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新华社采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
(中国科技前沿)中国释放信号争锋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是由一群受过科学训练的理性爱国者组织的智库,包括化学、物理、控制论、电子工程、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博士,以科学与爱国为基本指导思想。会长袁岚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微博@中科大胡不归 。《2016新年献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充实》(http://weibo.com/p/1001603926624750970594)是对风云学会的一个简介。
2016年3月,新华社记者陈舒就人机大战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采访风云学会,发表两篇报道。第二篇《(中国科技前沿)中国释放信号争锋人工智能》于3月17日发表在新华社亚太分社主办的《亚太日报》,见http://m.apdnews.com/XinHuaNews/359771.html。】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陈舒)“人工智能”一词被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科技创新-2030项目”中,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成为重大工程之一;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等,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
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这让力图争锋人工智能市场的中国科技人有了政策上的指南针。
“人工智能大规模的应用就在这三到五年,把人工智能列入‘十三五’是很正确的决策,过了这个时间点可能就来不及了。”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总裁刘庆峰表示,这是全球下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和“必争之地”。
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于上世纪50年代,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进入新的春天。语音设备、无人驾驶技术、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人工智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在世界各国中算是第一集团,在各学科的全球排名中也相对靠前。虽然和美国还有差距,但不是特别大。”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成员陈经强调,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市场调查公司“风险扫描”绘制的一张人工智能创业地图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已有855家,总估值超过87亿美元。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也正方兴未艾,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1亿元。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人工智能俨然成为众人争抢的香饽饽。美国“脑研究计划”,欧盟“人类大脑工程”,日本在情感机器人上的钻研……为在这场科技大战中抢得先机,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打造自己的“独门秘籍”。
而中国的秘籍是什么?受访的多位专家表示,重点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
长期以来,中国研究人工智能的最大劣势在于创新性的欠缺,在高精尖零件、技术工业、大型智能系统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这是一个体制问题。中国现有的科研体制是二三十年前确立的,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国家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科研水准和国际先进水准有较大差距,因此强调目标要切实可行。”中国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吞食者达雅(笔名)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的最优策略不是原始创新,而是跟踪世界先进水准。
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的科研人员必须尽快从原有的模式中跳出来,同时鼓励更多资本进入科研领域。
“社会要舍得投入资源。”中国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袁岚峰说,“研发是回报最大的投资之一,投入越多其实是节约越多,这是富国的发达之本。”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表示,2015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20亿元。这一数据占2015年GDP总额的2.13%,而韩国该数据的占比一度高达4%,日本则为3.39%。
“中国的研发投入仍有很大的空间。”万钢表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
除了要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外,陈经提出,更为重要的是,要号召更多的大企业进行重金投入,中国需要多个像谷歌公司一样愿意投资科技研发的企业。
陈经的希望,或许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据万钢介绍,中国2015年社会研发支出中,企业支出超过了77%,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资金就可以更多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以及航空航天、深潜等国家战略这些重点领域上,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作出贡献。”
从《“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人工智能为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到科大讯飞的认知智能“讯飞超脑”、百度的感知智能“百度大脑”,企业加大投入进行科技研发,再到将人工智能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正释放出强烈信号:在人工智能的领域,中国不但不会缺席,而且要以此为突破口,实现技术创新的“弯道超车”。
(参与采写:屈婷、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