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课标——问题解决

(2014-03-11 11:11:22)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讨论

读懂课标——问题解决

王淑萍

一、读懂“问题解决”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我们很多老师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可能已经发现,实验稿的“解决问题”到修订版时,改成了“问题解决”,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吗?

1、读懂总目标对“问题解决”的描述

仅从字面来看,个人认为:“解决问题”是一个动宾短语,强调的是“解决”,而“问题解决”是主谓短语,强调了问题。当进行学习比较后,发现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有如下的描述。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标准(实验稿)》)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2011年))

修订后的标准特别明确提出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的能力”这两项要求。课程目标由“两能”发展为“四能”的说法,由此而来。

2、读懂总目标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描述

(《标准》(2011年))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在解决问题方面,是这样描述的,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

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这里面的重大改动就是第二条,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改为“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方法比策略更易接受、理解。

3、读懂学段目标对“问题解决”的描述

第一学段: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学段: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第三学段: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二、在读懂课标的前提下,读懂教材

新课程理念指导的北师大版教材将“问题解决”和“数的运算”融合在一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数的运算”,运用“数的运算”“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内容编排也遵循了“应用题”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即低段(一、二年级)以“四则计算问题”为主,结合四则计算意义的学习,将“解决简单问题”融合于四则计算之中;中段(三、四年级)以“两步计算问题”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计算,将“解决复合问题”融合于四则混合运算之中;高段(五、六年级)以“列方程解决问题”和“分数、百分数问题”为主。

三、“四步教学法”下“问题解决”课型的尝试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流程与环节如下:

http://s7/mw690/0045KFgwgy6HdGxVjYWd6&690

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2011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诱导学生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呢?我们可以创设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情境: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创设充满童真童趣的情境。一般来说,中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游戏、玩具、童话故事等,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或任务感兴趣。

(2)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再现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

(3)在上节课结束时,巧设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

(4)巧设认知“矛盾”的情境。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容矛盾,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5)创设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2.探究发现,分析问题

“探究发现”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提供素材(或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构建运算模型。这一环节的教学流程可以按照以下四步进行。

(1)运用数学手段,理清数量关系——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形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活动中,学生借助已有的活动经验和认知基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情景中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梳理,并将抽象难懂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易懂的图画、图表信息,帮助学生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架构起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有效解决问题理清思路,积累方法、策略和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探索计算方法,建构数学模型。

(3)借助直观图形,分析算法异同,及时抽象概括,促成模型建立。

(4)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运算顺序,探讨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问题解决需要应用策略,而策略需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与积累。适合小学生问题解决的常用策略有:模拟与操作、画图与演示、摘录与列表、分类与比较、尝试与列举、猜想与验证、综合与分析、推理与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等。由于各个学段解决问题的内容不同,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同,适合各个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尽相同。下面的表格显示了不同策略与各个年级的对应关系。

 

年级

策略

一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模拟与操作

ok

ok

ok

ok

ok

ok

画图与演示

ok

ok

ok

ok

ok

ok

分类与比较

ok

ok

ok

ok

ok

ok

摘录与列表

 

 

ok

ok

ok

ok

综合与分析

 

 

ok

ok

ok

ok

尝试与列举

 

 

ok

ok

ok

ok

猜测与验证

 

 

ok

ok

ok

ok

推理与转化

 

 

 

 

ok

ok

假设与替换

 

 

 

 

ok

ok

 

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1)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15-20分钟)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还可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索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数学。通过交流、碰撞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2)创设一个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对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中,对探究的问题引伸、推广、发展和迁移。

3.讨论归纳,解决问题

此环节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形成新的教学认知结构。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鼓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调控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往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应用,深化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学科内新的问题或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以及反馈、矫正“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巩固、深化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应做到:(1)基础练、综合练、拓展练三个层次的练习的设计要“选得精”、“练得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启发性;(2)教师点评“要精辟”、“要得法”,让学生能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要针对学生思路阻塞的地方,指点思考方向,揭示知识的关联,将那些不易被学生想到的隐性问题挖掘出来。

    上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