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准知识,让作文教学落地生根

(2019-03-04 16:43:43)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分类: 教学反思

精准知识让作文教学落地生根

——《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吴勇的童化作文课程实践》有感

异龙镇中心小学   张昳

 

每到假期都习惯性地期待着与名师著作的相伴期待着与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相遇时的心头怦然一震,期待着与名师书中描述的精彩课例和学生习作中精彩片段相见时的眼前一亮,期待着洞察到名师研究背后那份执着时的感动。吴勇老师的《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一书在期待中如期赴约。

书中吴勇老师敬畏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用精准的作文知识,活泼的教学形式,童化的写作题材,构建了充满诗性的、思辨的童化作文理论体系。看罢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吴老师的理念和方法很接地气。他的研究紧紧地与儿童相连,与教材相连,让我们一线教师看得懂,学得来。他的书刷新了我之前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让我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明白了作文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反观自己的教学,总觉得优秀例文给学生讲了,需要的方法讲了,甚至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也讲了,可学生还是怕写,甚至不会写。现在终于知道了原来自己一直是在“笼笼统统教写作,看似该讲的都讲了可是对学生的写作根本没有实质上的指导比如:写事要有真情实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抓特点,内容安排有详略……这些知识,缺乏层级,不能细化,很难精准地落在每一次具体的写作指导之中。所以学生一直处在模模糊糊学写作”的状态中。吴勇老师从目前陈旧、笼统、机械写作知识出发,结合文体特点、年段目标、学情实际等诸多因素,创造性地开发出相互勾连、一课一得,聚焦指导重点的写作教学内容——“精准知识”,实实在在提高写作指导的功效,使写作指导具有可学可教的操作价值,“精准知识”也成为学生“带着走”“搬得动”的写作策略、工具。

一、精准知识让教更有针对性

吴老师认为所谓“精准”习作知识指的是能够支撑起本次习作的言语表达知识、技能、框架结构等。我认为:精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准确,二是精到。首先是准确提炼这一习作教材中的知识,在一次习作活动中,运用的知识可能很多,但是能够对本次习作产生最支撑作用的知识才是“精准知识”,也是本次教学的“核心知识”。其次是让知识表述精到,便于吸纳和传播。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就算同一种文体,因内容不同,叙写的角度、开掘的知识,也各自有别。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作文,由于年级不同,学生不同,知识教授就要有多少和深浅之分。所以习作教学应该在对文体特点、阶梯要求、课堂目标、习作内容、指导策略的“精准”把握上,教给学生易懂、可学、能练的符合本次习作之格的一两个习作知识,也就是王荣生教授说的合意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阶梯性的习作知识体系。

如吴老师在书中例举的叙事类习作知识架构。在第一阶段时要求学生能把故事写完整,这时要教给学生的精准知识就是叙事的要素;在第二阶段时要求学生能把故事写具体,这时要教给学生的精准知识就是重点部分应该详写;在第三阶段时要求学生把故事写生动,这时要教给学生的精准知识就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在第四阶段时要求学生把故事写得曲折,这时要教给学生的精准知识就是一波三折叙事。这就让同种文体类型的习作教学,在年段和学段之间,构建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台阶,有了清晰的目标,让知识有了节点,让每一次的习作训练拾级而上,让每次习作既相对独立——知识适当不宽泛,层阶分明不牵扯;同时又互为基础——前一次教学是后一次教学的基础,后一次训练是前一次训练的延续。这样的写作教学瞄准了教学的重心让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师教集中有序学生学得清楚扎实

二、精准知识让教更有实效性

吴老师说:“活动解放了儿童的肢体与感官,丰富了儿童的内心体验。但大多数儿童在把活动素材转化为言语表达的过程中,所能运用的知识与技能只是以往阅读中习得的零散经验,儿童习作的言语品质在原地打转。” 是的,没有内在精准知识的系统,学习只能停留在模仿或自发和经验的“习得”层次,儿童习作的言语品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只有结构化、网格化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形成稳定的品质。所以习作教学中应该教给孩子精准的习作知识,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有所提高。吴老师主张在教精准知识时,应“一课一教”“一课一得”,以教得“精”来保证教得“深”,教得“透”,教得“准”。一堂习作课要做到“所写”围绕着“所教”;“所评”回叩着“所教”,“所改”巩固着“所教”。这就避免了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可学生收效甚微的现象。当一次习作训练需要教得知识经过筛选变得精简和明确,教学就可以腾出空间和时间将这个唯一的“知识点”进行下位的细化和深入,这就让我们的习作教学不在是一个架在空中的楼阁,而是犹如支撑起高楼的骨架。知识教学凝聚了,精准了,儿童的言语训练就显得充分而饱满,教学就落到了实处,这样的教学也才更有效,甚至高效。

三、精准知识,让教更具趣味性

有的老师认为,强调了习作知识的教学,会让课堂变得僵硬,会对孩子的兴趣造成极大的伤害。新课程倡导的知识观认为:“教师想用简单的讲解加反复记忆或者重复练习的方法来解决所有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行不通的,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其自身的言语经验,实现知识的内化。”我认为吴老师精准知识的习作教学不是唯“知识”是瞻,它更注重“知识”生产平台的精心营造,“知识”生成对话的和谐智慧,“知识”呈现方式上的鲜活趣味。在教给学生精准知识的时候,吴老师并没有硬塞或填鸭式地教,而是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情境,让所教的知识在师生的互动中,在言语实践的活动中自然生成,从而达到教精准知识的目的。学生不会有抵触或厌倦的情绪,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既易消化,也易吸收。每次作文课的知识学生都看得见,摸的着,用得上,学生的习作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我觉得这比做一次游戏或搞一次活动,然后让学生写作的兴趣还要持久和有效。记得吴老师在教孩子总结描写滋味的习作知识时,巧妙地将习作知识与总结者的名字联系起来——“运动变化法”也叫“王振宇法”,“同类对比法”也叫“李永华法”。这有力地化解了知识抽象枯燥的问题,让知识的生产环节变得活泼轻松,对习作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

总之,将语用训练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可以有力地避免训练的机械重复、枯燥无味,极大地激发儿童将生活欲求转化为写作欲望。只有此时的训练,才是货真价实的言语实践,才是写作知识沉淀和转化写作素养的最佳契机。“一境一知识”的来教习作的精准知识,能让学生触手可及,并对习作知识兴趣盎然。

“精准知识”让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平稳着陆,落地生根,让儿童获得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生产知识的愉悦感,从而享受到学习写作、提升言语智慧的真正快乐。有“精准知识”教学的习作课堂,无论是“教”的层面,还是“学”的层面,都会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

吴勇老师曾说“考量一堂习作课是否有指导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有教的细节,每一个细节是否真实到位。”我想这些细节在课堂上的落实,便是精准知识的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可以尝试着实施精准性写作。也许我的教学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正如袁枚的那句诗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即使我平凡如小小苔藓,心中有了与牡丹共春的愿景,也能焕发青春的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