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陵塬印记

(2013-09-17 22:33:01)
标签:

情感

少陵塬印记

初夏时节,再次踏进阔别已久的少陵塬畔,用心去感悟七年前留在脑海里的印记。

七年过去了,少陵塬犹如故土一般在脑海里深深扎根,不仅因为在这里可以彻底放松自己,最重要是因为塬上住着的两位老人使我念念不忘……

06年初夏时节的6月,终于放下肩上沉重的包袱,丢掉烦恼,来到离长安一中很近的四府村,开始了漫长而意义非凡的陪读生涯。整整两年时间,每天除了做好儿子的后勤工作,当好后勤兵之外,大部分时间都会徜徉在少陵塬畔,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与少陵塬亲近起来,还结下不解之缘。

今天重温在这熟悉的塬畔,眼前的一切却变得陌生起来,忧伤的感觉爬上心头……

那年终于离开喧器的城市,逃离令人窒息的飘摇生活,安稳在了四府村,终于和儿子朝夕相处团聚在一起。刚走进村子,一切都觉得新鲜和好奇。心里也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变得清净起来,没有了往日的喧器,就犹如生活在晋代作家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一样,非常的惬意。

夏季刚开始,天正是炎热时期,新生活的脚步,完全打乱了平稳生活的节奏。在陪读的间隙,晚饭后不知不觉中闯进了少陵塬,第一次登少陵塬,从未有过的兴奋感觉直逼心头,顺着不是太宽的崎岖土路开始了攀爬,没经验的我看着盘旋的土路塬顶飞过的鸟儿还有那起伏延绵茂密的绿色植物,一种急不可耐的冲动驱使我加快了脚步。长时间没有下雨了,脚下是被车压碎了的尘土,好在没有车的出没,尘土没有飞扬起来。两只脚丫子被松软的尘土灌满,从未有过的舒适感觉荡漾在心田,干 脆脱了鞋,光着脚穿梭在曲折的土路上,听同路的农家人说,经常在土路上走,不会有脚气的。也许出于好奇的缘故,低着头随心所欲地享受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由于只顾踩着松软的土路,完全忘记土坡的漫长和曲折,当力不从心气喘嘘嘘的时候,发觉已爬到土塬的半山腰间,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给少陵塬畔涂上一道亮丽的炫彩,儿子上学的校园尽收眼底。看着半山腰的美景,登高望远的迫切之情驱使我再次向着更高的塬顶进发,不大的功夫,爬过弯曲的土坡,终于来到塬顶。塬下的街景被葱茏的绿树覆盖,隐约听到汽笛声,才从树荫间隙看见车的身影划过,看来这里确实的清净。稍事休息,向着田间地头不远处的那户农家靠近,门前很是宽阔,三间大瓦房 ,一块田畦,一只板凳狗,两位老人映入我的视线,没等我靠近,不是很大的板凳狗叫个不停,门口石碾子旁边坐着两位老人摇着蒲扇在乘凉,我急忙走过去很是热情地和两位老人打招呼,农家老人看到有陌生人靠近,站起身招呼我坐在旁边的石墩上,一阵微风的掠过,缓过神来的我才发现塬上确实凉爽无比,怪不得老人们不愿离开久居的塬上,空气的清新使老人能够长寿和健康。但老人说生活不是太方便,也有很多无奈。为了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只能趁大早天不热就下塬采购,然后就悠然自得的沿着原路返回。有时候遇上雨天,泥泞的道路根本就无法下脚,有时候雨过天晴,但坡陡路滑,一连几天都出不去。为了不为生活所迫,门前也会种一些蔬菜和瓜果,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很是让我羡慕。记得那段时间,一有闲暇功夫,都会来到塬上赏景和农家人闲聊。直到08年初夏时节,儿子高考后,离开了这片熟悉的热土。

今天再次走在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土路上,内心深处除了兴奋更多的是想急切见到两位阔别七年的两位老人。由于几年没有爬土坡了,还没爬一半的路,就不得歇息一会儿。土坡没有变,半山腰的寺庙还在,华严寺塔飞檐的铃铛随着风儿在轻轻摆动,悦耳的铃声熟悉而亲切。顾不得欣赏眼前的美景,沿着不是很陡的土坡疾步向上攀爬着,经过漫长的爬行,终于在晌午时分来到两位老人的门前,门前依然洁净无比,看着三间大瓦房没有过多的变化,只是房顶上的几片塑料纸在见证这瓦房的年久失修,门口曾经见过的石碾子还在,还是那条板凳狗,只是多年不见陌生了,狗不停地狂吠,惊动了房内的两位老人。看到两位老人还健在,忐忑的心终于放心下了。只是两位老人的背比几年前更加佝偻了。好在两位老人精神镬烁,男主人的粗糙胡须和凌乱的头发足以看出老人很久没有到塬下去了。说明来意,两位老人摸着脑袋,一点熟悉的印记都荡然无存了。我指着大石碾子告诉老人,那年月曾经在这闲聊过,老人依然摆摆手。我不再为难老人,啧啧称赞老人自给自足田畦里长势喜人的辣椒和豆角,还有四周盛开的鸡冠花煞是喜人,老人听到我的赞美,开怀地笑了。

我在极力刷新七年前的印记,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眼睛却湿润了,很键淡的两位老人却拉住我的手非让进屋坐坐不可。虽然不沾亲带故,在叙旧中老人依然乐此不疲,侃侃而谈着这几年生活的渐变。虽然生活比不上城市的富裕,但在这里生活的久了,同样会爱上这方故土,只要内心深处舒坦就心满意足了。

听着老人的一席话,我终于对这次故地重游有了收获,这里不仅有我熟悉的一草一木,更有我念念不忘的两位老人,又有谁能割舍我对这少陵故土的爱呢?

 

2013-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