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资源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申鸾鸣
【课例简介】
本课例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平台完成课前预习,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其次用下载的名家诵读音频指导学生朗诵课文,通过插入“乌台诗案”视频网页链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苏轼的人生处境,从而深刻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最后运用百度云盘上传课外推荐阅读资料,布置课后作业,有效地实现了人机互动。本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以游记的形式抒发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闲人”之“闲情”。全文仅84 个字,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厚,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胸怀,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所独有的思想感情。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步骤,能在工具书和注释的帮助下译读全文,并初步理解“闲人”的含义。由于缺乏对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了解,还未能做到通过文章内容来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网络学习能力, 能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资料。有在“云 端”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接受信息和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并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思、 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的微妙;
2.通过分析,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美妙;
3.通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听名家朗读,学生跟读,指名朗读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微妙的情感;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苏轼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星光璀璨的大宋文坛,苏轼是最耀眼的一颗星。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已经名动天下。公元1079年,一直顺风顺水的苏轼却遭遇了重大的打击,他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天高地远的黄州,竟然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在黄州的这段岁月,他写出了四篇绝世妙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同学们知道吗?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这是一篇神品。那么这篇84个字的文章到底神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好好地去品味它——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
(设计意图:介绍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写作背景到课文的艺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蓄势,并引出整节课的教学线索“神品”。)
二、有味地朗读
播放名家诵读音频,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跟读
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朗读指导: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生思考:怎么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呢?师明确:拉长文言文的某些音节,并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师范读:“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生练读,模仿老师对三个字的语音处理方式。
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朗读指导: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宁静的味道呢?明确:把语速放慢一些,音调压低一些。
指明同学读月下写景的句子;女生齐读课文。
3.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指导朗读:词语重读,酝酿情感。)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或者字词要读出作者的兴致来呢?老师指导学生边体会,边朗读。
最后全体同学再读课文,尝试把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一起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这个环节的设计意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让学生领略诵读文言文的趣味, 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提高。)
三、有味地分析
小组合作探究:将课文进行变形。什么是变形呢? 屏显。(变形就是把课文重新编排,分为三个段落。)
明确:通过小组讨论,把文章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到“相与步于中庭”,这是记叙;第二段到“盖竹柏影也”,这是描写,描写了庭中的景色;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慨,也就是抒情。
(设计意图:通过给课文变形,引导学生明确这篇文章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内部脉络,品味结构之美。)
四、有味地欣赏
1.学生自主品读赏析: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提示:一字之美,一句之美,情感之美,等等。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启发完善。
2.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一字之美:“月色入户”的“入”字。“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课前,老师将本课的预习检测上传到了智慧云课堂,通过统计做题情况,了解到有很多同学对“户”字的理解有偏差。为此,制作了一个关于“户”字演变的小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通过检测进一步巩固习得的知识。教学视频形象直观,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一句话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色,但是却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情感之美:体会“闲人”两个字蕴含的情感。
通过网页链接播放“乌台诗案”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当时苏轼的政治处境,进而体会“闲人”背后蕴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和视觉冲击力的视频,进行知识的视觉化表达,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建构具体情境和思考过程。)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一篇84个字的文章竟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大家欣赏得真好!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三个美点:美在结构的灵动;美在月色的描写;美在情感的波澜。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体味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五、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
1.《 困境中的挣扎与突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的意象解读》
2.《东坡的蜕变——解读苏轼在黄州的诗文》
3.《走向无风无雨无晴之境——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四重超越》
(推荐资料已发送至百度云盘,分享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4DugcSeHRG_j4Ps9Kvbbg?pwd=7hgr
提取码: 7hgr )
(设计意图: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苏轼,形成立体印象,就要多方面的了解资料,对自己的解读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智慧云课堂”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拓展学习内容。同时结合下载的数字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自学互学。运用插入网页链接功能,进行知识的视觉化表达,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建构具体情境和思考过程。
该课例将新媒体新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围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转变,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达成度高,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向上,学生的情感、行动和思维参与积极、活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纵观整节课还有很多设计不够充分的地方,对于智慧云平台的操作和使用,我还不够熟练,这都是今后的日常教学中需要再加强的。
该课例的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新媒体新技术如何融入语文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与探究。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常规语文课堂,怎么去平衡传统语文教学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生活在当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是不能规避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的,只有教师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这也将会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