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2021-03-01 01:30:28)
标签:

财经

手机博客

文化

钟鼎鉴定

收藏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商晚期 獸面紋方觚

通髙34.6釐米,口徑14.5×14.8釐米

朱昌言、徐文楚捐贈

現藏上海博物館

器呈方形,敞口,長頸,短直腹,平底,下置方形髙圈足。自口沿至圈足四隅及四面中線皆設棱脊。腹與圈足間有未透孔十字形痕跡。頸飾蕉葉紋,其下沿與腹部均飾獸面紋,圈足上沿飾外卷角獸面紋,腹與圈足寬槽以兩周凸起弦紋為飾。這件方觚造型及紋飾與河南安陽殷墟郭家莊160號墓出土亞址方觚相近,時代也為商代晚期。

觚最早很可能出現於夏代晚期,但目前考古發現較多是商代早期以後,此後一直興盛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後基本退出歷史舞台。觚既是飲酒器,又是青銅器中的重要禮器,早在商代中期就已出現以爵、觚為核心的基本組合,但大量觚與爵等量配對,並真正成為青銅禮器的核心組合是在商代晚期。觚的造型和裝飾從早期出現到晚期也有一個演變過程,殷墟中期起觚體出現棱脊裝飾,開始從圈上裝飾到中部,後延至口部,顯得尤為突出。觚的形体大多為圓形,方形觚較罕見,此獸面紋方觚不僅造型大氣,挺拔秀麗,紋飾繁褥精麗,可謂商晚方觚中之罕見器。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西漢 信成侯鎏金方壺

通髙38釐米,口徑11.5釐米,底徑13.8釐米

朱昌言、徐文楚捐贈

現藏上海博物館

長方口,平沿,短頸,弧腹,下置方形髙圈足。兩側腹設獸首銜環。原器表曾飾鎏金雲紋,現大部分鎏金已磨損脫落,唯口沿與獸首處尚有局部保留。腹正面中部刻有“信成侯”三字銘文,字形屬戰國秦至漢初,故此“信成侯”當為漢初之信成侯——酈商。據《史記》《漢書》,酈商約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受劉邦賜爵,封“信成君”。漢髙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酈商复以戰功“遷為右丞相,賜爵列侯"。髙祖十一年(前196年),改封“曲周侯”。因此,“信成侯”稱號的行用時間,即方壺銘文刻寫時間,當在前202年至前196年間,西漢初年典型的青銅鎏金壺。

“信成侯”銘又見《漢金文錄》2.32.2"代大夫人家壺"及首都師範大學博物館藏"代匜",兩者均為酈商攻佔代國後加刻銘文,作"今信成侯"。

2018年5月朱昌言先生家屬捐贈兩件國寶級青銅重器入藏上海博物館。它們中一件是造型罕見的商代晚期的獸面紋方觚;另一件是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重要軍事將領酈商用過的信成侯鎏金方壺。上博館所藏青銅器中無方觚藏品,此器填補了館藏闕如,使上博館青銅器的收藏體系更加完備。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朱昌言將珍藏捐贈給上博,是與上博館馬承源、陳佩芬兩位館長的多年情誼。朱昌言先生生前一直是上博之友,曾數次贈與文物及工程設備給上海博物館。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上世紀90年代牽頭搶救流散香港的國寶級文物“戰國楚竹書”。1994年春,戰國楚竹書出現於香港文物市場。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纂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光裕將信息告知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同時電傳了一部分摹本圖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館斥資購囬第一批竹簡。1994年秋冬之際,又一批相關竹簡在香港出現,文字內容與第一批楚竹書有關聯,而此時上海博物館年度採購經費已用盡。後經朱昌言先生牽頭與香港董慕節、顧小坤、陸宗霖、葉仲午四位朋友合資收購捐贈給上博。至此上博共收竹簡1200餘枚,達35000字。它們均為戰國晚期楚國貴族墓中的隨葬品,有80餘種,包括原存書題20餘篇,全部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戰國古籍,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文字、軍事等領域,填補了一系列資料空白。竹簡內容多為傳世本所無。有些雖有傳世本,如《周易》等,文本也多有不同。為此上海博物館由馬承源、陳佩芬先生主導下編制出版了《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9冊),成为研究楚簡的重要文獻,惠澤學界。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青銅器,自誕生一刻起便是國之重器,在火與光的淬鍊中,幻化出渾厚凝穩的姿態,屹立於時光之中。收藏界無不以收藏青銅器為無上榮耀。朱昌言先生20歲開始迷上收藏,最先收藏的是書畫,後來在馬承源、陳佩芬兩位館長影響下轉向青銅器收藏。2005年陳佩芬先生去香港鑒定文物,朱先生邀約一起去荷里活道覓寶,在一古董店,老闆拿出一件方觚,鏽跡斑駁,給陳先生鑒定,陳先生在燈光下仔細反復從觚口內側到器身隱約的紋飾及底部圈足,足足看了許久沒說話。等出了古董店,陳先生對朱先生說:“商晚期的觚,上博館就缺方觚,好東西。價格合理,可以收藏”。於是朱先生與古董店老闆幾輪商談價格後,順利收購私藏。朱先生所收藏青铜器70餘件,所藏青銅不僅數量大,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食器、兵器、禮器,樂器,還有車馬器。為了存放這些青銅器,他特意將書房進行改造,專門設置一間儲藏室來放置青銅器,書房連家屬也不能隨意進出,只有上博館的馬承源、陳佩芬兩位館長是例外。2013年陳佩芬先生曾特地赴港去查看這批青銅器的保存狀況,亦想過要將其收錄成書。遺憾的是,陳佩芬先生離開香港後兩個星期左右朱先生就去世了,陳佩芬先生也在這次香港之行三個月後過世。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朱先生說他與上博館從無金錢交易,遂亦贈送與上博館收藏。朱先生病重期間說又想捐些錢給地方,問好友捐給何处最好。第一句就問是鎮海人吗,原來寧波人中,捐贈囬鄉以鎮海人最多。朱先生樂善好施之心可見一斑。他除在故鄉鎮海捐贈興建學校之外,與上海博物館則特别有緣分,相信原因是馬、陳兩位館長青銅與同鄉之緣故。


(本文撰稿圖片:溢民)


解析上博館藏商晚期“獸面紋方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