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为何美?------评雅罗斯拉夫·赛夫尔特的《世界美如斯》

(2022-07-25 06:02:14)
标签:

文化

教育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能从这些苦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人生是需要不断孜孜以求的。《世界美如斯》是捷克著名诗人,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赛夫尔特(1901-1986),于1981-1982年创作的散文体自传,读读这位终身从事诗歌创作、经历过20世纪捷克所有重要历史时刻智慧老人的回忆录,品味这位功成名就的老人家还有什么“求不得和放不下”的。
        一、“帕格尼尼”绝技
        捷克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弗·克·沙尔达(1867-1937)评论诗人弗·哈拉斯(1901-1949)的长诗《老妪们》为“帕格尼尼”绝技的登峰造极之一例,是在一根琴弦上演奏出来的......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人性和人的悲剧性”。这评价可算是无与伦比了吧,这也是包含赛夫尔特在内所有的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诗人们都向往得到的。我认为,仅从散文《世界美如斯》来看,赛夫尔特就可以当仁不让地实至名归。
        在描述伊泽拉山谷里的河流时:河水还处于青春少女期,尽管它已在碧绿平坦的两岸流淌,却仍带着点山岗的秀气,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女士玫瑰色的影子。佩特馨公园在晚间可以听到数以百计的情侣的亲吻声,好像花苞在绽裂。
        诗人最喜欢春意浓烈、鲜花盛开的五月,欢喜之意,跃然纸外。可是“秋季大概有一半比凄凉还凄凉,......。” 在回忆中,多想在握一下万楚拉的手,......
         形容作家扬科尔纳利克·巴尔多什简陋的墙壁上挂的画,一幅紧挨着一幅,就像男孩子集邮册里的邮票一样,还有关门的动作、紧闭的窗户、低垂的窗帘,非常逼真地形容了这个早年丧妻的剧作家拘谨的性格。扬·巴尔多什是这样看待赛夫尔特创作的才气:“厄俄斯贯穿着您的一生,简直太过分了!”
         “鳄鱼同诗人奈瓦尔牵着散步的螃蟹不一样,诗人说他的螃蟹不像狗那样汪汪叫,却了解海的秘密,科尔纳利克家的鳄鱼了解尼罗河的秘密,却叫的跟两条狗那样凶。”这篇《波西米亚最后一篇圣诞故事》把小白鼠、蝮蛇、鳄鱼、杀鲤鱼一气呵成,读完令人忍俊不禁,耳边好像还回响着桌子下传来的鳄鱼咀嚼的声音和科尔纳利克夫妻无奈的眼神。
        在怀念诗人老友卡·泰格(1900-1951)和维·奈兹瓦尔(1900-1958)的去世时:“这个世纪怎么说也像屠宰场屠夫手里的抹布,不时地有又浓又黑的血水在流淌。”这是在提醒人们20世纪的前50年,捷克人民遭受了多轮的社会巨变和苦难,特别是在二战期间。
        二、保尔·魏尔伦与韩波
        韩波的诗篇如同他与魏尔伦的之间的关系一样的传奇,赛夫尔特用他们之间的故事引出了《穿着拖鞋出走》,“上街买药、穿着拖鞋出走”道出了捷克著名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和他的世界级的名著。他趿拉着拖鞋,没穿外套,在夏天的布拉格久久地游荡,......,写了满满一练习本的《好兵帅克》。他伏在桌子一角写稿,写完几页就由伙伴们送给出版商西内克,出版商按交稿的数量付给他相应的稿酬。当然一个克朗也不会多给。哈谢克以此打发一天或一个晚上,第二天若不愿意对着空杯枯坐,就得提笔再写。
        哈谢克和他的太太不久就去世了,可是他靠打发酒钱写出的人物---帅克,却仍然长久地活着,他走出欧洲,走向世界。世人为创作出这个精彩人物的作家而折服,不过,人们也一直惊奇:如果韩波没有遇到魏尔伦,他能继续他那天才的诗歌创作吗?
        三、娥眉月:我的哀愁,谁懂!
         中国人历来喜欢一轮明月,从古至今,歌颂月亮的诗句大多是以明亮的满月为主,因为这象征着喜庆、团圆和吉祥。连中元节也是落在了农历七月十五,为的就是更好地祭祖思念先人吧。在“Thank You, So Blue”里,赛夫尔特“仿佛觉得在少女身体的天穹上有一轮光环,使我想到弯弯的新月,娥眉月。”
        年龄大了,赛夫尔特的诗人老友们都陆续离开了人世,以前大家成群结队流连的咖啡馆、酒馆,现在变成了形单影只的老人,蹒跚地徜徉在各个墓地,总想寻些个机会,与老友们见见面、谈谈心。
        “我曾常年在奥尔尚斯墓地漫步,知道凋零的花圈是个什么样。”  “哪一次都不会错过艾尔本(1811-1870)的墓地,他的《花束集》中的诗句,多数我都能背诵。”
        在贝龙的墓园里,有瓦茨拉夫·塔利赫的墓,他的朋友卡雷尔·克希谢克要求掘墓人在塔利赫的坟墓旁给他留一个墓穴,最后,两人的墓之间相距不远。在雪中,在凋零的树木下,“一切痛苦和苦难都要告终。”还是在寒冷的令老人难熬的冬季,赛夫尔特就盘算着还有几个月,就会到来他最喜欢的五月。
        “我一般都在3月初去维谢赫拉德墓园,那儿有我的几位朋友。”见到有陌生姑娘拿着弗·赫鲁宾(1910-1971)的一本诗集在他的墓前铭记,赛夫尔特暗自称羡。赛夫尔特也喜欢去维谢赫拉德墓园里的伟人祠,他的导师兼好友“心灵诗人”、约瑟夫·霍拉(1891-1945)在那里安息。
        在索伯特卡公墓,“诗人什拉麦克低矮的坟墓坐落在宏伟的布莱赫特堡下面墙边的树丛中,啊!树木的沙沙声宛如竖琴在弹奏......”,赛夫尔特沿着什拉麦克曾经经过的地方,默默地将诗人的篇章诵完。
        在奥尔尚公墓,在妹妹的墓前,中学生赛夫尔特偷改自己的成绩单,因为他觉得在这里保险,不易被发现。赛夫尔特家的一位亲戚老太太,靠趴在克拉卢公墓的一座坟墓上,躲过了二战中对克拉卢比破坏最严重的一次轰炸,其程度仅次于格尔尼卡、考文垂、华沙和纽伦堡。
        赛夫尔特差点被抢先在墓地给自己占了个位置,此事就发生在1945年5月9日布拉格彻底解放的前几天,赛夫尔特和编辑们被抓,最后一刻靠交换与墓地擦肩而过,他把这次人生经历比喻成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前的五分钟。
        四、“神奇的铅笔” 
        每一位知道“神笔马良”故事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那么一支神奇的笔,赛夫尔特也不例外,但那时他已经不是个孩子而是著名的诗人了。
      赛夫尔特答应为画家兼作家卢·库巴(1863-1956)的画册写一首诗,  他很羡慕年长近40岁的库巴,他已是一位年迈的老先生,可依旧那么生气勃勃,精神矍铄,还很可爱,更难得的是,年事越高,库巴的作品越发出色,看不到一点“脏内衣”的痕迹------指平庸画家的平庸作品。他不仅将维纳斯的塑像“骗”到在角落里,还透过镜子,画出了自己不同角度、不同神态,但都很传神的自画像,这一点令赛夫尔特羡慕不已。库巴当场从口袋里掏出一段普通铅笔,在一张餐巾纸上,寥寥数笔就画出了自己的小像,正是大家眼前看着的叼着烟斗的本人,画家随手将餐巾纸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
        由此诗人反思了自己的创作,特别注意到了不能正确、准确地描述和概括自己,觉得每次谈论自己总是不是十分愉快的事,不是干巴巴的,就是言不由衷。偶然一次,因为醉酒晚归,听着妻子的数落,正好在场的母亲说:“你呀,就靠酒和诗过日子。随便哪个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你骗了。”
        啊哈,原来是这样啊!
        五、猪肉白菜卷
        赛夫尔特的那首当时不被看好,甚至被广泛批评,后来他自己又想删掉的歌颂“五一”的诗:“我们也要吃猪肉白菜卷,晚餐有瓢牛肉或者辣子肉丁。”这可是20年代初,赛夫尔特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想想那时一战刚结束,年轻人在诗歌里歌颂一下猪肉白菜卷,也是一种向往吧。
        赛夫尔特描述罗曼·雅科布森(1896-1982)家的俄式煎饼的大小与当今中国街头的粗粮煎饼类似,只不过俄式煎饼的吃法更正式一些,就是用面饼裹上各种肉丝、鱼肉、豌豆、橄榄、番茄、辣椒等,卷起来,浇上一层融化了的黄油,再沾点稠稠的鲜奶油。吃的时候配以伏特加,赛夫尔特第一次吃了7张煎饼。
        除了绕橱不散的火腿香味,《我的火腿生意》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伤感,议员雅罗米尔·奈恰斯流亡英国,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一名成员,他把妻子和美丽的正在读大学的女儿留在国内,在赛夫尔特给她们送火腿的时候,意外得知她们家的门上贴了党卫军的标识,雅罗米尔·奈恰斯太太和女儿已惨遭杀害。
        六、文人的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豪言一直鼓励着中国的后辈们,尤其是读书人爱国和不屈的情怀。在20世纪捷克的历史上,同样出现了这样一批有骨气的“文天祥们”。
     弗拉迪斯拉夫·万楚拉(1891-1942),“报出这个名字意味着我们整个一代人惨遭杀害,万楚拉的命运是我们全体的命运,报出这个名字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都在鲜血横流。”《绞刑架下的报告》作者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1943)英勇就义于狱中,约瑟夫·恰佩克(1887-1945)死于集中营、伊·奥尔滕(1919-1941)死于德军的车轮下。他们都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但他们的作品还是让人们感受到了捷克文学的存在和力量。
        还有虽然走出集中营,但是在布拉格解放的当天(1945-5-9)死亡的弗朗基谢克·比德洛,还有面对德国人审问保护了弗·哈拉斯(1901-1949)的约·帕利维茨(1886-1975),当时哈拉斯已经重病缠身。还有魏莱姆·科斯特卡,作为主编和责任人,他甘冒生死,想方设法,不断出版能够鼓舞捷克人民的出版物,这些无名英雄也是会被历史永远铭记的。
        在《世界美如斯》里,赛夫尔特更多地回忆了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作家、翻译家、画家、音乐家、还有那些街道两旁开店铺的、居住在他家周围的普通捷克民众们,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和散文,让世界其它国家的人们了解了捷克的历史、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淳朴的民风习俗,赛夫尔特给人留下了如此美丽的画面,他的告别A smytec应该能够表达出他所想的一切。
        “最后,人总是要达到一脸皱纹,满头白发,从容地听天由命的境界。”即使这样,诗人赛夫尔特仍想像歌德一样:寻找一双少女的鞋子。嗨!这老头,蛮可爱的,让我想起了“少女嘴边的三个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