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朗读,唤醒语文课堂之美

(2022-10-05 17:12:43)
分类: 心得体会

        这本书是余老师在2003年至2012年用10年时间创作的80篇短文,从字词教学、句子教学、段落教学、朗读教学、读写结合等不同角度诠释了余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构思。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当中的朗读教学。余老师说:“朗读,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没有朗读的课,不是美的语文课。”本书关于朗读教学的短文总共有8篇,在朗读教学的方法方面给予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个字,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如何教孩子们朗读呢?一起来学习一下余老师的高见。

一、灵动多姿,角度奇特

单一的“读”往往缺乏训练的力度与美感,在指导过程中要用诗意的手法来引领朗读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诗意地朗读呢?第一,成功的朗读一定是灵动多姿的,具体表现为: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比如说,余老师在执教《七颗钻石》时,这样指导孩子们朗读:用童声来朗读,带着表情朗读,读出讲故事的韵味,用重音、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表演式朗读。这样的朗读角度新颖,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觉。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关注朗读感受,在过程中酝酿、形成动心动情的朗读氛围。比如,余老师设计的《纸船——寄母亲》朗读活动: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同学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这里的“氛围”从“内心独白”开始,从“轻声倾诉” 到“深情演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作品的真情。第三,朗读教学设计,要想达到精彩的境界,角度必须要奇妙。寻求朗读教学的精细的角度,主要靠教师对教材反复的钻研、吟诵、体味,才能设计出比较到位的教学方案。比如说,余老师用“语气”一词“一线串珠”,精细地解决了《马说》的朗读问题。

二、以读带析,读品结合

朗读绝不是漫无目的的读。第一,要以朗读带分析,在朗读过程中顺带完成一定的分析任务。如《夸父逐日》的朗读要求:用朗读停顿变现出你读懂了课文的层次;《散步》的朗读要求: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第二,将课文朗读与课文欣赏结合起来。这种艺术手法可以用于短小精致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课文的精段阅读。如余老师在《狼》的教学课例中运用了“三读三评”。“读品结合”的课堂活动,往往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成”,所以它对语文教师的课堂对话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设计蓝本,生动演读

演读,就是表演式地朗读,就是角色朗读,语文课堂上的演读,是朗读训练的最高层次,是具有艺术美的朗读。课堂演读,需要精心设计好的“蓝本”。“蓝本”的设计,主要在于角色的分配,既要考虑到能恰切地表现文本的内容,又要考虑到角色活动的匀称性。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演读“蓝本”:朗读基调设计:男声深沉,女生亮丽。情感基调设计:男生读出平稳、深沉的语气,女生读出乐观亮丽的语气。课堂演读的“蓝本”可以让学生进行集体创作或个人创作,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深入文本,学生的活动更加深刻。课堂演读,较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的“中部”,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收束之处,课文教学在美好的朗读之中戛然而止,留给师生无尽的意味。

四、顺势引申,丰满内容

课堂上的朗读,有时是可以由课文材料引申开来的,课文材料和引申出来的朗读材料结合在一起,会在课堂上形成一条优美动人、内容丰富的朗读链。如余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诵读欣赏课的设计:以“边塞诗联读”的方式组织“顺势引申”式课堂朗读活动,让学生先朗读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使至塞上》、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最后朗读课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受战友的情怀,读出依依惜别之情。这样的朗读活动,书声琅琅,意境高远,气势雄浑,多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边塞诗的艺术特色,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统观整本书,每一种教学技法都是扎扎实实的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心血,每一个课例都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累积。余老师力求用最丰富的教学实例来诠释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真实、扎实、踏实、朴实……我想无论哪种风格的教学追求,无论哪种个性特质的语文老师,都绕不开这个“实”字。

                                        作者:申鸾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