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着火车去大城

(2016-11-26 22:34:29)
标签:

杂谈

​ 大城的古迹虽然已经褪去了色彩斑斓的繁华,留下的那些砖块石柱依然是最为亮丽的风景。它们身上的每颗石粒都是穿越千年的老者,在它们面前,我们顿时感到有些卑微。

我第一次听说大城是从清木口中知道的。

还记得在出发前他给我讲了很多大城的故事,大多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你不是时常说起吴哥窟吗?大城和那里景色差不多。”,这句给了我去的动力,尽管它距离曼谷还不算太近。

原先对大城的计划没有提到查找详细攻略的地步,本想着就在曼谷周边,肯定有旅游车可以直达。因而抱着到时再说的想法就没引起太多的重视。

可实际情况是曼谷对游客提供的交通实在差强人意,别说旅游专线车了,就连方便、正规的旅游车站都没有。

由此看来,不熟悉国情是相当可怕的。

在从唐人街回酒店时路过前台,我和清木问了问服务员,他们比我们了解更多,经过那次坐错车,我对坐车有了一些恐惧。

“你们要去大城啊?可以包车去。如果不愿意包车,可以在XX那坐汽车,然后给司机说下你们到大城,让他提醒你下。”我依然拿着地图给服务员展示着,他用笔画了画地图对我们说。

一听到坐汽车或者转车,我又开始畏惧了。不仅是因为害怕转错车,而且在我印象中坐汽车是比较贵的。

于是我又问:“还有其他方式吗?”

“嗯····有,你可以到华南蓬火车站坐火车去,不过比较慢,需要两个多小时。”

服务员耸了耸肩,双手向上摊开。

回到房间后我对清木说;“要不我们坐火车吧,也尝试下人家泰国的火车。”我下意识的认为火车一定比汽车便宜,而且还安全。更为要紧的是从我们这去火车站只需要坐轻轨和转乘地铁就可以到达,不用坐的士或者公交车。清木听后满口答应,他倒是对大城充满了期待。

不过,我也一样。

第二天我们赶了一个大早,天刚亮便直奔华南蓬火车站。由于去唐人街时也是走的这条路,所以一路上还很顺利,没有遇到车错路或者打错车的情况。

刚到火车站,我和清木就开始分工,我去买车票,他去买早餐以便可以节约点时间。

Sir,我需要购买去大城的火车票,最近的一班。”我记得在说“大城”两个字时发音很难,我直接给售票员看的英文地图。

“最近的一般是820,还有半个小时时间。”说完,就给我撕了两张票,合计40Bath左右。看到这票价,我高兴的差点没尖叫出来,这是比坐汽车低了近十倍左右的价格。优越感一下子就沾满了我的全身。

拿着票赶紧去门口的米粉店找到清木,看到他坐在那里美滋滋的品尝碗里米粉的酸甜美味。

“你知道这张票多少钱吗?”我抖了抖手里的票,露出轻视和自豪的笑容。当初是我主张坐火车的,所以这种优越感是自然的了,有点小农的味道。

“多少钱啊?几十块?!”清木一边嚼着米粉一边抬起头回道。

“几十块?!只要二十块一个人就能坐一个多小时,是不是很牛啊?!”

“这·······曼谷的火车的确很亲民·······”清木显然对这个结果很吃惊。

吃完米粉后,我们便去进站口准备上火车。可是万万没想到,曼谷最大的火车站居然处于完全开放状态,根本没有所谓的进站口和出站口。而且站台也是开放的,不买票不经过专门通道,从四面八方的角度都可以进入站台登上火车。这种情况在我们眼里是不可想象的,一下子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上哪辆车,只看到站台上五颜六色的火车像是动画片中童话世界的玩具一样。

我们只好去问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后来他告诉我们要坐三号车,用手帮我们指了指。

这下我们才搞清楚车次,径直向三号车走去。

到达火车门口,我和清木自然的停下。

“该上哪节车厢?没列车员?”这下我们又犯难了。这曼谷的火车和咱们还真不一样,我嘴里淡淡地念着。

就在这时,站台上走来一名大胡子工作人员。看着我们拿着票在车外犹豫,可能看出了我们的遇到的问题。“直接上车找个位子就好了,没有固定的车厢和座位的。”

听大胡子说完,我和清木对视一眼便上了车找了两个连着的空位坐了下来。

车厢显得比较窄,四人一排,一边各两个。整个车厢没有空调,车窗是开着的,在走廊间还有吊手环,行李架显得非常陈旧。在我看来,这是比我们以前绿皮车还要原始的火车。在它开动之后,我确定了它不是火车,而是行在铁轨上的汽车,没有巨大的惯性,可以随走随停。

一路上火车带我们一颠一颠的走着,看着窗外的田野,我对清木说:“这时国内肯定又在抢过年回家的火车票吧?这泰国幸亏没有春运,不然这车哪受得了。”

清木听后笑了笑“难怪泰国人不慌不忙的,看看他们火车就知道了。”

当我们到达大城的时候差不多是上午十点,人并不是太多。听清木说大城的游览需要包车或者骑自行车,完全是自助式的。这和我想象的有些不同,我起初以为到了大城买张门票就可以在里面逛呢。事实上哪有这么便捷,那些古迹散落在这小镇的不同位置,需要我们依照地图一个一个的找。

出了车站后,看到大门口有很多TUTU车,估计是给游客包车用的。像我们穷游Style,与这种包车肯定不搭嘎,所以自觉的走到了不远处的自行车出租行。

租用自行车也不贵,几十块泰铢就能租用一天,相比包车的几百甚至上千自然是节省很多。租车行的老板娘不错,我们挑选了两辆车后还送给我们一份大城古迹地图,并且告诉我们骑行的路线。据她所说大约三四小时就能骑完全程,本来还比较欣慰可以早点回到曼谷,但后来才知道这是异想天开。

大城的交通没有想象中的冷淡,反而在主干道上车辆还比较多。我们从租车行出发一路向前骑行,大约几分钟后在右手边就看到一组泰式寺庙建筑。这是我来曼谷后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金光闪闪的寺庙建筑,很是好奇。看着在路边,我和清木顺道骑车在寺庙之间逛了一圈,寺庙大门紧锁,也没什么人活动,从外观上看是刚修建不久的一座新寺庙。我们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就继续向前。

平常在广州骑自行车都是在车道以内且次数不是很多,到大城后在路上与机动车同车道行驶难免心里有些紧张。这种紧张在路过寺庙不久后的大桥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大城里的古迹都是在一条河的对岸,经过寺庙后不久我们就来到大桥上。桥上的车大多都是以至少六十码的速度行驶,在桥的两端并未设置红绿灯,桥面上也没有自行车道,这使得我们必须和汽车同车道在本来不宽的桥面上行驶。

我当时就提议将车手推过桥,这样安全很多。不过清木当即否定了,原因是手推车会给后面的机动车造成不便,而且那么慢的速度一定会有车从我们身边不断挤过,所以最好还是骑过去。

清木看我紧张,他说他在前领路,我跟在后面即可。

我们沿着河边的转盘一路绕过然后骑上桥面,我双手轻握手刹,眼睛紧盯着前方的清木,脑袋尽量不要往后看,保持匀速前行。路过桥面时我们还算顺利,司机们没有和我们抢,看我们是外国游客也尽量避让,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以前在我眼里我们和泰国人长得差不多,但在真到了那里以后和他们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泰国人对待外国人大多比较和善热情,这位我们减轻了不少担忧。

过了桥后我们就进入了小街小巷的骑行,和中国农村道路一样,非常窄,路况也不是太好但风景优美。令我欣慰的是没有机动车,这能让我腾出空欣赏欣赏周边的风景。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几尊佛像之前。

佛像立于一个大约十几平方米的平台上,平台的砖瓦已经凹凸不平,长着一堆无人打理的杂草。佛像的纯白几乎已经脱落,颜色显得有些乌黑,不乏还能看出雨水冲刷后的痕迹。很难想象这是地图上标注的古迹,要知道这在中国的话,一定为他们建造一个玻璃罩或者展览馆了。

如果说这处的佛像保护令我们怀疑这佛像的古迹真实性,那么在后面的马哈泰寺和其他寺庙旧址一定会打消我们的怀疑。

听清木说马哈泰寺曾是泰国古都城的中央,这里的树抱佛景观堪称大城的标志。只见在一颗大树的树根紧紧的抱住一位佛的佛头,树根没有经过佛头脸部,而是从两侧将其抱住。听说几次的洪涝灾害都没有冲走佛头,每当洪水退下后又是一处新生景象。到目前为止,当地人还不清楚是先有佛头还是先有这棵树,也不知道为什么佛身不见了。

再往前走些可以看到寺庙的地基和石柱遗迹,看上去荒废了很久,杂草丛生。除了有几个零星的工作人员巡视以外,我没有看到更多的保护措施,甚至连护栏都没有。佛像的遗迹也是如此,游客们可以零距离的触摸这些百年甚至千年的石像,有的佛像褪去了昔日的色彩,留下完整的石身;有的则佛头未见,但依然端坐在石座上。在马哈泰寺有这样一个场景很深的触动了我,一只野狗懒洋洋的躺在一个无头佛像前晒着太阳,任凭游客如何在旁边拍照,如何发出逗它的声响,野狗却一动不动的躺在那里。偶尔睁开眼抬抬头看看附近的人,然后也躺下去继续享受着冬日温暖的阳光。

难道它不怕人吗?也许它习惯了游客们好奇的目光,也许这位无头的佛祖经过千百年变迁,依然守护着他脚下的芸芸众生。这也许是佛教国家带给我的震撼,就像我国的拉萨一样,人与动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做到和谐相处,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杀戮,没有恫吓,只是默默地消遣生命里温暖的时光。

大城的古迹虽然已经褪去了色彩斑斓的繁华,留下的那些砖块石柱依然是最为亮丽的风景。它们身上的每颗石粒都是穿越千年的老者,在它们面前,我们顿时感到有些卑微。我和清木骑着自行车按照老板娘给我们的地图安逸的逛着,一路上古迹众多,风格大多数都也一样。每到一处我们就停下来歇歇,拍拍照,用手触摸下这些石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平安。

我们逛完大半个大城的遗迹大约是下午四点多了,我们把车还回自行车行时老板娘还很好奇的问我们是不是跑了个遍。我告诉我们只是去了几个主要的地方,不过在每个地方待的时间相对较长。

大城在我看来是有历史积淀的地方,不仅有佛寺古迹,就连路边吃米粉的小店都是以石桌石凳招待客人,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太多人为保护建筑,所以瞬时会感到有穿越的感觉。

在回曼谷的火车上我对清木说,要是中国有个类似大城的地方,一定会非常小心的保护;说不定会建一个文物保护区,哪会让游客与这些古董们零距离接触。

至今雨水依然冲刷着千年佛像,杂草依然在古迹中的石阶间蔓延。

我不太清楚泰国政府为什么将这些古董们托手放于自然之中,除去疑问,还多了一些隐隐的担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