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海萍工作室
张海萍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89
  • 关注人气: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开语用教学的心门,不做纸上谈兵的老师——读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一书有感

(2017-08-28 16:44:13)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分类: 读书心得

打开语用教学的心门,不做纸上谈兵的老师

——读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一书有

石屏县龙武镇中心小学  

 

2017年暑假,我拜读了刘仁增老师的《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一书,感触颇深。相比起之前我读过的几本书,这一本明显更丰满许多,这是一本值得小学语文教师认真阅读和反思的书。看这本书,就像是在白纸上画圣诞树一样,最开始画的是主干,然后到枝枝叶叶,最后画满各种装饰品,我们的知识就是在这样的读书学习中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系统。

一、初识“语用”

语用教学”这一观点是刘仁增老师提出的,他在书中这样解释:“语用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学习活动的精心策划,以“语用”为核心,建构教学内容明朗化、课堂环节精深化、学习活动结构化、言语实践增值化的四化课堂,让学生在发现、感悟、模仿、类推、创造等积极语用状态下感受语言魅力,习得读写经验,生长言语智慧,提高语用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使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刘仁增老师将新课程标准的重新定位巧妙地与语用教学相结合,这与吴忠豪教授《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讲座中提出的“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观点相通,因为他们都道出学语文的终极目标——学会表达

二、“语用”与“读写结合”

既然“语用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表达,那是不是等同于“读写结合”?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看完书后我找到了答案:“读写结合”与“语用教学”是不能划等号的,“写”固然是“语用”中的“用”,但“读”“说”何尝不是一种“用”呢?刘仁增老师说语用教学应该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未必都要“写一写”,听说读写都可以。

我自己曾经在班上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时间长了,学生反而厌烦了,因为每上完一篇文章,他们就会念叨老师又要让他们写小练笔了。有的课无论适不适合写都让学生写,我觉得这是个误区,就比如我们龙武小学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彝族,要把彝话转化成普通话需要锻炼,都没有得到实际的口头训练就让学生写,确实有些难。所以“语用型”教学实施起来或许会更容易,不单单关注写,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侧重,再从适合的点去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

三、“语用”的体现不是“懂”而是“会”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他能够了解多少事实与现象,而是主要取决于对这些事实现象的认识的高度与深度——看他思维能力与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看他能否通过恰如其分的形式将思想感情准确形象地传达出来。衡量一个语文老师的语文水平是这样,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如此。语文老师的谈吐,是不是能体现语文老师专业素养,写论文是不是能获奖,这都在考验你的语文水平。而学生呢?除了课堂的表现和作业的表现,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应该就是考试,只有考试我们才知道学生到底会还是不会。

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我其实一直在犯一个错——上课经常讲得眉飞色舞,以为学生懂了,学生也的确听懂了,因为我大多数时间花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可是他们。考试时,死记硬背的基础题几乎没问题,但如果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他们就不会了,甚至作文题目换个说法他们不会。我经常觉得辛辛苦苦教了一个学期,期末成绩却不如人意。慢慢地,我发现:低段一二年级靠的是打牢基础,而从三到六年级,能与其他班级的成绩拉开最大差距的就是作文。既然作文这么重要,为什么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有专门提到作文教学它的前言和绪论介绍语用教学的内涵、原理与实施,还有语用观,第一章讲了语用教学的创建,第二章具体到课堂的实施,第三章是课例的呈现(包含了各类文体的教学)。并没有把作文教学独立开讲解,为什么呢?

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用教学”,语用教学的内涵在这本书中已有详细的解释,刘仁增老师提出的“语用教学”中的“用”,我理解为运用、使用,那么语文教学的实质和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能用这种语言讲话或作文的人。结合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习作教学其实早已扎根在了每一段文字中,扎根在了这本书所倡导的“语用教学”之中。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何学生“不会”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讲得太多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懂但不会。刘仁增老师倡导的“语用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懂”,而是要求“会”,即创设听说读写语用情境,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技能。

四、“语用”凸显“用”

看这本书时觉得语文教学目标是清晰的,因为有个大方向在指引,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会犯一个错,就是明明知道要凸显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还是在很多地方忽略了细节。

比如,这本书里第三章“语用课例的呈现”中第二节有提到《语文园地》或《回顾 拓展》的教学案例,在没看到这本书之前,语文园地里出现的词语我几乎就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就完事了。后来发现学生在试卷上遇到这些词语不会造句时,才明白不能这样草草了事,就改进教学方法,在理解词语时让学生造个句,加深词语意思的理解。我以为这样已经很好了,看完这本书里的教学实录后,我才知道,这些远远不够。比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色迷人、金桂飘香、秋菊傲骨、果实累累”这一组词语在一起是有画面感的,我再让学生死读呆记,真是白白糟蹋了这么美的词语,何不让这次词语活起来,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写一写秋天的美景呢?

案例中对这组词语的语言训练灵活多样:读、编、画、写,这都是我不曾想到的。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但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创造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把学生的语言能力扼杀了还反而抱怨学生太笨,真是不应该。

就比如这本书里不同文体的教学实例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很多老师都是把重点放在领悟典型的动作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形象方面的表达效果,就是“抓动作描写、品读语言、感悟写法”但如果我们教到这就停了,学生就只是懂,并不会,因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创实践情境、迁移写法、学以致用”我们并没有去花时间研究。这本书里给出的教学实例是在感悟《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节描写的写法后,老师现场表演吃芝麻饼,让学生用动作描写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学以致用。

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理解、感悟、体验充斥语文课堂的当下,树立训练意识和语用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学生在理解课文写法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地进行写法的迁移,在动笔仿写中真真切切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做,显然比单纯的语言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范式学习更具“语文味”,更凸显语文教学的本真只有这样的课才是高效省力的。

五、实践出真知

去年看过吴忠豪教授《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讲座,对他提出的“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观点深受启发,就在自己的课堂中加以贯彻。每篇课文都仔细地区揣摩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想清楚这问题后,我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把平时在网络上学到的、教学视频上学到的、还有书里看到的教学方法作了适当调整,用到了日常的教学中只要是能让学生语言迁移训练的点,又在一个恰当的机会我绝不放过,比如百字微作文、课堂小练笔、周记、读书交流、课外活动、故事会等会利用起来,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语文课,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有所提升,哪怕他光说不写也没事,时间一长,锻炼得越多,学生自然而然是有进步的。当然也不是天天写天天练上一堂课就要写一次,具体的方法要适合自己和学生。

我之前教得累学生还学不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弄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可这一个学期下来,我并没有强迫学生和自己加班加点的补课学习,只是在日常教学中多加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这个出发点去实施教学,教起来反而轻松许多。结果证明,这些方法和理念的确有用,因为慢慢地,我发现班上的学生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爱写了。有时候上课上到学生都不想下课,因为他们觉得语文课有意思,能得到锻炼。到了期末,全班语文成绩的巨大进步证明了学生远比重要,证明了我们所看的书、所学到的知识对我们一线教师完全有用、也完全实用,这更加坚定了我打开“语用教学”这道新门的信心。

六、不做“纸上谈兵”的老师

很庆幸在自我摸索时找到了教学的新方向,语用教学”的确开启了我们语文教学新门书中,刘仁增老师用浅显易懂的教学策略告诉我——“语用教学”值得模仿,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也很具实用性和推广意义。既然学习了这些新思路,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有所体现和落实。学了不拿去运用,那就成了纸上谈兵。合上这本书,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继续在我的课堂里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凸显“语用教学”;我要把这些理念扎根到我的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方法、提升自我;我要让学生逐渐成为熟练、妥帖、合理并有创意地使用汉语,能用汉语讲话或作文的人

打开语用教学的心门,不做纸上谈兵的老师,借用刘仁增老师这本书里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行者无疆,路在脚下;向着远方,且歌且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