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文记录片《问道武当》解说词(7-9)
(2015-03-22 21:24:00)
标签:
转载 |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七集登峰造极
引言
清晨,武当山的道人在狮子峰迎接着太阳的第一缕光芒,他的身后是这座大山的最高峰天柱峰。
六百年前的公元1413年,明永乐皇帝听说武当山金顶出现了五彩祥云,这一年,武当山不断传来捷报。文献记载,金顶共出现了多达十一次的祥瑞之兆。
似乎是偶然的这一切对武当山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公元2007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武当山异常的安静。六百年前的公元1412年,也是这样一个冬日,明永乐皇帝的驸马都慰沐昕奉旨来到这里,望着飞扬的大雪,他总是不禁回想起常宁公主。
六年前,永乐皇帝的小女儿下嫁云南沐王的小儿子沐昕,沐家从此成了皇亲国戚;谁料,风光的日子没过几年,常宁公主在一个冬日突染重疾不治身亡,厚葬了妻子后,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沐昕是明朝开国功臣,黔宁公沐英的小儿子,他受到很好的家教的,他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所以说他在朱棣登基的那一年,就被选为朱棣的小女儿常宁公主的驸马。在忐忑中度日的沐昕没有想到永乐皇帝朱棣非但没有怪罪,还任命他为督建武当山皇家道场的总提调官,监管全部宫殿群的营造。”
“明朝政权呢,从朱元璋开始,就依靠两种人来保卫天下,一就是依靠朱元璋的儿子,朱家的子孙;第二个呢,就是依靠朱家的女婿。”
来到武当的沐昕,就居住在玄天玉虚宫内,这里是整个营造工程的大本营;身为皇亲国戚沐昕清楚永乐大修武当的真正原因。一个失去了公主的驸马,在尔虞我诈的皇室中生存,沐昕更清楚自己需要来自老丈人的有力支撑;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机会,以报答永乐皇帝的知遇之恩。
今天的南岩宫两仪殿旁,留有沐昕所题“南岩”二字,这种方正圆润舒展大方的字体甚得永乐皇帝欢心,被称作“台阁体”,于是,沐昕用这种字体为武当众多宫观写了牌匾。
然而,心思缜密的沐昕所做的还不仅仅如此,公元1413年永乐皇帝拿到了这样一幅图画,画中,武当山主神玄天上帝在五彩圆光中出现。“怎样表现天下太平,表现统治者统治有方,当然要制造一些所谓的祥瑞,有了灾害是坏的,是天上的事情。那么上天对皇帝的表扬,就通过这些祥瑞,就是说它的一些吉利的一些奇怪的让人被认为是好事的一些事情,这个凡是在皇帝需要这个的时候基本上就会出现。”
这样的事件在沐昕的精心策划下,武当山大顶几乎每个月都有瑞兆显现;朝廷又把这个彩图编印成书在全国发行,实际上就是宣传,朱棣取得天下,取得全国的统治,是受武当山玄天上帝的保佑,那么沐昕完成这个任务完成的很好,所以他受到朱棣的特别的奖赏。
此时,沐昕来到武当整整一年,永乐的赏赐说明他恰好地捕捉到了那微妙的圣意,而这一切也似乎预示着这座大山日后不同凡响的命运。
公元1416年,早春的一场疾雨过后,武当从冬眠中醒来。沐昕接到了来自京城的消息,一艘载着特殊使命的官船,将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明永乐皇帝朱棣特意为这条船下了一道圣旨: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齐清洁,并特别告诫,此船不能生火做饭。
官船经南京,转武昌,逆汉水而上,直奔武当。此行负有怎样的使命,让大明皇帝躬亲叮嘱,这千里迢迢送往武当山的究竟是什么?
这里是武当山中观的索道中心,从这儿乘坐索道走垂直距离,也要三十分钟才可以到达天柱峰顶;然而,游客还需沿着山路继续前行,经太和宫过南天门,踏上几乎是垂直而上的九连蹬,最终抵达朝拜的目的地金殿。
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到神奇,更惊异于六百年前的工匠们,是怎样登上云遮雾绕的山峰,在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顶,平添了一座可以媲美北京紫禁城的宫殿群。
公元1416年,在完成各大主要宫观的建设后,朱棣下令敕建天柱峰太和宫,这意味着背井离乡多年的工匠们,将开始武当宫观营造中最难的工程之一。
直到今天,这座金碧辉煌的铜铸鎏金大殿仍熠熠生辉,它无疑是太和宫中最灿烂的一笔。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金殿,坐西朝东,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
关于金殿是如何神奇地伫立于天柱峰上的则充满了种种猜测,有人说,金殿是在北京铸造成型后,整体送达武当山的。在运载和吊装技术上不发达的六百年前,如果说走水路运到武当山下,还有可能的话,那么总重达数十万斤的金殿运送到天柱峰顶,在当时则难以想象。
所以有专家提出,金殿是在北京完成全部构件的铸造后,运抵天柱峰之上的。“运上去如果是分解了,这个运上去,打了包了,装了箱了,抬上去,问题就不大。四人一抬,如果说抬个轿子也抬上去了,抬个轿子也是两百斤,连轿子带人,那两百斤一个箱子,那抬上去问题不大。”
卢华清是武当山古建工程队的总工程师,今天,他带领着新同事来到金顶,帮助她们熟悉古建维修工作。
“我们看,金顶上原来是一柱一板,带扶手带在一起的,这块是单立的,那就是再后来维修的一种痕迹。那你看,我为什么说这个房子以前是没有的呢,这个地方你看这个栏板以前是转过去的,很简单,你看这个栏板和那个栏板应该是对着的。整个以前只有金殿,这个是我外祖父年轻的时候他带了一帮人在这儿修的这两边的配殿。”
为了凸显金殿的神圣,明朝时金殿两旁没有如今的配殿,金殿独自屹立在天柱峰顶,一块面积一百六十平方米石筑平台之上,殿内神像、供器、几案均为铜铸鎏金。正中供奉着玄武大帝神像,右边金童捧册,拘谨恭顺,左边玉女端宝,娴雅俊逸,水火二将分别执旗捧剑。
“从修建之初到如今,玄武神就这样端坐了六百年的时光。整个武当山(金殿)的铜像,基本上没有生锈的,大部分呢,都呈现一种紫铜色,所以很多人,包括我们有时候就管它叫紫铜像,实际上它的材质本身非常好,而且铸的呀几乎从表面上看不到它那个气泡,所以铸造技术又非常精良,所以应该说,武当山金殿的出现,在建筑史上应该是个奇迹。”
当年,永乐皇帝按照自己大殿的规制,为玄武神像营造了一个金殿,这是他能想象到的最高礼遇;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就是玄武神的化身,俯瞰众生,统领了大明王朝二百年的天上人间。
六百年后的今天,宽不足五米,深不过四米,高不足六米的金殿,或许已显得不够雄伟,但它却蕴藏着中国文化与建筑中的许多神奇的秘密。
金殿里,玄武神像前的那盏“长明灯”,仿佛是穿越了时间隧道的神灯;据说这盏灯从1416年开始点燃,近六百年间不摇不摆,不大不小,总是在金殿中发出均匀的光,无论狂风暴雨,不管电闪雷鸣,从未熄灭过一次。其实,这一切不是因为传说中的“避风珠”,而是源于金殿通体密不透风,这又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古代的工匠们是怎样拼接出如此严密合缝的宫殿呢?金殿如何装配的,如何焊上去的,做的那么精致,这个工艺需要多高的水平,举世无双。“不是说我们这个民族说这不行那不行,光凭这个工艺我们在全世界已经领先不知道多少年了,这种技术人家都没有的,所以我中国从来在文化上是全世界的带头羊,这个一直到整个明朝都没有落后。”
古老的宫殿带给人们的又何止是一个谜团,金殿外有一块金光灿灿的金砖,历代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它是源于安装者的疏忽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呢?然而,正是它,泄露了金殿严丝合缝的奥秘。
“它跟明代的建筑这个榫卯结构也应该说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榫卯结构一个特征呢,就是什么呢?榫子进去之后在这个木头的对面,榫子头要透出来,铸造者有意无意的是仿这个木殿来做的这个金殿。”
原来,古代的工匠们仿照土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用三千多个金属铸件,三万公斤纯钢和几十公斤黄金,共同拼接而成了金殿。“他要把金子镀上去,把金跟水银做成金汞漆合金,涂在那个构件上面,涂在那个构件上面以后,然后加火,把这个汞化掉,只剩下金贴在上面,工艺很复杂的,有剧毒。我到现在都不懂,那个金镀在上面以后,后来再去焊的时候,居然没有任何损坏。”
为了让后人了解金殿的构造,不让这项古老的工艺从此流失,三年前,卢华清在维修金殿台基时,留下一个特殊的标记,“为什么我们说这个金殿是榫卯结构,我们要想拆掉它,必须是最后一块装上去的第一个把它拿掉,才能整体拆掉,因为它整体朝上抬的。那么我这个地方,专门有意识的留了一个痕迹,你看它是个燕尾式的,我有意识留的,给导游们讲金殿的结构。”
正是一代代武当山人的巧妙设计和精心维护,金殿才完美无缺地留存至今。
从土木结构的紫霄宫到南岩石殿最后为金殿,古代的工匠们将传统的五行思想与建筑完美的融合。“中国讲风水,金木水火土了,金属是作为一个很贵的东西,永乐这个金殿啊,不仅是啊,含金的成分也有,所以,我想呢,当时做了最高等级的这个建造,也是到了最顶了嘛,最后的一个高潮。”
公元1416年,那艘负载着特殊使命的官船,运载的正是金殿的构件,九月初九递达武当后,三千多个金属铸件,在天柱峰顶以中国古建中最传统的工艺进行插接,最后焊接安装完毕。此后,金殿巍然屹立于高山之巅。
自矗立之初,金殿便成为武当的中心,无论在山上还是山下,朝拜者都能够感受到它耀眼的光芒。
“它七十峰朝金殿嘛,都朝主峰嘛,这个呢,这也是它总体布局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最高的结点,就要各处都要能够看见它,但是很多小地方你看不清,主要的地方都能够看见,这也是建筑设计里头,建筑布局的一个特点。这个武当山(金顶),像一个神仙,有时候露面非常庄严,有时候不让你看见,你不知道它隐到哪里去了。”或许,这正是道家文化的玄妙和中国古建的含蓄之美。
“一直走到太子坡,你重新看见这个武当山最高峰金顶,到了这个地方,你就说,哎呀,这神奇的很,你可以到‘复真观’、‘太子坡’那个地方你可以回头,你要不回头,你继续走,就看不见那个神奇了;但是这个一直要到哪里呢?要到‘南岩’,你才看得见这个武当山,这一下形影不离了。”
公元1979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社科院专家王育成在攀登金顶的途中,看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它那个雷电‘啪’的一下,看着那个闪电啊,就打在那个金殿上面,接着有几团大火球,绕着那个金殿转,看着既惊奇又感觉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这个事情之后呢,我就问当地的老乡,后来,当地有一个老头告诉我,说这是武当山很有名的一个事情,这个叫‘雷火炼殿’。”
由于金殿是金属导体,遇有雷击,屋顶上便一片电光石火,平时附着在金殿上的烟尘锈垢被雷电烧炼,经雨水冲净后便辉煌如初;这显然又是一件难得的瑞应事件。
从永乐十年来到武当,七年间沐昕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如今,“雷火炼殿”神奇地渲染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紧绷了七年的神经在这一刻得以舒展。沐昕突然很想念远在云南的家人,独对清冷的月光沐昕却在这时感到一丝温暖,这一次没有归期的旅程是否开始接近终点了呢?
这一年,当“雷火炼殿”的讯息传递到京城时,朱棣露出了胜利者的微笑,这是皇权和神力的完美结合,它似乎预示着,伫立在皇家道场最高峰上的金殿,与天神取得了感应。
这或许是沐昕来到武当山以后最温馨的一个清晨。从成为驸马的那一刻起,他辞别兄长,孤身去往京城,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孤独和寂寞陪伴他度过了身处异乡的岁月;如今,金殿已成,他是否可以荣归故里了呢?
公元1419年,沐昕接到了永乐皇帝发给自己的第六道圣旨,接到圣旨的一刻,沐昕仿佛听到了来自心底的一声叹息;现在,他的未来和即将修建的金顶围城紧紧联系在一起,永乐皇帝将最后的这项工程命名为“紫金城”。
也许,正是这个名字让沐昕得到了某种启发,他决定仿照故宫“紫禁城”的规制来体现皇权。于是,设东西南北四座天门,以渲染天庭仙界的威严;而东西北三座天门假作实封,只有南天门可通行;因为在道教信徒眼中,南天门是神与人沟通的地方,南天门下设鬼门,神门和人门,其中鬼门假作不通,高大庄严的神门是皇家的专用通道,平日只有人门可正常通行。
为了完成永乐“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设想,紫金城城墙全部为巨石依岩筑成,每块石条重约一两吨;古代工匠们用糯米煮汁,拌合石灰粉为浆砌筑,从表面看只一线缝,不见灰浆,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技法,俗称“干摆”。
“这个工程的质量非常的好,快六百年了,过去五百多年了,快六百年了,还非常的完整,经过很多很多的自然人为的破坏,现在还是很完整的。可能要讲质量的话,那应该跟故宫的这个紫禁城一样的质量,而且有的还甚至于更好。”
周长三百四十四米的紫金城,所耗费的石料将达千万吨,它的施工难度远胜于平地修建的故宫;当年的沐昕和工匠们是如何把每块高达一吨重的巨石运上金顶的呢?
“我后来在翻《武当山志》的过程当中,我就注意到,永乐皇帝调到武当山的这些工匠当中,除了什么木匠、石匠、瓦匠、铜匠,还有铁匠之外,还有一个工种,这个工种叫搭台匠,所谓搭台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搭脚手架的工人。”
当年,搭台匠围绕大顶搭上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然后,工匠们再把打制好的青石,用极其原始的方式,一层一层地搬运到所需的位置。
“但是在当年没有这种复杂的吊装技术的条件下,这个脚手架的搭置也是非常不容易,所以说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当时,用当时的那种滑轮吊装技术,加上脚手架工人的努力,把一块一块的重达千(斤)就是一吨重,两千斤重的这样的巨石,搬上了紫金城现在的位置,这个工程量也是非常的浩大。”
整个紫金城工程,历时五年才完成,它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重,犹如一道光环围绕金顶,让人叹为观止。没有这个紫金城把它作为一个基座围起来的话,就像你一朵花随便摆在这里,没有一个花盆一样的,起不了那个整合的作用。
“围墙的作用,除了什么保护、戒严、警戒,起这个作用以外,它在景观上是起很大作用的;你如果说故宫里面把所有的墙都拆了那还像个故宫吗?”
公元1424年,金顶太和宫全部完工,它以金殿为中心,以紫金城南天门为中轴线,中轴线上的主殿是太和殿,皇权与神权在这里完美融合,达到了云外神宫的意境。至此,修建了十四年的武当山宫观全部告成,三十万工匠和官兵共修建了金顶、紫霄、南岩、玉虚、五龙、遇真等三十三处宫观建筑群,创建殿宇房屋约八千间,武当山成为了集建筑、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天下第一名山。
武当宫观全部落成后,沐昕就任位高权重的南京后军都督府事,此后,屡掌宗人府,又曾专职负责孝陵的四时祭祀;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勋威大臣,任驸马都尉五十余年间,深得明朝五代皇帝的恩宠。
公元1424年这一年的冬天,一场斋戒法事在武当山悄然举行,玄天玉虚宫提点任自垣为三百六十八位工匠超度亡灵,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下那些能工巧匠的名字,更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就这样,他们为这座仙山创造了奇迹,也让自己的灵魂与仙山融为了一体。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八集治世玄岳
引言
公元1552年的早春,明王朝紫禁城内却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从正月初四开始,北部边疆和东南沿海就不断告急,如何才能让国家安定,百姓不受侵扰呢?
这一年武当山北麓耸立起一座石牌坊,嘉靖皇帝特意手书“治世玄岳”四字,它标志着武当山的地位超越了龙虎山、茅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跃居久居盛名的五岳之上,被视作“天下第一名山”。
这是一个道教文物的宝库,位于武当山北麓,作为皇家道场,明朝历代帝王都对武当玄武神有过虔诚供奉。
公元1524年,刚刚即位三年的嘉靖皇帝恭敬地送给武当山一件五色瓷雕。瓷牌上龙凤为黄灰两色,中间“武当山玄天上帝圣牌”九字为紫色,俗称“素三彩”。圣牌正下方一日高悬若初生的太阳,双凤展翅在瑞云中飞翔,两边各饰两龙,均用龙口亲吻着圣牌,龙体饰黄色,寓意其为真龙。十五岁即位的嘉靖,此时整整十八岁,这个少年天子想向玄武神祈求什么呢?
其实,早在三年前,年轻的嘉靖皇帝刚刚登基,便急忙派人来武当山祭拜玄武神,在他的心中,如果不是玄武神护佑,自己可能会作为亲王在湖北终老一生,命运中的一个偶然让他从亲王一夜之间变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朱厚骢被从亲王的位子上,选拔作为皇帝继承人,在他来说,是没有想到的一件事。为什么这个事情很突然呢?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儿子,正德皇帝没有儿子也不会轮到他去作皇帝,为什么,因为正德皇帝很年轻,但是没想到正德皇帝正在盛年就死掉了;所以皇帝的位置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作为一个亲王的继承着,他的位置跟皇帝差得很远。”
从湖北启程前往京城,朱厚熜从最初的兴奋不已开始慢慢有些忐忑,那是一个他从未涉足的世界。一个年幼的少年孤身面对的将是什么呢?
“他来到北京面对的是什么?面对的是张皇后,面对的是内阁首席大学士杨廷和一大批大臣。这些人有政治经验,有势力,他们能服小皇帝吗?我用什么来加强我的地位,我为什么地位没那么高,因为我父亲就不是皇帝继承人,他就是亲王,那么要想加强我的地位,就要把我父亲的地位抬起来。”
嘉靖三年二月,武当山也似乎感受到了来自京城的寒意。这个冬天,满朝文武大臣中,嘉靖所依赖的内阁首席大学士杨廷和忿然离去,事情的起因源于嘉靖执意要把自己已经离世的父亲由亲王太高为帝王,史称“大礼仪”事件。
“你光说我的父亲地位很高,他是皇帝的爸爸,不行,要有礼仪制度当中的反映,反映在哪里?要反映在宗庙当中,要把他父亲摆在宗庙里,一起去祭祀天地,一起去祭祀朱元璋;他原来是亲王没有资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把他的父亲拿到这个皇帝正统当中,让他成为皇。”
这在以礼法刻板著称的朝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从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遵从祖制就成了皇室子孙唯一的法则。如今,一个在皇室中毫无根基的少年提出一个让满朝大臣愕然的想法,再三劝阻无效后,杨廷和的辞职,让君臣的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状态。
史书记载,朝中二百一十五名重臣在紫禁城左顺门跪伏恸哭,嘉靖皇帝大怒,下令将一百三十四人投入狱中,八十六人待罪。事后,又将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的一百八十人廷杖,十七人先后因杖责而死。
“‘大礼仪’的核心就是要把自己的地位提高,要把他父亲的地位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那些个反对他易礼的这些大臣就认为违背祖法,他们就在左顺门跪下,成片的人在那儿哭,‘太祖高皇帝你的在天之灵,你看看啊,现在这个皇帝做的不像话,他要把你留下的祖制都给推翻了。’”
当嘉靖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武当山时,这座大山在经历了一个寒冬之后正开始万物复苏。三个冬去春来,几年宫廷生活的磨砺,已让朱厚熜慢慢成熟起来,面对朝中重臣几乎一致反对的局面,年轻的嘉靖皇帝并没有丝毫的退让,在决策的关键时刻,他派人给武当山送来了一个圣旨牌。
“他把他的在这个斗争中间的一些精神寄托放到武当山,放到这种道教的这个方面,那么也是说明他当时的一个需要精神的支持和他自己信仰的这种支持,这样一个需要,他才这么做的。”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让史学家们兴致盎然的话题,嘉靖为什么对武当情有独钟呢?
距今五百年前的公元1507年8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这一年,湖北安陆的兴王府内,桂花开得格外绚烂。兴献王焦急地等待着自己孩子的出生,恍惚中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重阳真人到他们家来,他家会降生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将来会出现,这是一种预兆吧,在道人的指点下,兴献王给这个孩子取名朱厚熜。
兴献王曾有过四个孩子,但不幸的是两个女儿和一个长子都在幼年夭折,朱厚熜是家中仅有的一个孩子,所以兴献王深信这个孩子是元祐真人的转世,是神灵对自己的恩赐。
“朱厚熜信道跟他的父亲有关系,他的父亲就信道,他的父亲被封为亲王在湖北安陆,他的父亲信道,朱厚熜从小就受他父亲影响,就相信道教,所以他把这种信仰就带到了后来他做皇帝以后的宫廷,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自幼体弱多病又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朱厚熜从小就被家人宠爱有加。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兴献王每年都会带他祭拜玄武神,从小耳濡目染,朱厚熜对武当山玄武神有了一种天然的亲近。
武当山一直被历朝皇帝作为皇室家庙,并把武当玄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祭。自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以后,明皇室对玄天上帝的奉祭绵延不绝未曾中断。
“武当山号称‘道教第一名山’,它是中国道教的中心,而他小的时候就生活在这个附近,他的父亲又信奉道教;我想,他如果崇奉道教的话一定武当山在他的灵魂当中影响是非常深的。”
公元1521年5月朱厚熜登上王位,改国号为“嘉靖”。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到明朝的国君,他深信,自己的成长一直是在玄武神的庇护之下。正因为此,嘉靖三年,孤身面对满朝文武大臣责难的朱厚熜几乎没有迟疑,便选择了向玄武神救助,最终“大礼仪”风波以嘉靖的胜利告终。
从风浪中走过的嘉靖大权在握,他开始考虑另一个困扰着历代君王的问题。明代帝王大都享年不久,子嗣艰难,这显然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特别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三十一岁,盛年无嗣驾崩,更给嘉靖投下了不祥的阴影。
嘉靖五年,已经二十岁的他仍然没有一个儿子,于是,他又一次想到了武当山的玄武神。“他是怎么来当皇帝的呢?就是因为他的堂兄没有子嗣,他才当了,得以以外番入继做了皇帝。如果他要没有(子嗣),那么面临的结果就跟他那个堂兄是一样的,这个对他来说是很恐怖的事情,因为别人也会要重立自己的体系,那么他辛辛苦苦地去跟诸臣去争斗,去想尊本生父本生母,做‘大礼仪’这些所有的争斗就付之东流了。”
武当山紫霄宫坐落在群山奇峰之中,这里的道长擅长斋蘸科仪,俗称“法事”。今天,观里有异常重要的法事,早课后,道长们开始做各自的准备。在道教信徒的心中,因为将与天神交相感应,所以必须素食清心,沐浴洁身,只有摒弃凡尘杂念,用虔诚之心奏出最美的乐曲,才能感动群神降福消灾。
这一刻,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古老的曲调,在坛场内翩翩起舞,道人们仿似穿越时空,回到了数百年前的皇家道场。
公元1526年2月,武当山净乐宫举行了持续七昼夜的“罗天大醮”,这是道教最高级别的斋蘸科仪,以求子嗣嘉靖皇帝把最后的希望寄托给了神灵。史书记载,此后,嘉靖及其皇后嫔妃,在武当的求子大醮多达十次。
等待中度过七年以后,嘉靖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大喜之下,他对玄武神的奉祭变得更加狂热,成为永乐皇帝之后最为虔诚的崇奉者。他在位四十五年间,共为武当山下圣旨一百四十道,朱厚熜也成为大明王朝中为一座山下圣旨最多的帝王。
位于武当山金顶的灵官殿,大概最能体现明代皇帝对这座仙山的厚爱,站立在这里几百年的七座石碑,均为明朝历代帝王登基元年所立。从明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将玄武神奉为护国家神之后,每一位新皇帝即位,都要遵守祖宗定制,遣官到武当山至祭玄武大帝以告神灵。“佑我家帮”便是帝王们对玄武神表达的共同祈愿。从永乐到嘉靖的一百多年间,历代帝王为充实家庙,御赐武当神像、供器不计其数。
“哇,小邹,你今天上来这么早啊?”“刚刚到啊,”“刚刚到,来的游客不多,”“不是很多。”“哦”。王萍是土生土长的武当山人,她在南岩宫开设快照摊点已经有二十年了。“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需要照相留影为你们拍张照作纪念啊,我们两分钟就把照片给打出来了,数码快照啊。请看这张风景的,这就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景,能代表你们到此一游的啊,登武当山仙山,得‘福寿康宁’,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登武当山仙山,得‘福寿康宁’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武当山最精华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南岩宫,你需要照相吗?朋友,可以这边照一张。我们两分钟快照快取的,数码快照啊,两位美女还是往这边来一点点;对,对,好,可以啊,穿蓝衣服的小帅哥,往这边来一点,哎,对,很不错了啊。哎,好嘞。祝愿你们登武当山仙山,享福寿康宁;咱们洗照片去吧。”
“我们看到南岩上‘福寿康宁’这四个字,实际上是道教里面最重要的一种祝(福)语,应该有五条,‘福、寿、康、宁、考终命’,就是说人一生如果得到这五种东西,可能这个人一生是最幸福的;这四个字呢,应该说是分别完成于两个年代,暗藏着朝廷里面当时一个重大的政治斗争。”
这是嘉靖特意为武当山铸造的莲花宝瓶,登基以来,他对武当的依赖与日俱增,而对于朝中事务朱厚熜已渐入佳境,他像一位高明的驭手坐在高高的驭座上熟练地操纵手里的缰绳和鞭子。
“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而嘉靖皇帝呢,他除了一般的信道教之外,他服那个丹药,他吃道士炼的丹药,所以嘉靖的时候很多炼丹的道士,当时都得到了很好的地位、待遇,那么除了这个之外呢,就是大臣里边会写道士祭天青词的这些人,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比如,当时重要的大臣夏言,后来的严嵩,这些人都擅写青词。”
身处权力的巅峰,嘉靖内心的寂寞却无人能诉,他逐渐习惯了向神灵诉说;青词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嘉靖对上天神灵的虔诚之心。
史料记载,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夏言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礼部尚书提升到内阁中,对于这次的破格提拔,夏言感激涕零。
“因为明代时候,武当山是皇家庙观,他就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就赶快到武当山,给皇帝做寿的形式,写了‘寿’字送到山上去,希望朝廷,因为当时武当山的管理是内监管理,就是太监管理,内监管理,太监在管这个事;太监马上把这个事情就告诉了嘉靖皇帝。”
三年后的嘉靖十八年,夏言已贵为内阁首辅。这一年,嘉靖的母亲蒋太后突然病逝,在送母亲回安陆安葬时,他派随从来到武当山祭祀玄武神;母亲的离去想必加剧了嘉靖内心的孤独,使他从此更沉迷于寻仙问道。
然而,已经是内阁首辅的夏言被朝中事务牵绊,无力提供更多的青词,这时,他身边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严嵩。
“有一次,朱厚熜自己戴了一个香叶冠,这是一种反映他道教信仰的一种帽子,边上用香叶做成的,戴在脑袋上他很高兴,而且他要求他的大臣也戴。他做了五顶沉水冠,让这些大臣全部戴,赐给他们,皇帝赐给你的帽子应该戴,是极大的荣耀;可是夏言拒绝戴,可以看出夏言很耿直,严嵩就戴,严嵩不仅戴,而且在帽子上拢了一层轻纱,防止这个帽子坏了被触动了,小心保护起来。”
嘉靖二十年秋,夏言被贬职。这次他虔诚地亲笔写下了“福康宁”三字,派人送上了武当山;他向神灵祈求赐给他一个安宁太平的日子,有个健康的身体,落个幸福的晚年,就是当前最大的福气了。
“所以如果说第一次他送寿字的话,完全是出于对于世宗的,投世宗之所好,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的话。那么后来他写福(宁)康来补送这个,完全是为了要讨好世宗来解决自己的不良处境了,我觉得(嘉靖)二十年,因为嘉靖二十年是他很不好的时候了。”
夏言的祈祷终于唤起了嘉靖皇帝的恻隐之心,嘉靖二十四年夏言官复原职。然而,君心莫测,仅仅几年后,在严嵩的挑唆下,嘉靖二十七年的冬天夏言重新获罪。
公元1550年8月,正当明朝大臣们沉迷于权利纷争之时,蒙古贵族俺答汗率部攻破古北口直逼京师,骚扰京郊达八日之久,史称“庚戌之变”。内忧外患,让人到中年的嘉靖身心疲惫,他急于寻找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精神寄托;而玄武神作为北方之神和战神的特殊身份,正好满足了嘉靖皇帝的迫切需要。
“越是有事的时候,才需要借助神灵,平时没事的时候,人也想不起求神拜佛;越是国家有这种事情的时候,他越要乞灵于他的信仰,希望通过他的信仰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力量和好运。”
史书记载,将士们出征前,嘉靖都会到武当求符,保佑战事顺利。与蒙古交战的几年间,嘉靖先后从武当篆写绫符字符二十七万多道,桃香版檀香版木符三万五千余件,总数多达三十余万符。
“世宗他太信这个了,所以呢,武当在他心目中又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武当非常灵验的;所以他就从武当取走这些东西,他认为这些东西能保佑他。我觉得他是真心相信这些东西的,他和一般的说我借用这个东西来欺骗别人,或者来宣扬自己神话自己还不完全一样。”
眼前的这一方葱茏之地,是道人们心中的风水宝地,在老道长的身后,是阴与阳生与死的界碑。
明嘉靖三十一年朱厚熜效法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之举,在修建北京城外城的同时,耗资九万多两白银调遣工匠夫役近十万人重修武当。一年后,重修工程全部结束,嘉靖皇帝特意为武当山敕建了一座石牌坊,并手书“治世玄岳”四个字,这座三间四柱五楼式仿木石结构建筑被称为“仙界第一关”。
“他给武当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在这个时候他修了两个牌坊,一个就是武当山的牌坊,还有一个就是明十三陵的那个大牌坊。明十三陵的那个汉白玉的,一进大红门以后的那个石牌坊,就是说这个,实在是就说明他对这个地方的。”
嘉靖皇帝崇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标志着武当道教被提到了兴邦治国的高度。此时,他对武当的依赖达到了最高峰。
“因为按照过去皇帝的典章制度,皇帝的典祀当中要祭五岳,因为五岳是名山,往往是作为中国的一个代表,而把这个武当山呢又称之为玄岳,就表现,在皇帝心目中武当山的地位只比五岳高绝不会比它低。”
从明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开始,到嘉靖重修武当,明朝皇室子孙在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修建和维护宫观道房多达两万余间。这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换一间房,需要五十年才能住遍武当。
这些或在山凹之间,或在绝壁之上的宫殿,将自然山水与人文交相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
然而,嘉靖之后,大明皇朝盛极而衰。这一年,雪来得太早,还是漫山红叶的秋天,武当山却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片萧瑟之中,“治世玄岳”牌坊孤独地矗立着。呼啸的北风送来了这场秋天的大雪,而从北部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又将怎样影响这座大山的命运呢?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九集共祈太和
引言
清晨,道教信徒遥对着武当山最高峰敬献了一柱清香。
一百年前,朝圣者们却并不是这样敬香的,他们会蒙上双眼,踏上探出岩壁外两米多长仅容一人通过的龙形石雕,将香火插入龙头上的小香炉内,俗称烧龙头香;这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进香方式,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悬崖。
千年以后,人们不再使用这种方式进香,但朝拜者心中的虔诚却分毫不改,一如从前。
“西天佛祖把芽种下,茶树年年都啊要发芽,等到了三月八我的哥哥呀,上山来采茶,采的是清明茶。久闻妹子你长的是一枝花……”。清明时节是武当茶场最忙碌的季节之一,相传,古代的道人们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茶叶的芬芳,以清心明目,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沏茶品茶的习俗。
《道藏》中说,茶味似道意,武当道茶因地处武当山太和山,亦名太和茶。道人饮此茶,可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心境遂平和气舒,达到人生至境,谓之“太和”。
武当山原来的山名叫太和山,“太和就是能升华万物的这样一个条件,属于阴阳二气和合,然后产生和气,和气才能产生万物,万物都生于太和之气。”以“太和”为山名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表达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天与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自我的和谐。
“秦岭阻挡了北方的沙尘暴南下,那么又阻挡了南方的酸雨北上,可以说这个地方,包括神农架这一块构成了中国的一个肺;所以武当山这个地方,终年呢就是,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无大风,非常好的一块地方,在这里构建了这个和谐之地吧。”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武当茶自明朝以来即作为贡品,被信奉道教的皇帝享用。清朝时,皇室不再负担武当山的供养,宫观香火断续,道众四散,这反倒成全了民间百姓,寻常人家也得以品尝到来自仙山的茶香了。
失去了皇室的恩宠,武当山的春天回归自然,万物屏息以待。
公元1673年,武当山的道人们听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康熙皇帝将要派御前侍卫来祭拜武当山主神玄天上帝,这是明朝灭亡以后,三十载春秋武当山与清皇室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因为武当山是一个明朝皇帝修的一个道教圣地,明朝皇帝非常的重视。清朝皇帝取得政权以后呢,对武当山的情况不太好处理,一方面他不能特别重视武当山,因为这是明朝皇帝一个圣地,是明朝皇帝的家庙;另外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重视,他又必须对道教给予一定的关注。”
玄武神是明朝的护国家神,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对他供奉有加,这使得清王室一统江山后,对武当山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在不断的演变中,玄武神成为了掌管皇帝寿命的神,这又让清朝皇帝对武当山不敢鲁莽处之。
《清实录》中记载,故宫钦安殿内供奉着玄武神,每年皇帝寿辰的时候,清皇室都会在殿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康熙十二年,八岁登基的爱新觉罗玄烨已整整二十岁,在后来的史料中,人们这样描绘这位少年天子,他资兼文武,智勇双全,善于沉稳老练地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去往武当山最高峰的途中,至今留存着一块石碑,碑文记录了康熙十二年玄烨派御前侍卫前来为皇太后祈寿,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康熙要特意来武当祈寿呢?
“康熙十二年是个非常特殊的一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康熙皇帝的帝位已经相当稳固,但是,位于南方当时的平南王吴三桂正在策划谋反,那么,朝廷侍卫色虎利和吴山桂到武当山祭祀玄天上帝,这样一个特殊的一件事情,实际上不单是一件祭神活动。”
这一年,康熙想要完成一件他的父亲想做却迫于现实无法实施的事情,那就是将割据给广东、云南、福建三位藩王的权力收回,史称“削藩”。历史又一次上演了权力角逐的乾坤大挪移,而让少年天子倍感棘手的是云南王吴三桂。
“在南方的吴三桂,康熙八年到十年,在云南昆明就铸造了一个铜像,昆明东边的鸡鸣山上铸造了一个铜殿,模仿武当山金殿铸造的铜殿也供奉的是玄天上帝;所以当吴三桂供奉玄天上帝修金殿的时候,皇帝觉得这件事不能等闲视之。”
自明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以来,武当最高峰顶的金殿就是皇权和神权的象征。以紫金城为界,朝山的香客们只能在南天门外遥拜玄武神,大顶之上的金殿,是皇帝才能享用的祭祀场所。如今,一个藩王居然私自在云南修建了同等规则的金殿,这件事情让康熙皇帝大为震怒;一个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念头折磨着康熙,似乎有意让漫漫长夜来考验这位年轻君主的耐心。
今天,大顶之上的金殿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最重要的一站。在导游的带领下,游客们摩挲着环绕金殿的栏杆,他们相信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络绎不绝的香客把栏杆摩梭得光亮如新。
这些栏杆来历非凡;那是四百年前的明万历年间,云南的道教信士们带着各家各户捐赠的一百四十八根护栏,从横断山脉一路翻山越岭,历经三千多里路程来到武当,在朝圣时敬献给玄武神的,这一切足以说明,在云南王的领地玄武信仰久已深入民心。
吴三桂坐拥雄兵,此时修金殿又是何居心?一瞬间,康熙联想到了明永乐皇帝朱棣,他与吴三桂同为藩王出身,同修金殿,莫非云南王也有称帝之心?细细思量以后,康熙在侍卫完成祭祀之后,又让他们执行了一件秘密的任务,带一幅武当全景图回宫。
“带一个武当山的全景图,实际上呢,也是让朝廷了解武当山地区军事的险要,地形的复杂。当然我认为,这个全景图还有朝廷对武当山的这种景观非常的仰慕,所以把这个全景图带给朝廷,也是让朝廷进一步了解武当山的道教建筑和山川景观。”
果然,第二年,吴三桂叛乱,他的心腹在武当山起兵呼应,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清兵在武当山完胜叛军。公元1681年,经历八年的“三藩之乱”平定,二十八岁的康熙皇帝更加从容自信,他屹立在帝国的中央,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这时只有台湾还没有回归到帝国的版图,此时,玄武信仰早已从武当传到台湾,正所谓攻心为上,要想收复失地,首先要从信仰上入手,这让康熙又一次想到了武当山。
“因为在明清的时代,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他把玄天上帝视为一个航海神,因为从福建到台湾要经过澎湖那一带的所谓黑水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先民们要移民到台湾,都会带一个香袋或者香旗到台湾去,那玄天上帝(信仰)是因为当初是跟着郑成功的船只移民到台湾去的。”
据台湾史志记载,康熙二十六年,武当山正一派道士湖北谷城洪氏三兄弟东渡台湾,建庙崇祀玄帝香火。“当时有记载,就记载他们把真(玄)武像带在船上,然后带到台湾,可能开始就是只是供奉在很不起眼的茅屋蓬里,还有什么什么等到他们真正移居下来有了钱,他们会盖庙宇,再把它供奉在这里面。”
越过海峡,武当山玄武神在台湾落地生根。郑成功先后为玄武神建立小上帝主庙,大上帝庙,作为镇守一方的神庙,同时还鼓励民众广为奉祀,将玄武神作为台湾的守护神。
“清朝以后,它影响到台湾华人地区,不光是台湾,而且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国家。比如我们到越南去,它河内就有真(玄)武庙,真(玄)武庙大概就是清朝,相当于咱们康乾时代,康乾时代铸的这个大的,真(玄)武的神像也是把它作为北方的保护神来崇拜的。就说它也影响到国外,而且这个不是华侨的庙,是越南国家祭祀的这个寺庙,就可见它影响广及达到海外的程度。”
公元1685年,毁于吴三桂叛乱时的太子坡重修;这一年,台湾成功收复,明王朝的阴霾彻底从康熙心中褪去,现在该是稳定民心的时候了。
康熙四十二年,玄烨派人前往武当山敬香,并奉香仪一千两以答谢神灵;同时,手书五块匾额,分别悬挂于紫霄宫、五龙宫、玉虚宫和金殿。三百多年来,只有悬挂于金顶玄武神上方的匾额保留至今,它通体以龙纹装饰,中间篆刻下康熙御印,在香火的熏染下,“金光妙相”四字通体乌亮。
或许,只有这四个字才能表达康熙对玄武神的感激与敬仰。此后,是三十多个春去冬来,武当山安然度过了雍正王朝,接下来,这座大山即将迎来又一个重要的时刻。
公元1736年,清乾隆皇帝登基,几乎是刚刚即位,乾隆帝便诏告天下,永久免除朝圣者进武当进香时的香税;香税是明清时国家对朝山进香信士征收的一种特殊税种,进香需要纳税,还设有税官进行管理,在明以前尚未见到。
“(武当山)应该是整个名山中宗教圣地,它最先收香税的,因为在明以前是没有记载的,至少是我们现在找不到这种记载。最早是从武当山开始收,它比当时的泰山还要早了十几年;就是明代的时候,武当山跟泰山的香税其实是不相上下,这也反映出武当山的香客他朝山的兴盛。”
当时进香香火的兴盛,可以从武当博物馆的一件文物得到体现。这是一件明万历年间的珍贵文物,它整体为圆形,象征武当山主峰天柱峰,其周身完整记录了从净乐国太子入武当修道,最后贵为玄天上帝的修仙故事。从山麓到金顶铸一条饰栏蹬道,它穿过峰峦叠润直通一天门,经二天门、三天门后,进入象征天界的金顶。
然而,这件布局紧凑且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珍品,并非宫廷御赐,而是由山西平阳府信士集资铸造的。金殿两侧的铭文上,镌刻着一百多位信官信士的姓名和捐资数额。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查阅了众多文献后,我们仍旧无法还原有关这件文物的故事。在模型上我们找到了文物的铸造者当年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工匠,打造出了所有朝圣者心中的武当。
岁月荏苒,朝代更替,大山却一直在那里,它在静默中赢得尊崇,又在静默中容忍萧瑟;始终不肯离开这座大山的不是给过它威名供奉的历代君王,而是千百年来始终追随的朝拜者和这座山中的寻常子民,信仰的力量借助王权和民间两翼,终于造就今日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
初秋是护林员老梁最忙的季节,他要给村民们发放防火宣传材料。“你是老年人,你更应当对护林防火要注意,要贴在墙上,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没文化,我看不懂…”“你没文化,回来叫你的儿子,你的孙子,念念叫你听听。注意冬季防火,屋前屋后,这个地方要清扫干净。”
老梁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这座大山。除了宣传防火,老梁每天都要巡山护林。常言道,靠山吃山,他们守护着大山,大山也以特别的方式回馈着他们。
如织的游客使得此地商机垂手可得,老梁和家人也在紫霄宫前经营了一个小商店。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他们都在这里见证着紫霄宫最热闹的日子。
史书记载,玄武大帝在农历九月九得道升仙,每年此日,武当紫霄宫都会迎来四方香客。多年来,台湾进香团从未爽约。
“没有开放之前,台湾还是有一些公庙,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庙,在做共同的祭祀活动,甚至有一部分人,还会特别的面对我们武当这个方向做一些邀祭的方式。事实上跟两岸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文化的或是宗教信仰的,是一脉相承的,是血浓于水的,是无法割舍的,尤其两岸交流之后,(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同根同源,同一个信仰,北极玄天上帝是台湾民众至今崇奉的道教大神。自1988年以来,到武当山玄帝宫朝圣谒祖的台湾同胞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共有五百多个台湾朝圣谒祖团来武当山进香,朝圣台胞达六万余人。
“甚至在玄天上帝文化信仰来讲,台湾方面也认为说,玄天文化在武当文化里面有很丰富的内涵,还是值得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一个文化内容那也需要说你把它传播到台湾去,甚至全世界去。”
很多外国朋友到这里来修炼,美国的、俄罗斯的,欧洲德国、法国,包括还有东南亚的,韩国、日本很多朋友都慕名到武当山来。“因为武当山融汇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在的这种美好的传统和精神,也就是这种太极思想,太和思想,和谐的理念。”
公元2007年,玉虚宫重建工程启动,预计到2010年完工。古建筑的维修与重建是一项进度极其缓慢的工程。在这个被速度和效率裹挟着疾行的年代,武当古建筑的重建工程却有着修旧如旧,不急不火的悠然。老工匠们耐心地指导着徒弟们,凭借这一砖一瓦、一笔一划来续写武当的辉煌,或许他们在残垣断壁间悟出了一个道理,经典从来不是一夜写就的。
“这几年我们投了有将近八千多万,对这个古建筑群进行维修,让这份世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使它不断地发扬光大,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了解它,让武当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到世界各地,让人共同领略感受这份文化遗产,感受中国人民,勤劳的中国人民的这份智慧。”
这是一代代武当人不断营建和守护着的家园,他在地球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文明奇观共生共荣,并执着地坚守至今。
从这里开始,武当山出现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庙宇;然而,多少市井喧嚣的繁荣,多少亭台楼阁的壮丽,都沉寂在岁月的尘埃之下。今天,我们只能遥望仅存的残碑旧迹,猜想五龙宫曾经有过的鼎盛。
每一个新的高度都是一次历史的跨越。宋朝时武当山成为了帝王们的希望所在,八百多年前的宋宣和年间,徽宗敕建太玄紫霄宫,从空中俯瞰紫霄宫,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贯穿始终,恰好吻合了“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宫殿落成后,它被称为国家祈福之廷。
构筑于绝壁之上的南岩宫,是东方人用石头书写的历史。公元1313年修建了二十七年的南岩石殿完工,皇太后赐宫名“天乙真庆宫”。元代的武当山第一次成为了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道场。
从山脚象征“人间”的建筑到山腰的“仙境”,再到山巅天柱峰所代表神权皇权的“天国”,武当山因此被明皇室封为“天下第一山”。
这是关于一座大山的追忆,自两千五百年前《道德经》从这里流传,便有信徒们不远万里前往此地共祈太和。他们仰望追寻的并不是这些肉眼能看到的巍峨殿堂,而是盘亘在他们灵魂深处的那份对先人的崇敬和对自然的礼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