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2023-11-29 12:36:20)《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曲折的故事情节。
2.赏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3.诵读课文,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生活在哈福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这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二、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字词积累 提升素养
1.
拮(jié)据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了解作者。【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
目标导学二:梳理情节 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词语画出来,从这些称呼中,你能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吗?
于勒、好心的于勒 、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盼望——赞美——厌恶(仇恨)
2.请以“(
3.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提示:注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上。能力提升题目,选作)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归纳主旨
小说的开头是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要揭示什么主题?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此处出示背景资料。
补充:本文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也和小资产阶级矛盾日益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对人、对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金钱至上”思想的批判,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教师补充
1.“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变化的叙述,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3.“势力”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盼后躲的描述,深刻的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势利心态,
4.“天真单纯”说:“我”是一个涉世未深保持着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
看了这个“嫌贫爱富,毫无亲情”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1.
2.
3.
4.
三、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力、自私,贪婪,于勒的生死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四、布置作业
2.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