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教官殴打学生教师中反思现行”体验式“军训制度

标签:
湖南军训教官打老师学生湖南新闻教育 |
分类: 新闻评论 |
教官把教师和学生给打了?而且还是对其围殴?
近日这则消息由网络爆出,一时间很多公众难以接受。但遗憾的是,这则消息被当地政府及当事学校证实为“基本属实”。
据《新京报》本月26日消息,8月24日上午,新生军训休息时,某班学生曾与一教官打闹,下午训练时,该教官体罚该班学生做俯卧撑,有学生坚持不了,教官便用脚踩。班主任上前说情却被教官殴打。学生们见状,集体和教官对抗。多名教官随即参与互殴,局面失控,一片混乱。
目前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结果有待官方公布。然而,军训制度从何而来?作为曾经学生的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军训呢?
笔者搜索网络资源发现,军训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的,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
看完这则资料,笔者有以下几个疑问:
一、体验式军训是否真正能担当”培训和储备后备军事人才,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的重任?
众所周知,目前在普通教育系统中所实施的军训具有暂时性、非正式性和与教育目的脱节的特点。
暂时性决定了军训并非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而是普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学生累了几天,除了辛苦,没有更多的感受和收获。经过如此短暂和皮毛军训的学生,是否能够成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储备人才呢?退一步说,仅仅是锻炼身体,军训是否能做到?
同时,非正式性决定了师生和家长不会对其有真正的重视。虽然在大学的军训在学分中有所体现,但基本属于走过场的形式,而所占学分少的可怜。更为关键的是,这门“必修式的选修课”对于不准备考军、警校的同学来说意义何在?这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否一致?而在普通的中小学中,军训更是沦为了体验式游戏,只是在这种游戏中多了一些严肃和辛苦,其余的还有什么收获呢?锻炼身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目前的军训是否能做到“严格的训练”、“培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
我不太清楚此处”严格“的具体含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军训良莠不齐。不排除有一些学校乃至教官对军训确实持负责任和严格的态度,但仅仅几天的短暂训练就能做到”培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更何况,在第一点中笔者已经阐述,军训目前的几个特性决定了更大一部分群体对军训是不重视的态度。
因而,经过简单的梳理和分析,笔者不禁想问,如此的体验式军训是否真正有必要存在?教育系统的设计者和主管部门是否应该叫停或改进当下的体验式军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一、军训从普通教育制度中进行剥离,对专业对象进行开放。
停止当下全体学生群体中的体验式培训,将有限的军事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可将军训作为预备役、征兵报名者的岗前体验并作为军事考核的重要部分以对最终的录取环节作出重要的资料参考。由此,对于当事者而言可以考量当兵是否适合自己,而对于征兵单位而言可考察当事者的军事素质及潜力,对后续的录取做到更精准的把控。
同时,对于考上或即将进入军校和警校而成为特殊学生的群体进行军训开放,效果和上述内容一样。
二、以自愿报名的原则向社会公众开放。
服兵役是每位公民的义务,但结合我国国情,全民兵役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所以军训可以作为公共资源向意愿了解和感兴趣的公众开放,而实施军训的单位收取适当的费用以满足公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湖南所发生的此次校园冲突事件不是单纯的个案,它折射出当下军训制度的尴尬,同时反映我们教育制度在某些程度上的缺失。
真正的威严,不是靠大声的呵斥去吓倒别人,而是靠自身过硬的素质和庄严让别人为之折服。在这件事情上,不论孰是孰非,作为军训的实施人——教官,应有”教“的素养,”官“的威严与经验积淀。在军训制度尚未改变以前,这一群体的甄选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否则害群之马很有可能成为危害校园安全的潜在对象。
唐旋读新闻
Sunny Tang
一个人和他对生活的态度
http://cache.k.sohu.com/img8/wb/smccloud/2014/06/10/140237315676518141.png
新浪微博:唐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