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战国孟尝君 |
分类: 说秦汉 |
所谓战国四大公子,读者都知道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有关这四大公子的传奇故事,首先应该感谢大文豪司马迁。司马迁以神来之笔,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虽然,由于是故事,而不是严格的历史,偶尔不可避免有夸张与添油加醋的成份,甚至被后世指有明显不符事实之处,但比起他所根据的杂乱无章的《战国策》,优劣不可同日而语。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出身于齐国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齐宣王的庶弟田婴。田婴受封于薛邑(山东滕县南)。孟尝君袭封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称为孟尝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薛邑旁的尝邑。
孟,是指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君,是战国时期很流行的一种爵号。卫国的公孙鞅在秦国立功后受封于商,时人便他称为商君(君的封地为郡。郡,于政府在该地实行管制时,不由这个封地的领主君去统治,而由国王另委任官吏去统辖。这种官吏战国初年称大夫,秦始皇统一统天下以后称为守,两汉时称太守)。
孟尝君以好客著称,传说他养宾客三千人。这些宾客称食客,他们住在招待所里面,白吃白住,不须上班,也无固定任务,只是偶尔受孟尝君之托,办一些五花八门大事小事而已,包括到邻国去找要人,拉关系或是在齐国某些城镇放债、收息,或是作孟尝君出门时的随员,或是于孟尝君闲暇时陪他聊天、喝酒、吃饭、听歌、观舞;当然,也有和孟尝君谈学问,或跟随他去打仗的。
战国以后,各朝代达官贵人的公子,不乏喜欢交友之人,李渊之子李世民就喜欢结交朋友,然而李世民的朋友只不过是瓦岗寨的十几个人而已,再加上不曾与瓦岗寨结盟的各路朋友,不过百人。招待朋友三千,长期吃住,不是普通人家的公子所能及的。
孟尝君的父亲田婴从齐宣王九年始任齐国丞相,历三代齐王,私家富有万金,但门下没有一个贤人辅政。田婴为相,齐国土地未加广,国力一天天衰弱。
后来田家交由田文主事,就特别注重延揽诸侯宾客,拿出钱财对他们以礼相待,因此天下的士人倾心归附。孟尝君对宾客也不加选择,豪杰侠客不辨奸邪,凡能有所用,悉招致门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汉代淮南王刘安就网罗过宾客方士数千,孟尝君招揽至薛邑的豪侠不下六万。
田文善养士的名声传到各诸侯国。诸侯都派人来请求薛公田婴立田文为太子,身为庶出的田文才被立为太子。田婴去世,谧号靖郭君。田文在薛邑即位,就是孟尝君。
战国时期,建立同盟关系的两国,每每互派王室宗亲在对方国家为人质。秦昭王听说孟尝君很贤能,就先派弟弟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又使人来求见孟尝君,要孟尝君去秦国。孟尝君的宾客劝他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恐有去无回。齐宣王之子齐缗王即位后,授权孟尝君主持政务。他与孟尝君是堂兄弟,年龄相仿。齐缗王与他的父亲齐宣王对秦的政策相反:齐宣王亲睦;齐缗王疏远。孟尝君始于齐缗王时期到秦国为人质。
到秦国后不久,孟尝君就急欲返回齐国。孟尝君之所以急于离秦回齐,可能是暗中承奉齐缗王之命。秦昭王知道孟尝君贤能,不肯将他放回,反而把孟尝君囚禁起来,还计议杀掉他。
说到孟尝君回到齐国还有一个颇为传奇的经历。他是在请托秦昭襄王的宠妃帮助之下才摆脱困境的。
秦昭襄王有一个宠妃见到过孟尝君入秦时送给秦昭襄王的一件价值千金、天下无双的白色狐皮袍子,要求孟尝君也送她这样一件。这时候,随同来秦的孟尝君的一位宾客,善于伪装成狗行窃。此人夜入秦宫,盗取狐白裘,第二天就献与齐昭襄王的这个宠妃。
这个宠妃以假话说动秦昭襄王,将孟尝君释放。孟尝君被放出后立即更改了入境齐国的凭证上的姓名,与宾客一起乘夜逃到函谷关。函谷关每于黎明时分鸡鸣时放客出入关。他的门客会模仿鸡叫,附近的雄鸡应声齐鸣,于是关门开放。孟尝君出关后不久,秦昭襄王派出的孟尝君的追兵随即赶到。孟尝君就这样侥幸逃脱,返回了齐国。
齐湣王对此负疚难当,当初是他派去孟尝君到秦国做人质,孟尝君回来,就任他做了齐国的宰相。
司马迁的《孟尝君列传》传到宋朝王安石时期,王安石著文,说孟尝君的食客只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没有一个配得上称为“士”的称呼。王安石的文章收人《古文观止》中,是《古文观止》最短的一篇,题为《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是以言得士,不然以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司马迁所说的孟尝君能得士,只是“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孟尝君“好客喜士”的用人标准,不是王安石所谓的能使“齐国南面而制秦”的文武兼备的奇才。孟尝君的三千宾客,也并非个个都是鸡鸣狗盗、别无他长的江湖人物。孟尝君也不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
孟尝君回到齐国任宰相后,没有把齐国弄糟,在公元前298年,他做了一件历史上的大事,就是发动齐、韩、魏三国合纵攻秦,打进秦国的函谷关,到了盐氏城。这一次合纵攻秦,证明在他的宾客与部下中,也有懂行政与会带兵打仗的。
司马迁还叙述过象冯欢这样一个甘冒风险替孟尝君仗义疏财的宾客。孟尝君的宾客冯欢代孟尝君到薛邑向债户索债,仅利息就有十万钱之多。冯欢却把所有债券都烧光,债户十分感谢孟尝君。后来孟尝君丢官,冯欢就到秦国劝说秦昭襄王派人来齐国请孟尝君去秦国为相。担心人才流失的齐缗王这才赶紧让孟尝君官复相职。
“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无义战,后世动辄以人伦道义数说前代,就如“持方枘而入圆凿”,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有理想和抱负,尚未得志时,先将就别人,“作先合,然后引大道。”也是一种入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