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教学反思
张海萍
今天上课的孩子们是半山区的,为检验我们的课题预设,在上课之前根据我上课的内容,让该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读关于描写水果的课外书,积累相关的词语。
课堂上,我引导着学生们从欣赏花入手,逐步让学生说词组、说句子,接着把句子围绕一个中心句组合成一段话,让学生明白:写一段话很简单,就是把一个词语扩展成一句话,围绕一个意思把一句一句的话连接起来,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果园里的水果。在轻音乐声中,孩子们提笔沙沙地写起来。我顺着座位低头一一看去,孩子们都会写,最少的也能写上两句。大部分都能按要求围绕“果园里的水果真丰富”写一段话。除了与他们的老师平时读写的训练量有关,我想应该是与写前的阅读和积累有关。当阅读和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再加上课堂上图片的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写了。这就是所谓的多读心中有底,多写笔下生花吧。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
秋天的水果真丰富。紫莹莹的葡萄像一颗颗宝石。又大又红、香气扑鼻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球。黄澄澄的橘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像顽皮的小孩扒开绿叶,露出圆圆的小脸。
尽管该孩子写错了几个字,标点也有几个不正确,但从句子的组合上来说,有比喻,有拟人,通顺且有趣。作为三年级的孩子,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
从学生的参与状态来看,学生思维活跃,目光闪闪,整堂课气氛比较活跃。这个内容我在其他两个学校上过,一样的方法,一样的年段,由于课前学生没有阅读,没有与习作有关的积累,虽然知道了要怎样写,但在表达时就是找不到与观察相一致的合适恰当的词语,结果写的片段就没有今天的精彩。由此可见,习作课前的阅读和积累很重要,不仅能增加阅读量和积累量,还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因为能写而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细细反思,总觉得好像差了点什么,我想应该是以下几点:
1.规定了学生写老师提供的水果,限制了内容。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事先做了苹果、石榴、葡萄、香蕉、西瓜和桔子的幻灯片,让学生用“秋天果园的水果真丰富”为中心句写一段话,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写话内容。简单说,把学生筐死在规定的范围内,以至于连身边这几天出现的樱桃都没有让学生写进去,这是设计的一个缺陷。其次,对中心句的选用考虑也太粗浅,“秋天的水果真丰富”,限制了季节,如果用“家乡的水果真丰富”就能写更多的水果。
2.课堂评价语不丰富。丰富的课堂评价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智慧火花。也不知为什么,今天我的评价语单一平淡,仅仅只是“好”、“行”之类的评价,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从水果的颜色转移到水果的味道时,及时说了句“你从味道来形容,与众不同。”与前两次课堂的评价语相比,逊色了许多。
3.对学生习作缺少整体评价。当指导学生评价、修改了推荐的习作后,老师应该对学生的片段有个总体评价,比如给个分数,或者给个等级。但由于考虑欠佳,在划出优美句子和提出修改意见后,我便匆匆收场。课后我想,孩子们都喜欢表扬,如果我能给个100分,或者给个“优”,再画一个“+”,孩子将是多么的高兴,也许他永远也忘不了老师今天给他的评价。
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老师,如果备课时考虑再周全些,上课时教学机智能再灵活一些,可能,孩子们从课堂上得到的东西会更多,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会更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