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阅读中理解“真实写作”--——读魏小娜博士专著《真实写作教学研究》有感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教学反思 |
一、 认识“真实写作”
本书中的“真实写作”是相对于传统真实写作中“重视客观摹写、张扬主观表达、重视真情实感”提出的为了应对现实生活、基于真实生活情景的“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写作。这种写作以“情境认知理论”“真实性评价理论”和“整体语言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关照下探寻真实写作的本质和内涵,论述了真实写作是一种“知识转化的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视角),是“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视角),是“不断挖掘和重塑想法的过程”(语言交际原则)。由此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结伴而行,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而且“写作过程能帮你把凌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维”(《提高写作技能》【美】威廉.W.韦斯特),“认知性、思维性是写作的主要特征”(马正平:《高等写作引论》)。
二、 真实写作活动
我们知道了“真实写作”的内涵,什么才是“真实写作活动”?很显然,真实写作活动不再是我们现行的帮助学生审题,然后选材,学生下笔成文,修改,誊写,而应该是一种基于真实生活情景的“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过程。首先要有助于写作知识的获得;二是有助于写作技能、写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有助于写作情感体验、写作态度的形成;四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反省思维。真实的写作活动要基于学生内在的需求和兴趣;要有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和主体头脑的反省和思考过程;要有实在的活动对象和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
真实写作活动重视在真实情境下从事真实的写作任务,作文命题源自或模拟真实生活世界,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的、有目的的、有意义的“任务”,写作过程是动态的探究、生成过程,写作的过程需要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意味着跨学科统整将成为写作课程类型的常态。
三、 真实的阅读理解
本书涵盖的理论较多,引用的专家观点、概念较多,教学例子较少,增加了一线教师阅读的难度。就第一章来说,就有很多需要我们去琢磨和领会的概念,如“摹写客观真实”“诚信伦理文化”“主观表达”“反映之镜”“后喻文化”“文化锁定”等。一开始阅读下来可能真的很含糊,但如果仔细去思考和斟酌,你会发现作者魏小娜老师是从传统的理论基础中,反思、审视我国中小学传统真实写作教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通过阅读,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小文人语篇”(王荣生语)会盛行,原来,这是有渊源的。因为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整体性”“直觉体悟”和“意向性”,这样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写作中的“重视主观表达排斥理性认知”,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识判断的理性思维”,于是“虚静”“有感而发,情动辞发”,重主观之“情”就成了写作的追求,随之而来的写作的作品评价倾向就是:追求富于文采、生动优美的美学品味。又由于我国诚信伦理文化的影响,写作姿态重视道德传承与教化,写作手段倡导主题先行,所以才会有“王朔式”散文的流行。
因为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小学到初中,甚至到高中都这样,于是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曾这样感叹“古代文人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上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了。学生一写到李白便是‘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一提到陶渊明,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评卷老师的吐槽印证了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评价的偏失,强调主观表达,重视“个体内省”取向,凸显以“自己”为中心,严重忽视理性思维方式。最终导致学生习作偏向文学性、散文化,主观抒情色彩有余,理性表达不足,丧失理性思考、研究性写作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理性写作表达能力极为欠缺。
理解了原因,就明白了魏小娜老师倡导真实写作的缘由,后面关于“真实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真实写作的教学内容”“真实写作的教学设计及评价”就好理解了。阅读,也要追根溯源,我想这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只有在头脑中把该专著所要表达的目的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阅读和领悟,进而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达到阅读的目的。
对于难理解的地方,我们不妨可以借助读书笔记来进行梳理,帮助理解。如第三章“真实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因为我们平时接触这方面的理论非常少,读起来就很难理解,特别是对目标的“类型”和“取向”云里雾里,后面来理解“真实写作目标体系”就“聋不清”了。在阅读这一章时,我先通读一遍,再用读书笔记整理作者的思路,最后通过绘制《真实写作总目标的演绎生成图示》理解了真实写作的总目标,同时也理解了目标类型和目标取向。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的笨办法。
四、 基于“真实写作教学”理念下的写作教学反思
为了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我也借用魏老师本书上的观点阐明:中小学传统的真实写作和《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书中所建构的真实写作是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两种形态,二者互相弥补而又相对独立,共同促进我国中小学写作课程形态趋向完整,以期培养中小学更全面的写作能力,任何一种形态都不能代替另一种形态。因此,本反思是基于过分强调主观表达,重抒情色彩的传统的写作教学而言。
(一) 高考变革下的中小学写作教学该走向何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全国汉语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来安中学举行“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小华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大伟说:“我最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造)!”小齐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我没什么体育特长,但经常锻炼身体!”
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不得少于600字。
不得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从以上高考作文试卷试题可以看出,写作趋向于真实写作,重视真实情境,有真实的写作任务,有真实的读者。这样的写作突出了“建构特性”和“现实社会性”,考查的是学生建构过程中的认知和高水平的思维。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是否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呢?
我们先看统编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习作:
从写作内容的设置来看,除了第三单元写研究性报告、第二单元写读后感、第七单元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还是挣脱不了原来老教材的窠臼,个人认为重主观表达的成分较多。从要求的设置来看,有明确的写作任务,但不是真实或是趋于真实的写作任务,没有明确的读者和目的,还是为了完成写作而写作。在这样的要求下写出来的作文,依然是“小文人语篇”似的“文学性的散文”。
我们的写作教学将走向何方?不能用“真情实感”“张扬主观”类的写作实际来替代现实生活中诸多写作情境中的诸多写作类型,更不能“独尊”;要倡导多样的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型写作,如魏小娜老师的“资料加工型写作任务”“事务处理型写作任务”“交际写作任务”“辩论型写作任务”。也可以如王荣生教授所言,除了叙述类写作,增加信息类写作和说服类写作。
(二) 现行教材下的写作教学的反思
阅读了魏小娜老师的专著,再看看我们现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不禁感到忧心忡忡。在现在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中,依然流行的是教“散文式的、抒情性”的记叙文为主。即使初中有议论文,也是典型的“三段式”的“套作”居多。在小学,从三年级起步作文开始,老师就教学生套作,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是语句优美,中心明确,依然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应对高考不说,出来工作后连最基本的应用文都不会写,更不要说通过写作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就如王荣生教授说的“国外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能够像模像样的研究性阅读、文学分析,写像模像样的研究报告,小论文,而我们的大学生有许多直到毕业,还没学会带研究的阅读(阅读等于记住、考出),也没有学会基本的论文规范(论文等于刊物里同话题文章的剪辑)。这不是我们的学生水平低,人家水平高,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教过那种样式的阅读,那种样式的写作。因而我们甚至无权要求学生具备那样的能力”。这真是一语中的,我们没有教过,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是不是依然教学生写没有实质内容的“披着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的作文?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写作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真实写作是基于真实情境(任务)的“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写作。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任何写作都要有真情实感,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文章都可以依靠真情实感来写作,真情实感只是一种“弱”的表达能力。
第二, 我们要将理念转变为行动,切实改变当前过分重主观表达的写作教学现状。一是认真研究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二是根据学生学情,将现有的习作内容和要求转变为“真实写作”的内容和要求;三是要将转变后的“真实写作教学课型”认真进行实践;四是要在课后对自己的写作教学进行反思。
第三, 要带动身边的同事,通过课例观摩、讨论研究,让更多的老师明白、相信、实践“真实写作教学”,大面积转变当前的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第四, 要积极开展写作教学研究。因为失去写作技能操作的真实写作任务是玄虚的,无法很好地落实“怎么写”的问题;剥离学生认知发展的真实任务写作是肤浅的,无法高质量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忽视任务解决的真实任务写作是虚假的,无法触及“为什么写”的深层写作动机。要研究怎样才能很好的把“写作任务解决”与“写作精准知识”自然融合,要研究怎样做才能避免“真实任务”成为“课前热身”。
掩卷沉思,我现在的写作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写作?!为了完成工作室的任务,为了给工作室的老师们作榜样。有专门的读者——工作室的老师。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梳理、反思,我对“真实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我要组织材料,提炼观点,表达我的想法,这又包涵了高阶思维。
我不知道老师们阅读后有什么感受,我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有许许多多教作文的经验,还一度为此而感到沾沾自喜,读后才发现自己所谓的经验,不过是没见过世面的一块遮羞布!我们一直在教写作,可是我们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我们教的写作对学生以后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处,是否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具有了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否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因为我们就没有想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发展思维,提高认知!我们想的大多不过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是时候让写作回归创作的本义,让我们以此次阅读为契机,改进自己的写作教学,让写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写作教学不只是促进学生的情感宣泄,更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理性的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变得更聪慧,更会思考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