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2-11-02 22:29:41)
分类: 教学资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平顶山市第五中学 李佳佳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 是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文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是明代山水小品的扛鼎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深夜看雪的一次经历,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绘了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遗世独立的情怀,同时含蓄地表达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步骤,加之本文文字较浅显,学生通过查字典、看课下注释、小组合作是可以把握文意的。冬天雪景学生司空见惯,但水上雪夜景却少有留意,因此对文中所写雪景,学生需发挥想象加以领会。对于文中写景所用的白描手法,以前少有提及,应着重理解。文章所流露出的孤高情怀及故国之思学生也不易理解,需要进行适当引申,以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主要内容。

2.通过品味语句,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

3.以“痴”为切入点,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描写雪景的角度、用词的妙处,以及写景中传递的作者心境。

【教学难点】

以探究“痴”为切入点,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品读句段法。3.资料助读法。4.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西湖之美,古来共谈。诗人杨万里就曾写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课件出示:关于西湖的诗句)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感受别样景致,透过文字触摸他的精神家园。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1.通过品味语句,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

2.以探究“痴”为切入点,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指生朗读,检测学生对自渎课文的预习情况。

(强调重点字音、字形)

(二)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反复朗读,读好节奏和停顿。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区分“一”、“更”、“白”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合作进度,指导小组合作)

3.检测重要句子翻译。

(课件出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

(五)朗读课文,寻文眼

1.在读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文中舟子对张岱有句评价,是什么?

明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明确:“痴”,是对张岱的直接评价。意思是“傻”或者“痴迷”。

教师总结:从舟子的角度看是“傻”,在张岱看是“痴迷”。

3.请到前文找一找,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傻”(痴迷)的?

四、精读细研,品“痴”意。

(一)咬文嚼字,寻痴行。

【课件展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学生朗读,找一找那些语句能看出张岱“傻”?

明确: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看雪,可见张岱与常人不同的“傻气”。

2.根据张岱行为,思考张岱是一个什么样人?

这在舟子看来是傻,但是在张岱看来是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这充满寒意的冰雪世界,或许可以阻挡俗人的脚步,却反而激起了他赏雪的热情。

由此可见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对冰雪情有独钟,不随俗流、特立独行的人(板书)

(二)共赏痴景,品妙语。

1.自读课文,想象画面。

痴人眼中有痴景,张岱如此特立独行,夜晚独往西湖赏雪,那他眼中的景是否也别具一格呢?请自读写景部分,想象描绘画面,初步感知雪景特点。

2.品读妙语,体会白描。

(1)品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思考文言文重在精辟简短,这句话里有个字却一个字连续三次?“与”,是否太累赘多余?能否改一下?

比较朗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明确:叠用三个“与”字,把雪中的天云山水连接了起来,流畅自然,给人浑然一体的独特之感。加上后文的“上下一白”,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全景式描绘。

(2)品读“量词”。

【课件出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再一细瞧,四周的景物在张岱眼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竟然神奇地看到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生齐读,这雪景还有哪些值得品味?

预设:

思考:本来长堤是“一条”,湖心亭是“一座”,舟是“一艘”,人是“两三个”。思考能改一下吗?

明确: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这些景物的若隐若现,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在张岱的眼里变得——渺小了。

思考:有没有同学发现“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的变化规律?

明确:在张岱眼中,原来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山水的感觉。

思考:景物越渺小,越显出雪景的苍茫辽远。那作者本人呢?如果把他也加到这苍茫雪景中,他愿意是被详细勾勒,还是轻轻一点?(轻轻)

思考:看上去是数量词发生了变化,其实是张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明确:心境 天人合一(板书)

(3)图文结合,诵雪景。

是啊,连我也想与这奇美的雪景融为一体了!那么,大家美美的读一读,既要读出苍茫,又要读出渺小之感。

指导朗读:语速较慢,重音放“上下一白”,“一痕”……稍微处理轻一点。

(4)结合语句,理解白描手法。

结合语句,赏析蕴含的白描特点。

以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为背景,由远及近的勾勒出雪夜西湖中的其他景物。文中“痕”“点”“芥”“粒”写出了大雪后“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状貌,看上去如一条线、一个点。点与面结合,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勾画出事物的外部形象,又映照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理解白描手法,

这种抓住事务主要特征,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特点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叫作白描。

(课件出示山水白描作品和《天净沙•秋思》、《背影》,帮助学生体会白描特点,渗透写作指导。)

(三)知人论事,品“痴情”。

1.小组合作,品味“痴情”。

痴人眼中有痴景,痴景背后有痴情。我们通读全文,小组合作,研究这片洁白世界背后,张岱所痴之情。

预设:从“大喜”等体会知己之乐;

从“独往湖心亭看雪”体会孤独之感;

从“金陵”“崇祯五年”两处矛盾,体会伤感怀国之情。(板书)

2.知人论事,渗透“痴情”。

(1)结合材料体会雪景下潜藏的情感。

材料一:《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材料二: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贷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学生根据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进一步认识张岱。

预设一:

张岱前后人生落差极大,感受面对家国破碎、时的孤单、渺小。

独特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张岱悲凉的心境基调。当一个锦衣华服的少年公子可一朝醒来,江山沦落、城郭非昨,自己的晚年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盛衰荣辱的巨大落差,使张岱心中对于人世无常的感叹无比真实而沉重。

预设二:

引导抓住“反清复明”这一行动背景,结合“崇祯五年”体会张岱从语言到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执着和坚守。

(2)综合体会,深化“痴情”。

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逼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世人会有几个能懂?舟子说他傻,他是真的傻吗?

明确:不是,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板书)

(3)补充对话,读出“痴情”。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实,此时的张岱有话要说,请你在书上空白处写下,以“舟子啊,舟子啊”为开头。

张岱会对舟子说这些话吗?(不会,舟子不是他的知己。)

若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西湖听——生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若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景色听——生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若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境界听——生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情景交融,总结“痴情”。

品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回过头去看看张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他的眼睛里还会有温度吗?没有。有声音吗?没有。有颜色吗?没有。只剩下那廖廖几笔便勾画完的冰天雪地了。白描其实是一种必然。他惦记的是那一夜的亭中人吗?也许他惦记得更多的是亭中人和他心灵相通的情致和故国之思。

五、总结升华

(一)以痴入情,梳理情感。

孤独是孤独者的盛宴,痴情是痴情者的佳肴,读懂了这一点我们就读懂了张岱和他的小品文。所以这不仅是一次赏雪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深夜出发——孤独寂寞,突出他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雅情趣;

泛舟赏雪——虚无和忧伤,以及对人生渺茫的感叹;

偶遇知己——喜悦至极;

分别时——遗憾惋惜,又伤感怀国。

上岸时——舟子之言,平添得意、高洁,反应远离俗世、孤芳自赏的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张岱的情绪就像优美的曲线、贯穿全文,起伏而细腻。字里行间透露作者对故国的思念。淡雅中有厚重,脱俗中有真情,冷峻中有留恋,放达中有凄伤。它向内折射了作者的精神气质,向外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剪影。

(二)“痴情”入诗,集体诵读。

这篇小品文只有160字,以少胜多、淡而有味。让我们跟随张岱回到那一晚,做一回知己,一起朗读《湖心亭看雪》,再次体味作者的情思。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将明代作家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与《湖心亭看雪》进行比较,说一说各自的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