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一分》评课——模型思想

(2016-03-17 10:43:44)
分类: 说课与评课

                              王淑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 每一个数的概念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上周,我们教研时,已经明确了: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学生要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建模过程。本节课,刘老师十分注重建模思想的渗透。并运用了一些有效的建模策略。

    1.问题情境

导入部分刘老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需和价值,在学校学生最想当的就是领导,而要想成为领导,就必须具备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刘老师引导学生从分班、分扫帚、水筒等现实情境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同时又“激活了原有模型”。让学生从头脑中调用原有的基础知识,激活原有的数学模型——平均分。随即引出了核心问题“一块胶合板该怎样分?”学生达成共识——每班一半。


2.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环节,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回忆分胶合板的过程,“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分的结果一半?”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1/2的数学模型。即(1)平均分(2)分两份(3)取一份。
     第二层次,生活中的1/2,学生通过1/2这个分数来表达并解释了“分一个西瓜、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等生活问题和现象。此时学生既掌握了1/2的分数模型,也丰富了对分数的生活原形的认识,积累了生活和学习经验。

    第三层次,活动一“你能在一张纸上找到1/2吗”?“为什么纸片不同,折出的形状不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发现了分数的本质意义,彰显出数学思考的深度。

    第四层次,活动二“学生自创其他分数”,学生在1/2的基础上实现 了知识的正迁移。

 

3.解释应用

当对这么多分数有了理解和感悟后,刘老师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分子表示什么(取的份数),分母表示什么(分的份数),分数线表示什么(平均分),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最终实现了理解分数意义的目的。

 

    此外,我还发现刘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取舍,《你知道吗?》的内容没有处理,分数的发展史属于数学文化,个人建议应该保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