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3-11-22 13:10:1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画出节奏)
2. 预习检测:
A、给下列字注音
遂(
柏(
B、.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 学生自读课文
4. 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检测:
A(1).月色入户
(5).怀民亦未寝
B(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再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1)跟录音读课文,体会语音语调的变化。
(2)找出自己情感把握好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师生配合共同朗读。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下列句子可否更改:
v
v
v
v
作者把月光比成水,把月影比成水草。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喻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空灵。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在这神异的奇景之下,人与自然已融为一体。
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在这神异的奇景之下,人与自然已融为一体。月光慰藉了诗人的灵魂,谪居之人在月下领略世间的美好,体现了作者对待人生的超脱和博大胸怀,这就是苏轼啊!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拟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删一删,调一调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3、如何理解文中的“闲”?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闲”:闲情雅致 闲适的心情
4、怎样才能做到文中的“闲”?
讨论明确:苏轼心如积水般空明,非常宁静。这是一种旷达、明亮的心境。
师生讨论明确:苏轼拥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六、拓展延伸:
1.教师补充资料:
贬官杭州
贬官黄州
贬官惠州
2.
(学生讨论,发言)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七、结语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观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