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掌好语文要素之舵,扬起语文教学之帆——读《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有感

(2021-09-08 11:00:17)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分类: 读书心得

掌好语文要素之舵,扬起语文教学之帆

              ——读《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有感

石屏县异龙小学    张昳

 

又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暑假,又可以和一本教育专著相拥,几个春秋的相伴,已成一种习惯,这让我空洞的假期有了丰富的内涵,让我在彻底放松的时候,能静下心来阅读,静下心来思考。这是第三次与刘仁增老师的著作相遇,感觉多了一份亲切。刘老师一直秉持着语用教学观,以语文要素的课堂软着陆,让语文核心素养真实落地。本书重点聚焦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精准解码语文要素,精细解析统编课文,提供操作方法,还推送了具体实例,很接地气。

说到统编教材的教学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手,我只是在张老师几次的讲座中对统编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很多疑惑,比如:知道要按单元的语文要素来备课、上课,知道要有整体意识,前后勾连来设计教学,但是不知道该怎样教才能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不知道要教到何种程度才算到位……读罢刘老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一书,我豁然开朗了。我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者意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该怎样解读语文要素,把握语文要素有了新的收获。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编者按照《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相对应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并体现在每
个单元导语、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栏目中,呈螺旋式递进。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后我对语文要素的把握有了以下的粗浅认识。

一、 立足整体,解读语文要素

1、关注学情,细化语文要素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应引领学生对语文要素进行分类与细化,使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明确。一次在报刊中看到了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她设计的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个习作单元,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具体分析,我发现其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指向写想象作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神奇,而不注重对学生习作技能的培养,那么,学生即使了解了想象的特点,也还是不会想象的,更别说写想象作文了。因此,在教学《小真的长头发》一课中,教师把长头发想象成钓鱼线、套牛绳、晾衣绳等来培养学生想象的广度;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我变成一棵树→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里住着各种动物→妈妈坐在三角形的鸟窝里……”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想象的深度。有了对语文要素的细化,学生对想象就会心中有数,写起想象作文来也就显得更加轻松。所以语文要素的落实过程,不是简单地把文本语言材料拆碎、组装到学生的头脑中,也不是笼统、随意地复制、粘贴,而是基于文本实际和学情需求,细化语文要素,关注语文要素的发现、提炼与有效落实,这样学生才能有效接收。
2、单元整合,优化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都编排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以及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中。教学时,教师要具有单元整体意识,注重语文要素在单元中的横向练习,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前不久听了一位一年级老师的课,她执教的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其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要求在“读一读,比一比”中引导学生关注“偷偷地”一词的表达作用。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和身心全部浸润在整个故事情境中,点拨学生紧扣语句中“偷偷地”一词来揣摩小公鸡的内在心理意识,然后再通过朗读对比的方式推动学生进行感知:“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公鸡?”从而使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小公鸡的调皮与可爱。而这一要素在《树与喜鹊》一文中也仅仅是在“泡泡”中有所揭示:“读了这一段,我理解了‘孤单’的意思。”此处“泡泡”所揭示的内容和方法绝不仅仅只适用于这个词语,而是要将其放在这篇课文,甚至是整个单元中来让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引领学生尝试将课文前后之间的关联统整起来,系统化、整体性地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纵观这两篇课文的教学,教师紧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根据两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不同位置,设定了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的训练,帮助学生获得了多样化、立体化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推进了学生语文实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的落脚点不再是一篇课文,而是一个完整的单元,保障了语文要素在单元教学层面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优化了语文要素。

二、 借助课后练习,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依附于练习。课后习题编排的内容着眼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是编者根据课文特质编排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和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分步教学,落实语文要素。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显然,这是编者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而设计的专项训练。所以,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带着“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大钊?”这一核心问题深入思考,找出文中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谈谈体会。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文本中的三处对比: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父亲烧书籍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严肃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亲友劝说父亲离开北京,而父亲却坚定地拒绝,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三是与敌人对比。敌人的凶恶残暴言行与父亲的沉稳严峻态度,法官的怒气冲冲与父亲的安定沉着,正反面人物形象形成对比。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比,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巍然屹立。这一教学活动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习得了写作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后练习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能够正确看待和解读课后练习,洞察语文要素之间的序列化和具体目标,将课后习题作为指引学生之学、教师之教的重要内容,将问题的解决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体系之中,这样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 巧用语文园地,强化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是对单元语言现象、语文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的梳理、总结和巩固。一般都聚焦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强化、迁移运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凸显了单元语文要素,以《穷人》为例,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三个基本维度与方法。我们学校的付老师引导学生这样展开交流:
(一)提出话题
     本单元的三篇小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交流方法
     你在阅读小说时,一般会怎样理解人物形象呢?
(三)交流感受
      回顾《穷人》这篇小说,谈谈是如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塑造出桑娜热心、善良的人物形象的。先分组交流,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
(四)迁移运用
      运用上面习得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桥》和《在柏林》中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交流
      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也用同样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举一反三地实践运用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语用能力。
四、依托读写结合,实践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更加重视读写结合策略。不仅从三年级起,重新植入了读写例话和专门的写作单元,而且大量选文结合单元习作目标,编写了一系列课后小练笔,指引教师更多地关注单元习作训练目标,关注读写结合。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整个单元,研究小练笔和“语文要素”的关联,找到小练笔的落点和达成路径,我们可以兼顾“语文要素”和“文本语言特色”,寻找适切的训练点,在练笔中达成读写之间的初步迁移和交融,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实现小练笔的最佳效果。

统编版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重视表达,专门编排了“习作单元”。教师要依据语文要素,将写作知识、技巧等内容分解到每一篇精读课文中,结合“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为单元习作教学助力。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基于本单元“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语文要素,我把《太阳》的教学目标定位成: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太阳?(“写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怎么写”)。在教学中,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现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介绍得通俗易懂,这是一种用平实的语言“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习得了这一写作方法后,随即完成“初试身手”训练一: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我引导学生联系《太阳》一课的写法把铅笔盒、教室等事物的特点介绍得准确清楚。在执教《松鼠》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在表达方法、语言风格方面,它与《太阳》有很大的不同。在介绍松鼠时,作者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此时,学生又习得了方法: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也可以来介绍事物。“初试身手”训练二——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这是学完《太阳》《白鹭》后的一个巩固提升训练,充分体会说明文和叙事抒情性散文语言的不同,为单元习作做准备。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与“初试身手”的训练,在依据“语文要素”的前提下,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逐步渗透了说明文写作的方法,学生在阅读中练写,在练写中提升,使单元习作水到渠成。丁有宽先生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站在语文素养的高度,智慧地把握好两者结合的策略,找准读写训练点,锤炼言语表达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统编教材中丰富的语文要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沃土。语文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展开深入学习的目标。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关注语文要素,紧扣语文要素,把准语文要素的横向、纵向联系,统筹安排,从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出发,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我始终相信只有掌好语文要素之舵,才能让语文教学扬起风帆,顺利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