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4-04-22 16:20:58)
标签:
认知能力长短兴趣三种动画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课 |
三年级—什么是周长 |
备课人 |
王淑萍 |
|||
教学目标 |
1、 2、 3、 |
|||||
教学重点 |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
|||||
教学难点 |
理解周长的概念 |
|||||
教学准备 |
师:课件、树叶、皮尺、直尺、线、几何图形、铁丝、头饰 生:树叶、皮尺、直尺、彩笔、线 |
|||||
教学流程 |
教学内容 |
二度设计 |
||||
创设情境 |
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请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 a、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了一圈 b、一个小朋友沿着跑道跑了一圈 c、老爷爷围着菜地修了一圈栅栏 d、沿着相片的边或是框进行装饰 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小蚂蚁、小朋友行走的路线、围好的栅栏、镶好的相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像这样一圈或一周的长度,其实就是他们的——周长。 师板书。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周长” |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周长 |
||||
探究发现 |
活动一、描一描 出示书45页第1题。你能用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预设:小汽车描错了。追问:他描的对吗?为什么?强调“边线”)哪部分没有沿着边线? 刚才我们所描这些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三个图形的——周长。 |
通过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边线的含义。 |
||||
教学流程 |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
|
活动二、摸一摸 1、摸树叶的周长。 你是从哪里开始摸的?这个开始的点,我们就叫它起点,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摸,最后又回到起点。 2、摸物体面的周长。 找一找咱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呢? 你能不能在这个文具盒上再找出一个边线?为什么同一个物体会有不同的边线?(因为它有不同的面)将文具盒各个面的周长摸给同桌看看。 3、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无处不在的,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周长。 活动三、指一指、量一量 1、出示图形,谁能到前面指一指,哪部分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
2、我们找到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下面我们就同桌每四人为一组,为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动脑筋想办法得到它们的周长。 听清活动的要求:出示课件 下面请外行的同学到老师这里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快来吧!(小组合作,师巡视) 3、汇报 a、圆:(化曲为直) b、正方形:(抓住图形特点) C、多边形:(平移思想) 4、机动环节 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不同形状,周长相等。 |
通过动手摸,学生进一步感知“边线”和“一周”的含义,同时体会物体不同的面有不同的边线。 通过组织活动,激起学生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渗透“化曲为直”、“平移”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
||||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
讨论归纳 |
你们可真了不起,用细绳转化、用直尺测量、又运用了平移这三种方法,得到了它们的周长。 总结:通过刚才的摸、描、量,你能不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是周长?(板书)
物体一周的长度 图形一周的长度 |
|
||||
创造应用 |
1、周长概念 森林里有三只小动物比赛爬树叶,谁能沿着树叶边线正好爬一周,谁就获胜?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谁获胜了? 2、量头围 (1)创设龟兔赛跑情境。 (2)头饰戴着不合适。怎样才能做出大小合适的头饰呢? (3)量一量、猜一猜 3、多边形周长计算
5、拓展 出示面积不同,周长相同的场地。 八、课堂小结: 谁愿意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希望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
通过老师给同学带头饰,激起学生量头围的兴趣,感受到周长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比较,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图形边线的长度是周长。体会周长与图形的形状无关,图形的大小不能决定周长的长短,渗透平移思想。 |
||||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物体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
课后反思 |
|||||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锦州市实验学校 王淑萍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
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对教材的扩展与加深。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其中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以及树叶,让学生通过描边线认识它们的周长,这是对教材的扩展。
另外,“一周的长度”只是对周长宽泛的解释,而具体到四边形,即“四条边的总长度”;三角形,即“三条边的总长度”。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是对教材的加深。
2、在悟中学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学生观察动画只是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接下来猜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
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3、操作的有效性。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为了学习而操作。
课上当全体同学动手摸周围物体的周长时,我适时强调:只摸一周;从一处开始,摸一周,回到起点。并配上学生的演示、学生的讲解。这样就防止了学生错误的摸(指)法,做到有效。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当学生说到用线绕圆的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毛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我适时地表扬:该小组同学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
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我适时小结: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你们应该很好的掌握。
5、动画的适时运用。
创新应用的过程,我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境,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比周长时的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图形边的平移过程,既省时、又清楚,便于学生理解,学生们兴趣盎然,回想起以前在黑板上画图形,用板擦擦一条边,平移一条边的过程,谁优谁劣自然在不言而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