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人钟情于“合”的文化,西方人偏好于“分”的文化,这一点从饮酒中就能体现出来。行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酒令的历史悠久,且不下数百种,大致分为游戏令、博赛令、文字令三大类。流传至今,猜拳等博赛令依然流行。中国人每逢聚会,常以令侑酒,大家围坐在一起,可大助酒兴。而西方人则三三两两,用音乐舞蹈下酒。骰子便是古代行酒令的一种,骰子令的场景,曾大量出现在各种诗词、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之中。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b73031039c765a3f606f47451e10df13.jpg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诗句出自晚唐诗人温庭筠,大意自然是寄托爱情与相思。然而“骰子”为何物?何为“玲珑骰子安红豆”?何为“入骨相思”?弄清这三点,才能了解诗句妙在何处。
我们都知道色子,打麻将的时候都会用到。骰子便是色子,中国博戏中六博之一,被视为中国博具之祖。相传发明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晋、唐之间。古代也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游戏,是一种“娱酒”器物。古代的骰子多以兽骨制成,所以叫“骰”。
据说,唐朝时贵族的闺阁间流行一种玩物,制作方法大致是用一小块象牙,先将其平均剖为两面,镂空后镶入一颗红豆,再将剖开的两面合上,红豆便装入正方体的象牙里。再将象牙六个面分别按照点数凿空,这样六个面都能看到里面镶嵌的红豆。后来民间逐渐流行起来,老百姓买不起象牙,便用普通兽骨制作。这便是所谓的“玲珑骰子安红豆”。而红豆代表相思,红豆装在兽骨中,便成为“入骨的相思”。一语双关,叫人如何不拍案叫绝!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7d25d8bcc6394ea409ec3f60f787d8ae.jpg
相传,骰子最初是用做占卜的工具。巫师通过掷出的点数来预言吉凶。由于骰子比点数非常简单,所以后来逐渐演变成后宫嫔妃间的游戏,掷骰子点数赌酒,或者赌女人之间常用之物。据说唐朝以前,骰子的点穴上涂的都是黑色。直到一次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后宫掷骰游乐,眼看要输了,只有出现4点方能解救败局,此时尚有一个仍在旋转之中,唐玄宗心中焦急,便连喊“4、4……”,尘埃落定后果然是4。唐玄宗一高兴,就让高力士宣告天下,骰子上4点可以描红。
自清代开始,骰子的娱乐方式被基本确定下来,一般采用3枚或4枚骰子,扔骰时用骰盅盖上,庄家和玩家均不知道骰子的点数。这种方法带有神秘感,便于庄家营造气氛,以使玩家聚台下注。
《红楼梦》中就有不少关于骰子的酒令。如书中第108回宝钗过生日,席间行骰子令,鸳鸯当令官。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1c12df8caa738833e64f9c2f754e0ec7.jpg
鸳鸯道:“如今用四个骰子掷去,掷不出名儿来的罚一杯,掷出名儿来,每人喝酒的杯数儿掷出来再定。”众人听了道:“这是容易的,我们都随着。”鸳鸯便打点儿。众人叫鸳鸯喝了一杯,就在她身上数起,恰是薛姨妈先掷。薛姨妈便掷了一下,却是四个幺。鸳鸯道:“这是有名的,叫做‘商山四皓’。有年纪的喝一杯。”于是,贾母、李婶娘、邢王二夫人都该喝。贾母举杯要喝,鸳鸯道:“这是姨太太掷的,还该姨太太说个曲牌名儿,大家儿接一句《千家诗》。说不出的罚一杯。”薛姨妈道:“你又来算计我了,我那里说得上来。”贾母道:“不说到底寂寞,还是说一句的好。下家儿就是我了,若说不出来我陪姨太太喝一盅就是了。”薛姨妈便道:“我说个‘临老入花丛’。”贾母点点头道:“‘将谓偷闲学少年’。”说完,骰盘过到李纹,便掷了两个四两个二。鸳鸯说:“也有名了,这叫作‘刘阮入天台’。”李纹便接着说了个“二士入桃源”。下手儿便是李纨,说道“‘寻的桃源好避秦’。”大家又喝了一口。骰盆又过到贾母跟前,便掷了两个二两个三。贾母道:“这是喝酒了?”鸳鸯道:“有名儿的,这是‘江燕引雏’。众人都该喝一杯。”凤姐道:“雏是雏,倒飞了好些了。”众人瞅了她一眼,凤姐便不再言语。贾母道:“我说什么呢,‘公孙领’罢。”下手是李绮,便说道:“‘闲看儿童捉柳花’。”众人都说好。
这段酒令出自“朱窝骰子令”。《水浒传》第一〇四回:“那掷色的名儿,非止一端,乃是:‘六风儿’,‘五公子’,‘火燎毛’,‘朱窝儿’。”捋袖抛骰,边饮、边掷、边呼喊,热闹得很。“朱窝骰子令”行令的方法是用四只骰子摇投,先由行令者掷投,然后令官根据掷出来的色点说出名目和规则,接着再由行令者根据掷出来的色点说出一副骨牌名目。最后由下家说《千家诗》一句收尾。说不出的则罚酒。假如掷出来没有名目,择交“臭”,也要罚酒一杯。《酒令丛抄》中有“朱窝骰子令”谱。令用四骰递摇,除黑对外,须有一红(即四点)为主,否则重摇。如有两红,除红对四外,另两个色点一个是五,一个是六称作强红,也要重摇。如有一红,除去这红四,数另三骰点数,八点至五点自饮一杯。如是幺二三点则称作“顺水鱼”,又叫“耍孩儿”,自饮两杯。如是三个幺,则称“朱窝”,自饮三杯。如是十三点至十六点,则敬全席一杯。如是十七点,则敬全席两杯。红对及四五六,叫做“锦屏风”,也敬全席两杯。三红及十八点敬全席三杯。全红叫做“将军挂帅”,要敬全席四杯。
可见令谱比较复杂,其中包含了各种文化元素,一定是古时上流社会而非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酒令方法。
古代骰子的面数不一,六面的最常见,另外还有十四面、十八面等。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051c2698c936a096afa3c1f3eb45d5fb.jpg
马王堆汉墓里出土了很多漆器,其中有一套博具,博具里有个骰子很有意思,共有18个面,几乎成为一个球状。骰子材质为木质,上深褐色漆,直径4.5厘米,放在博具空出的小格里。骰子的十八面上,除十六面分别刻出一至十六的数字外,其中有相对的两面,一面刻篆文“骄”字,另一面刻“妻畏”字,其意思说法不一,但可见是两个趣味性的点数。我们今天6面的骰子想掷一个大的点儿都很难,18面的骰子就更难了。
2009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枚西汉时期的骰子,直径2.8厘米,青铜铸造,也是由18个面组成,其中16面依次有1至16的编号,其余相对二面为文字,译为“酒在这儿”和“骑匹马”。圆球镶绿松石、琥珀并错银。可断定为古代饮酒时娱乐用具,其间的文字明确说明游戏的规则和惩罚,极为少见。1968年河北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也有类似器物,现存于河北省博物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c090fda553fcc98edd9255159fdaa3ae.jpg
2004年,山东青州战国齐墓出土过一枚象牙磨制的14面骰子,上面刻有汉子中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的篆字,两两相对排列。与1976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发现的14面石制骰子相似。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909275126964015d1161e32f877f43ee.jpg
发展至今,骰子偶尔还出现在酒席之间,不过玩法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赌场,骰子便“变本加厉”,制作精美,并与盅相配的骰盅赌具,名称叫做骰宝。现在社会上流行着定位骰子、黄金骰子、感应骰子、遥控骰子等各种骰子。但是再没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