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我在想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我们的青春应该如何定义?青春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或几个群体?
最近看到电视媒体上的《中国梦想秀》,七老八十岁的老者穿着华丽的服饰演绎着近代战火与当代盛世的交响,我想对于他们来说,现在的时光应该算青春;至少他们有勇气站在聚光灯十足的舞台。
当然,对于正在背着书包的少年和孩童,他们无疑是青春的。人们常说这个群体是祖国的花朵,共和国的明天。但令我感到有些奇怪的往往也是这个群体,不时扮演着成熟的社会角色;诸如穿着的社会化以及三观的超龄化。
说到这,也许我们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经早熟?这是青春期的叛逆与刻意伪装还是我们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在校园生活中已经开始社会化了?不仅如此,更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周围很多二三十岁的青年乃至壮年时常感叹:“唉,我们都是奔三奔四的人了,老啦!”
所以,我们似乎有些糊涂了,我们的年龄真老了吗?
不是!我很肯定的这样回答。我们的年龄每天都在变化,世界每天都在发展;然而我们追逐梦想的勇气以及阳光心理可以时刻保持动力,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有温度和力量的。正如耄耋老人的表演一样,他们年龄真的很老了,但味道十足;这就是青春。
我时常说自己有点不太安分,做着HR的工作,却演绎着行者的流浪,这似乎不是一位“指点人生”的HR应该做的。由于是自身工作岗位及毕业师范院校的缘故吧,HR和教师充斥着我朋友同学圈的容量。每次和他们电话或聊天时,他们要么是在为婚姻苦恼,要么是在为房贷发愁;还有的就是为提升每月存款目标而努力着。他们时常说,等我结婚了,等我买房了,等我存款够多时,我们也要带着背包去远行。
“等”在很多时候会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每个人对它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对于我自己来说,“等”意味着足够,当自身物质足够,时机恰当时,旅行就应该开始了。在很多人眼中,旅行是玩耍,是休闲,是拍照,是购物;但是,真正的旅行不在于此。
旅行和旅游,单单一字之差,意义却迥然不同。
我在西藏拉萨的那半个月里,我看到了太多的行者,他们大多骑着自行车沿着川藏线向拉萨挺进。一路上风餐露宿,身旁的危险与眼里的幸福同时存在着,当真正到达拉萨时,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屁股出血到连坐都感觉困难。
我还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相遇过一个女军官,她辞职了然后远行拉萨,待我离开时知道在后续的一年中她做过拉萨青年旅舍的义工,在新疆做过一段时间的支教老师。我还曾在广西阳朔遇到这样一对老人,他们子女出国的出国,结婚的结婚,两个人放弃独居老人的头衔,背上背包开始在中华大地上行走。他们说“老了没什么事儿,走走也算是见识了。“
这些一个个案例让我明白旅行和旅游的差别,真正的行者,是在路上,在用生命读一本活书。
不要在青春时仅仅为存款、房贷、车贷努力着;当我们真正老了,走不动的时候,也就没有任何回忆的资本了。
趁着年轻,背上背包,独行在路上认识不同的人和事;或者带上父母和爱的人,陪他们感受生命的多彩。年轻,也许是不安的,漂泊的,但也是创造价值、拓宽见识以增加生命厚度的最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