的“全在四柱配合,格局需要”
此案例出自于【宋惠彬:易经系列书籍(第三套)·八字】
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清大国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