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3-11-22 13:10:13)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夜空中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们能否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生回答)

  这些诗句大多表达了思乡,思念亲人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画出节奏)

2. 预习检测:

A、给下列字注音

遂(               寝(            ) 藻(                 荇(           

           )

B、.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 学生自读课文

4. 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检测:

A(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7).积水空明     (8)藻荇交横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再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1)跟录音读课文,体会语音语调的变化。

2)找出自己情感把握好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师生配合共同朗读。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下列句子可否更改: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作者把月光比成水,把月影比成水草。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喻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空灵。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在这神异的奇景之下,人与自然已融为一体。

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在这神异的奇景之下,人与自然已融为一体。月光慰藉了诗人的灵魂,谪居之人在月下领略世间的美好,体现了作者对待人生的超脱和博大胸怀,这就是苏轼啊!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拟人   新奇的比喻    奇特的想象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删一删,调一调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3、如何理解文中的“闲”?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闲情雅致 闲适的心情

4、怎样才能做到文中的“闲”?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学生齐念描写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讨论明确:苏轼心如积水般空明,非常宁静。这是一种旷达、明亮的心境。

师生讨论明确:苏轼拥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六、拓展延伸:

1.教师补充资料: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 面对苏轼,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发言)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七、结语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观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 

  背诵翻译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