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农民工朋友

(2013-08-22 08:04:27)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事评论

我的农民工朋友

     我在马陆包桥王家弄西陈有几间老屋,租给来沪打工的农民工居住。和他们接触多了,彼此成了朋友,有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小杨夫妻和小孔夫妻都来自安徽,年龄不超过30岁,两家是亲戚,一起来上海打工已经多年。自从居住我家老屋后,我们成了忘年交。他们两家都有一个儿子,都留在老家上小学。今年春节,小杨一家加入了春运的滚滚人流回家过年;小孔将孩子从老家接来在上海过年。元宵节前,小杨夫妻俩已返沪上班;元宵节后,小孔就将孩子送回老家。我问小孔,为什么不将儿子接来上海上学?小孔的爱人说,我们每人的工资,加上加班费,每月不过2000多元,除了日常必要开销以外,所剩不多;而在这里上寄宿制小学,每学期的费用要2000多元,上不起。小孔说,家里的父母都要承包土地,无法来上海照顾孩子,只好将小孩送回老家。以后家乡工业发展了,即使工资低一点,我们也愿意回家乡的工厂打工。

 其实,象小杨和小孔,是中国典型的农民工,自己来到城市打工,留下老人在家种地,孩子则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他们既是农民,又是工人;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并不属于城市。在他们身上,最典型地表现中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和症结。

我还有一家房客,老夫妻俩都50 多岁,是江苏人,也是来上海打工多年。三个儿女学校毕业后,都来到上海工作。他们是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工。春节期间,我和他们聊天,我问他们,你们的父母退休后还可以回家种地,你们怎么办?他们一脸迷茫。他们的父亲说,他们已经连承包地在哪儿都不知道了。是的,他们是回不了农村了,但是,我们这个城市,做好了接纳他们的准备了吗?

我还有一个农民工朋友,也是安徽人,今年42岁,是在我老家附近一家公司当主管,最近我们在一起聊天,从天南海北,到当前国家大事,他都有独到的见解。使我吃惊的是,他竟然谈到前几天马云在亚布力论坛上的演讲,说马云真正“担心的是大家这么辛苦,最后我们所挣的钱买的是医药费”。他很赞同马云的观点。他说,我来上海拼搏已经十几年了,我们公司逐步壮大,每年交了很多税,为上海作出了贡献。虽然我在马陆镇上租房居住,两个小孩也在马陆上学,但真正要融入这个城市生活也不容易,而我手下的工人就更难了。他认为,这样的发展模式不能持续。他还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等等,而是人心散了,一切向钱看。因此,他要求手下的员工,第一要做人,第二才是赚钱。他认为,我们赚了钱以后要搞实业,不能拿去炒房产。搞实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就业;而炒房产,把房子的价格炒上去了,财富没有增加。朋友的这番话 ,更使我对他刮目相看。我认为,我的这位农民工朋友,可以说是中国农民工的代表。

   从我的农民工朋友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已经进城的两亿多农民工完成从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如果把城镇化搞成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造了一大堆没有人住的房子,不过是增加一些“鬼城”而已,这样的城镇化,和广大农民工没有什么关系。善待农民工,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人的城镇化,说到底,就是农民工的城镇化。但愿我的农民工朋友和全国的农民工都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成为真正的工人。“农民工”这个称呼终将成为历史。

                                     2013年2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