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文记录片《问道武当》解说词(3-4)
(2015-03-22 21:23:48)
标签:
转载 |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三集 神功初显
引言
因水扬名走出沉寂的武当山,即将呈现出更为耀眼的光芒。这一切都要回溯到七百年前的元朝初年,一个地方上的小吏突然辞官归隐来到了武当山,这座大山并没有因为他的突然造访而显现瑞兆。
然而,正是这是名叫张守清的人,用二十七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打造了一座恢弘的宫殿;武当山因为这座宫殿第一次成为了皇帝告天祝寿的道场,神宫初显,这是八百里武当即将辉煌前的一段传奇的序曲。
这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因岩向南而名“南岩”。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南岩宫就构筑在这绝壁之上;在那个遥远的只能从史书中去解读的年代,究竟是谁在岩壁上构建出这样一座人间天宫呢?这是一个吸引无数人探询的谜团。
范学峰是现在武当地方志办主任,修建者的故事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在现存的志书中只简单的写道,修建者为元代道人张守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来到武当,又在什么情况下修建了南岩宫?
元仁宗封张守清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那个碑在后头,是不是躺在那比较大的碑?”“就是那个啊,碑比较大,那个字体比较清晰,”“行,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看看。”“那行啊。”范学峰寻找的石碑,是元朝仁宗皇帝所赐,皇帝赐予张守清“体玄妙应太和真人”的封号,他也是第一个被皇帝赐为真人的武当道士。
那时南岩石殿完工,皇太后为刚刚建好的石殿赐名“天乙真庆万寿宫”,这座悬崖上的宫殿从此成为专门为皇帝祈福祈寿的道宫。历经七百年,仍保存完整的南岩石殿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南向天柱峰,北靠紫霄峰,东连乌鸦岭,西望飞身台,是武当现存最大的石殿。公元1313年,南岩石殿被赐名的这一年,张守清五十九岁,从三十二岁修建南岩石殿到大殿终于落成,整整二十七年过去了。
南岩这个地方修殿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看到它靠南边是悬崖绝壁,非常难建,所以宋朝就有人想在那个地方修宫,但是没有完成。道经故事中武当山主神玄武神是在南岩得道升仙的,所以,为玄武神在南岩修建一座道宫是武当修行之人心中的梦想。
七百多年前的宋末元初,一个名叫鲁洞云的道人来到了南岩,他自幼入武当学道,四十多年来精通道医道术,能够预知祸福;在众多的道徒的期盼中,鲁洞云并没有开始南岩宫的修建,他在等待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才能完成自己乃至整个武当的心愿。
在两个王朝更替的时代,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大山同样也在这样安静地等待。
兵荒马乱之中武当各宫观早已荒芜,就在这时四处流散的道众听到一件与武当山关系密切的事情,在京西高粱河,冬天十二月份,我们现在说腊月,出现了这个龟蛇,冬天为什么会出现龟蛇?然后一个太监就报告了忽必烈和他的皇后,那么后来忽必烈就在朝廷当中问汉族的大臣,说这个龟蛇出现象征着什么?
这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玄武像,龟蛇正是武当山的主神北方玄武神的化身,从造型上看宋代的玄武像被塑造成温顺的文官形象;与之相反,元代玄武像则显得气宇轩昂,这正是宋元交战时双方的写照。
麾师南下的忽必烈意识到要统治被征服的民族,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必须以宗教笼络人心。汉族大臣就告诉他,我们元朝是兴起于北方,北方之气将王,所以北方的龟蛇就显灵了,这是一个预兆,预示着我们元朝很快就会打败南宋,取得全国的统一。
忽必烈对这种解释非常高兴,所以就在北京高粱河附近修了一个真(玄)武祠真(玄)武庙,这修建了以后就意味着元朝皇帝认可了真(玄)武神是元朝保护神的这种说法。帝王的认可和推崇让鲁洞云和众多的武当道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清除杂草,修整宫观,然而,他们苦苦等待中的那个人又在哪里呢?
一切似乎都是偶然,又仿佛冥冥中早已安排。
现在,春耕时节武当山脚下的村民们忙活着地里的庄稼,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人们都期盼着秋天时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七百年前的元朝初年,一个叫张守清的人也在播种着自己的希望;他出生在今天的湖北宜昌都县,一个与武当山相隔千里的小村子里;张守清自幼读经书,习儒术,长大后做了吏员,这是一个四方邻里都羡慕的好差事,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声望;没料到三十而立这年,张守清突然辞了官,执意要去武当山当道人,史书上寥寥数语没有提及他弃世修道的缘由;然而正是他人生中的这次抉择,成就了武当日后的一段辉煌。
银杏树微微泛黄时,张守清终于来到了武当山,几乎没有迟疑,一入山便拜洞云为师,鲁洞云欣然接受,他感慨地说我等你很久了。在听完师傅对南岩宫的构想后,张守清许下了自己的承诺。
第二年,心愿已了的鲁洞云羽化登仙,在送别完师父后,张守清回首仰望南岩,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一承诺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力。
张守清到武当山的时候只有三十来岁,是一个年轻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也没有多少的资源可用,比如说,他也没有多少徒弟,他也没有多少的钱财,也没有与朝廷给他的资助;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武当山悬崖峭壁上修一个宫殿谈何容易。
一场春雨过后,张守清开始着手南岩宫的修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武当,张守清的勇气和胆识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这个人就是清微派道人刘道明,他擅长清微雷法,能呼风唤雨去疾免灾;忽必烈曾下旨召他入宫,任御前承应法师。
元朝的很多皇帝,从忽必烈开始就对道教一直给与比较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让道士们经常参与宫廷里边的一些治病啊、宫廷里边甚至皇位的祭祀这些问题都让他们参与;武当山道士也是他请的之一,而且他们元朝的书里面经常记载道士们这个祈求就灵验了。
农历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诞生之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武当山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为玄武神祝寿。公元1285年的这一天,刚到武当山才一年的张守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奠基仪式,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居然有了开始,张守清令贵为皇帝御前承应法师的刘道明刮目相看;他决定将其收为门下弟子,对于张守清来说,这一次的拜师修建南岩宫有了人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清微雷法之秘传,为了更好的修习清微雷法,张守清在紫霄宫展旗峰的半山腰开凿了雷神洞;只是刚刚修习祈雨之术的张守清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学会的一门法术会在日后光耀了这座大山。
武当地方志办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搜集整理从古至今的武当史志。“这个《武当福地总真集》,我们也要计划把它扫描一下,因为它这个书我看了一下,它属于线装书,线装的呢,所以它这个厚度要压一下。”范学峰和同事们正在商讨复制的这本书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山志,当年,在张守清的协助下刘道明编成了《武当福地总真集》,直到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武当的了解正是来自于这样的书。
当年的张守清希望借此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因为南岩宫的修建除了道众的支持,还需要大量的财力,他必须有一个长期化缘的过程,他可能派他的徒弟到全国各地区募缘;可能在各地、在武当山进香的人当中来劝别人为武当山南岩宫施舍一点钱财。这个化缘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功夫。
为了方便朝山香客前来武当进香,张守清率道众打通了两条朝拜之路,东边一条是由山下绞口经元和观过紫霄宫到南岩,西边的一条是从蒿口越系马峰经五龙宫到南岩。元末明初,这两条道路成为武当山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今天的人们称它为东神道、西神道。
(元代)关于真(玄)武的崇拜的一整套神话都已经形成了,在武当山已经形成了专门奉祀玄帝的这样一个比较大的教派了,道团组织了,并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崇拜的,特别在北京和其他各地重要的都市啊,都已经有了崇拜玄帝的这个宫观了。
武当山兴盛的香火又一次吸引了帝王的目光,到了忽必烈去世以后,元成宗好像是大德七年,就正式加封玄武神为“玄天元圣任威上帝”,后来我们称“玄天上帝”;正式的官方的称呼是从元成宗大德七年开始的,这意味着元朝皇帝把玄武神推崇到了帝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武当山进一步受到皇帝的重视。
消息传到武当时,南岩石殿正修建到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张守清几乎没有一个晚上入睡,漫漫长夜都是在打坐修行中度过。史书记载营建宫观期间张守清率众开垦粮田达数百顷之多,这是一件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让张守清为这座宫观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石殿主体工程接近完工时张守清新收了两名弟子,米道兴和王道一,他们入道不久便从今天的江西吉安募到了一尊玄武神像,请回南岩石殿安奉;徒弟们尽心侍神张守清甚感欣慰,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两名爱徒会在几年后干一件连他都吃惊不已的大事。
在道教信徒的眼里,山岳天地之间的连接点是通天之路,海拔1613米的武当山天柱峰就是玄武大帝神游之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圣地元以前都没有供奉玄武的宫观,最主要的原因当时的天柱峰很不容易攀登,有古代的人讲就是当时攀登一天门、二天门,都必须用竹子做的那个竹索,攀着那个竹索慢慢地攀上去,空手上去都非常困难,那么带上建筑材料再上去更困难;所以在元朝之前,武当山这个天柱峰上面没有大型的道教建筑,只有很简单的一些神坛。
公元1307年,武当山金顶有了一座高宽都不足三米的古铜殿,它外观呈方形,造型古朴而凝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堪称绝世珍品。古铜殿内设有玄帝圣父圣母太安皇崖天帝显定极风天帝,侍卫从神铜像九尊。历经七百年岁月磨砺,铜像表情各异仍栩栩如生。
明代大修武当时因为该殿规制不高,体量太小,就把它搬迁到海拔1556.5米的小莲峰上,外设砖墙围护;因转移,至今故俗称“转运殿”。相传环绕古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数百年来,游人都要到此寻乐慕趣。
大顶天柱峰风很大,要是一般的木头建筑很容易被风吹走,所以金属的重量可以压住它,另外一个就是山上经常风吹日晒,尤其是下雨,雨淋木制的结构也比较容易损坏,所以他修铜建筑,可以保持长久这种完整的宫殿的造型。这个构思非常巧妙,所以我们说元代铜殿使中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古代殿堂,具有特别重要的建筑意义。
这是一座铜铸仿木结构建筑(古铜殿),瓦鳞、檐牙、栋柱,门框,窗棂等诸形毕具;殿体构件上铸有铭文,从铭文可知该殿的铸造工匠为“武昌路梅亭山炉主万王大”,铸造时间为元.正德十一年。
该殿是武当道士米道兴、王道一去各地化缘,由众多的信士捐资铸造而成。“他们就在全国各地,像常德,长沙,杭州,包括我们说的河南地区,武昌这一带化缘;然后让一家一户贡献一个瓦或者是一个隔扇、一个柱子,用这些东西组成一个铜殿的形状;就是组合的最重的建筑构件也不过是数百斤,有两个、三个人抬上去就可以。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就是他把一个一个建筑,构件铸造好了以后,然后放到金顶上去安装。”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得知米道兴、王道一用了什么样的方式,用了多久的时间募得了善款,又是何人设计了宫殿,山高路远一路经历了怎么样的辛苦?
七百年前这座小小的铜殿,映亮了武当的天空;这时的武当已是道众数千人,张守清师从鲁洞云、叶运莱,刘道明和张道贵,集众多道派道法于一身,人到中年的张守清,已是独冠武当,名播四海的高道了。
这里是武当道教协会网站的办公室,每天工作人员忙于上传新的图片和文章,从2002年创办网站至今已有六年时间;不断攀升的点击量,在让工作人员欣慰的同时也让他们思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当呢?
七百年前的张守清也在想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当年他对恩师的承诺如今即将实现,然而,放眼望去,武当山还没有跻身道教圣地的前列,难道自己千里迢迢追寻而来只是为这座美丽的大山增添一座道宫吗?再三思量后,张守清决定为武当绘制一部道经。
道教,特别是在宋代南宋到元代,特别喜欢用图册的形式来宣扬一些神灵。这个图就是关于武当山这个玄帝降临,我们以前就说所谓这个显灵了;宣扬所谓这个属于武当山的胜景跟玄帝崇拜有关的一些景象,把它都画进去。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张守清的手稿,但他精心绘制的道经却已各种形式流传下来。当年的张守清还特意在书中附加上武当山及七十二峰的介绍,将这部经书取名为《启圣嘉庆图》,这是一部能给武当带来机遇的道经。
现在,摆在张守清面前的是另一个让他困惑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它流传开来呢?就在这时,张守清接到了一道圣旨,元武宗.海山命他火速赶赴大都京城,张守清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海山呢,当时大概汉族人给他算命,说他寿命不长,他母亲答己皇后就希望有人给他祈禳,去掉他生命中的灾难,让他能活得时间更长。因为武当山供奉的玄天上帝他是一个主皇帝寿命的一个神,所以说呢,就特别请武当山的道士张守清到北京去为海天祈祷;但不巧的是张守清到北京以后,海天已经去世了。
刚刚来到大都北京张守清就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在瞬间破灭。京都耀眼的阳光让他感觉有些眩晕,这一年早春二月,京师干旱无雨,所有郊祭山川都祈祷一遍,仍滴雨未下;孤独一掷的张守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对太后承诺,自己不仅能够开坛祈雨,还能预报下雨的日期和时辰。
元朝,我们知道在水利建设方面,应该说是历代最差的一个朝代,所以它的水旱之灾是比较频繁的。在组织这个水利来防灾减灾,减轻这个水旱之灾无效的情况下,那它只有乞灵于这种宗教的、让道士们做法事,这注定是张守清名扬四海的一次京师之旅。
深得清微雷法的张守清,圆满递交了自己的答卷。史书记载“第二年春干旱又无雨,诏张守清祷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祷又雨。”如期而至的雨水让张守清感受到武当的灵气,他看到这座大山的未来。
连续三次旱灾,张守清求雨都取得了成功。皇帝也好、皇太后也好赐给他了很多银钱,那么他都把这些钱给了和他一起做法事的道士,也就是说他自己并不贪这个钱财;这样也特别受到皇太后的重视,所以皇太后就让她的第二个儿子就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让他赐给张守清“太和妙应真人”之号。
这一年是公元1313年,在经历了二十七个春去冬来后,南岩石殿终于全部完工。皇太后赐宫名“天乙真庆宫”;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张守清精心绘制的《启圣嘉庆图》,在道经故事中,玄武升天后他在天上的行宫就是“天乙真庆宫”。
皇室的认可使得玄武神的故事广为流传,武当各宫观被帝王们一再加封。第二年,元朝皇帝再次加赐南岩宫为“天乙真庆万寿宫”,加赐“五龙灵应宫”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至此以后,玄武神被奉为皇家保护神,武当宫观成为了为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道场。
位于金顶西南面的“清微宫”是武当老道人颐养天年之所,“清微”取自于道教中的清微天,是仙界中层次较高的圣地。八十三岁时张守清退隐于清微宫旁的“妙化岩”,并率众创建了清微宫;当年的张守清和如今生活在这里的道人一样,相守着一份清贫和寂寞。当武当被帝王日益关注后,他在这里默默编纂道书和经典,因为他,“清微派”成为了道教中一个重要的派别。
张守清实际上是武当道教承前启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实际上关于真(玄)武大帝的许多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在他开始传播,对于武当信仰的传播真正贡献最大的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就是说明朝以前是张守清,明初开始影响最大的那当然是张三丰了。
从三十一岁来到武当五十多年过去,张守清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当年恩师的遗愿早已实现,武当宫观达到了九宫八观的规模,成为了声名显赫的道教圣地。
然而,从清微宫遥望着武当最高峰,那里一片荒芜,这是张守清未了的心愿;此时,他并不知道,若干年后,也有一位道人站在同样的地方遥望峰顶,而那位道人离去时的一句预言让帝王震惊,武当将被再次关注。
这个道人是谁?他究竟预言了什么呢?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四集 寻访仙人
引言
公元1412年,一个叫孙碧云的道士,匆匆赶往武当山,他要给自己的师父送一封信,这封信是当今明永乐皇帝的亲笔信,在信中皇帝言辞恳切地写道:我仰慕仙人已经很久了,已经好几次派人给您送信,不知您收到没有?您道德崇高,神妙莫测,我虽然才智疏庸,但非常渴望能见您一面,不知是否能如愿?
送出这封信的同时,永乐皇帝令孙碧云在武当山为仙人修一处道场,并亲自为它赐名为“遇真宫”;这个仙人到底是谁,永乐皇帝为什么如此渴望相见呢?
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有人说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有人说他活了四百多岁。这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叫“全一”又名“君宝”,外号“邋遢”,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张三丰”。
关于他的传说太多了,有说他是宋朝人,有说他是金时候的人,明史上没说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就给他做一个传,传上说他是明朝人。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
说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说这个人长的个子很大,胡子很硬像戟一样刺出去;饭量很大一次可以吃数升,或者说几天就不吃了;行踪诡秘。关于他的外貌,传记的作者们兴致勃勃地描述道,龟形鹤骨大耳圆目,不论寒暑都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有时数月不食,人人皆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越演义张三丰这个人就越没有定形了,而且各地都说出现张三丰了。四川有记载,陕西有记载,湖北有记载,大概有七、八个省市的这些地区有记载过张三丰。但是呢,据考证,实际上这都是在明初大家寻找张三丰以后,因为这个影响非常大,所以大家都在觉得张三丰可能跟我这儿有关系。
扑朔迷离的各种传说中,只有《明史》严肃而肯定的记载张三丰曾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
当时,武当山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书中也同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踪。
明太祖自己写过一个书叫《大诰》,这个《大诰》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士不为君用”,就是说你有本事的人你如果不被皇帝所用,那是个罪。所以有些隐逸之士,他不知道的那么他就要去找寻,所以这个(明)太祖的时候是曾有过找寻张三丰的这种做法。
帝王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张三丰,他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捕风捉影七百年,似乎关于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当群山之中,而对他的苦苦寻觅,也就一次次将这座充满仙人之气的神山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今天的武当习武者,大多奉“三丰派”衣钵,这位袁师父已经是“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了。他二十岁来到这里,十多年来从学徒成为师父,在他的眼中这座大山处处可见与张三丰祖师有关的传奇;如今的张三丰被供奉在紫霄宫朝拜殿内,经过无数追随者的粉饰雕刻,他从人成为了神。
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位武学宗师的武功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在众多的版本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来源于神龛旁的这幅壁画,它讲述了一个蛇鹊相斗的故事。
蛇嘛,就是伏在地上,很静的,在以静来制动,那鹊嘛,它在树上,它是要不断地发起进攻。由此呢说,张三丰祖师发明的“内家拳”,所谓的内家拳最根本的一种就是动静跟刚柔的关系。
每天武当山逍遥谷内都有道人修习武功,在道教信徒的眼里,这座大山蕴涵着无穷生机,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能将太和之精气通贯天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在武当功夫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派和招式也最多,譬如,象形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这大概也算是中国最早的仿生学了吧。
或许正是感慨“太极拳”融万物精华于一体,清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给了太极拳一个更为神秘的出处,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张三丰本是武当道士,有一次,皇帝下旨召见他,这个张三丰去召见的过程呢,在路上呢,就说“道梗”,被堵,道不通,被堵住了,没说什么原因;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个梦,在黄宗羲的描述中正是这个梦让张三丰得到武当山主神的点化,从此扬名江湖。
梦到什么了呢?梦到这个玄帝,就是玄武,就是武当山的这个神教他的拳,他在梦里头学的拳;然后第二天,他就碰到了强盗了,遇到强盗了这时候他一个人杀了一百多个强盗,就说明这个拳很厉害了。
种种传说筑成神坛,一步步把张三丰推至神坛之上。
这些演绎实际上都不是在正史里记载的,都是在一些笔记小说里记载的,也就是,都是在任自垣的这个他记载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学者们考证就是说任自垣记载的张三丰应该是比较确切的,因为他见过,因为他也是明朝初期时候的人,应该说他见过孙碧云,就是说见过这几个说是张三丰徒弟的人。
任自垣在永乐十一年就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统领全山道教事宜,在武当山的近二十年中,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到三十年的功夫由(任自垣)道士编写的,那么他记载的张三丰这个人是真有其人。他在武当山待了二十多年,差不多是洪武初年到武当山来,然后到洪武二十三年离开武当山。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先后收了七位弟子,号称“武当七侠”,他们都身怀绝技,得其太极拳与武当剑法之真传;文学作品多有虚构,不足为证,但事实与小说却有某些巧合。
历史上张松溪、张翠山两人曾投奔张三丰门下,而得其真传者仅张松溪一人;而他到底收过哪些弟子?民间传说最广泛的,首推曾资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大富豪沈万三。《三丰全书》里边讲,沈万山和张三丰属于那种莫逆之交,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就是沈万三致富的方式里边,其中有张三丰传授给他的点金之术,他有了这种点金之术,才能很快的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江浙一带的富豪。
实际上,张三丰故事的流传以及后来帝王们热烈的追捧,这一切都源于他弟子的传播,只是这个人并非传说中的“武当七侠”,也不是沈万三,而是武当山五龙宫的一个叫邱玄清的道长。
张三丰在武当山五龙宫修道的时候被道士们推举为五龙宫的主持,但是张三丰是一个非常喜欢超然洒脱这样一个神仙,他不愿意被这样一个官职所束缚,所以他大概当了很短一段时间五龙宫主持之后就选拔了一个人才,这个人是陕西富平人叫邱玄清,邱玄清当五龙宫主持时,他(张三丰)就隐居了,就退休了。
五龙宫是武当山的龙脉所在,直到今天已经破败的它仍然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道人。自唐太宗李世民建祠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它不断扩建重修,明朝初年邱玄清来到五龙宫时,元末明初的战火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宫观残破不堪。在当主持的十多年间,邱玄清重修宫观赢得了官府和老百姓对五龙宫的重视,管辖武当山的官吏对他非常看好,推荐他到朝廷里边担任监察御司。
果然,不久后邱玄清被朱元璋所看重,升为“太常寺卿”,“太常寺卿”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他主要是代表皇帝祭祀天地,是一个负责祭祀天地的一个专门的官职。
皇帝在祭祀天地的时候,像朱元璋他自己要斋戒三天,住在斋宫里边,由谁来陪同他呢?就是张三丰的徒弟邱玄清陪同他,所以邱玄清肯定给朱元璋讲了很多关于武当山的事,关于道教的事,关于他的师父张三丰的事。
本来就信奉道教的朱元璋开始关注起张三丰,二十多年来,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一片祥瑞,百姓安居。然而,辛苦打造的这艘超级巨舰究竟能行驶多远,怎样才能惠及子孙万代,又有谁能住自己一臂之力呢?
帝王要主宰天下或者要得到天下,都要借助天下,借助一些人们所不可理解的外部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来加强自己的权威,这是中国政治上的一个传统。
帝王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料到朱元璋会苦苦地寻找自己,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了武当,史书记载,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无功而返。
一次次没有结局的追寻,并没有削减皇室子孙对张三丰的热爱,洪武末年,朱元璋的小儿子朱柏来到了武当山,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寻访仙人。然而,一番辛苦后却被告之张三丰已经离去;遗憾之下他留下了一首《赞张真仙诗》。
这似乎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题,永远也找不到的张三丰,究竟有没有来过武当?正当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一个有力的证据让人们不再怀疑。
洪武三年、洪武四年一次人口普查当中,张三丰在武当山,是被记载在均州芝河里的道籍,他是作为一个道士。芝河是现在丹江口市的肖川,那么也就是说,张三丰历史上真有其人,在他的户籍册子里边,记载了他的年龄、相貌、籍贯,以及他入道的地点、修道的地点;这些信息悬疑往往更容易催生传说,如今的人们笃信这位内外兼修的张真人一定与武当有着不解之缘。
五年前袁师父在玉虚宫旁开办了一个武术学校,“三丰派”因此有了第十六代传人。“这个肩膀往这里摆,往腿的右侧,胯收回来,一二三四、五六七,以后就这样压,使点儿劲。”“你的脚怎么东倒西歪的,扒着……,那个手呢,身体往前,还是一样的,头往回勾,头往哪里,往后,往后看到地下,看到没有?”
史书史料中记载,六百多年前,张三丰也是在这里开设会馆教授徒弟,这是他千辛万苦寻来的一块宝地。当年他神游八百里武当,看见此处山势层叠起伏,如宝椅状,九渡涧环绕其间,武当山脉至此千峦收敛,正是修宫观的风水宝地,或许,武当的兴盛将从这里开始。
面对苍茫群山,他无比感慨的说了一句日后被载入史册的话,那个原话是“此山昇日必大兴”,就是说这个此山就是武当山;当时这个对张三丰的传说很多,尤其(明)成祖又在找寻,让胡漢在找寻张三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张三丰所说的这些东西,他应该是有一些反应的。
此时的明成祖朱棣刚刚继位不久,虽然顺利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但篡位者的称呼总让他隐隐有些不安,他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帮助他稳定民心,张三丰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更何况,这也是父皇未了的心愿。
永乐三年,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出,这是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川;此后的十多年间,朱棣六次遣人四处寻访张真仙,他希望找到一个在民间传说很神的他又懂得天命的人,在他身边;那么这些人辅佐他,证明他有天下,因为这些人知道天相,知道天命,他们来了呢自己就会神话了。“所以我想为什么像张三丰这样的人被明朝的皇帝非常热衷,经常一次一次派人去寻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公元1417年武当山黄山城有了一座名为“遇真宫”的道观,听说张三丰曾经在此结庵授徒,永乐皇帝朱棣特意在原址上为张三丰兴建了一座道场;所以后来才有永乐皇帝在武当山这样供奉真(玄)武的,这样一个名山里边,从山下到山上都是供奉真(玄)武大帝的,才有了一个遇真宫来供奉张三丰。
在无数次追寻以失望告终后,朱棣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心,对于武当来说,一个道人能受到的最高礼仪莫过于此了。如今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遇真宫”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文物部门正全力以赴测绘勘探,寻求一种对世界遗产更合适的保护方式。
坐北朝南的遇真宫地势平缓,这本是道家梦寐以求的宝地,辉煌时宫里共有二百余间殿宇道房。然而,1935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让百余间华屋被於土埋没,变成一片平地,只留下山门内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专为接待各方挂单道士和客人,道人们称它为“前宫”。至今,崇台遗址仍埋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唯有赭红色的宫墙依旧矗立,广场东西对称而立的石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是东西两宫的大门;龙虎殿内空落落的,“真仙殿”等了六百多年始终没有等到仙人的造访。
张三丰是从来没有当过官的,他也不把官职看得非常重要;他有一首诗里边写“笑比黄冠趋富贵,更无一个是知音”,说笑那些道士都去朝着富贵去努力,没有一个跟我是知音,我是把富贵视如尘土的人;那么张三丰呢更接近于老子的这种视富贵如尘土的这种思想,他是一个真正的隐仙。
武当山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贻赐仙像》碑,它是公元1477年有河南南阳府邓州信士铸造,这块碑上详细记录了明英宗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原委,这是对武当道人的最高封号。
史料记载,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二百多年的明王朝皇室从未放弃寻访张三丰,但始终未见真人。大张旗鼓的寻找张三丰跟他大张旗鼓地修这个武当山一样,也是为了宣扬他这个政权是得到玄帝保佑的一个合法的政权,因为一直找不到所以就一直找着,一直找下去。
明初由朝廷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来到了武当山,于是,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张三丰这个人呢,应该说是对武当道教的传播起了一个,尽管你看我们现在从正史看,没有看到他真正传播这个武当道教,但实际上他是从另外一个方面,通过他使武当的道教得到了一个更大的传播。
公元2005年底,武当武术被纳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博物馆特意为这位武学宗师设计了一面太极墙;无论太极拳随着时光的流逝怎样演变,张三丰所创立的这些最基础的招式已成为太极拳的精髓所在,这座大山用另一种方式永远的记住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武当道人。
“好了,开始……胳膊像这样往回,是这样,别忘了这儿,脚要站稳,推,我们慢慢,往前推,压,往下压……胳膊别直着,继续……”。
庄子说,阴阳为之道,阴阳演化太极古老的中国文化,衍生出一门意蕴悠长的拳法,它的追随者从古至今超越国界,阴阳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中国文化具象的表现,在道家眼中太极圆是世间万物,最本质的运动轨迹也是自然周而复始的永恒主题。
这些圆的运动既表现出一种力的柔韧含蓄之美,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无论内功心法还是姿态体式,武当“内家拳”法都给人以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感和唯美享受。如今,全世界有将近五亿人练习太极拳,它被称为健身强体的最好武术门类。
“张三丰实际上就成为武当道教的一个偶像的人物,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我觉得也是这样,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历史人物他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的历史人物不是历史人物,他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比如诸葛亮,像刘伯温、关公都形成一种文化,张三丰虽然比不了他们这么高的这种民间的地位,但是他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的这样一个代表人物。”
无论寒暑,紫霄宫内总有道人修习武功,心法沉寂在太极的玄妙之中。意由心生,神游天地,时空仿佛自由穿梭于千百年间;踏雪而来,无数的追随者寻求一种永恒的逍遥。
仙人的身影已经远去,但寻访的脚步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