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强生命自觉化解生死困境

(2022-05-23 16:34:30)

加强生命自觉 化解生死困境

陈洪泉

 

人皆乐生,生下来就希望能够活下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方设法保障自己生命的存在,争取能好好活下去人们用以保障生命存在的活动就是生存型生活

 

生存型生活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保障人们的生命存在保障生命存在也就是要消除对生命存在的威胁,防止死亡的发生,所以,运用各种办法防止死亡的发生就成为生存型生活的重要任务。

 

但无论人们怎样努力,就每个人的生命来说,死亡最终还是难以避免的,人终有一死。生命的这种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使人们感到恐惧和空虚,同时又心存不甘,所以,希望保障生命存在最终却不得不失去生命存在,希望活下去但最终又不得不死,就成为人生面临的根本困境。怎样化解人的这生死困境,与死亡达成某种“和解”,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不再对人生感到空虚和不甘,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内在要求,成为生存型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良好的生存型生活,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生命自觉,通过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觉悟和自觉行动,有效化解生死困境。 

 

于如何有效化解生死困境,人们探索和提出了许多路径和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想方设法使人们的肉体生命能不断延长直至长生不老。

 

努力保障自身肉体生命的存在防止死亡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自古以来人们就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实现自身肉体生命的长寿乃至永存。例如,道教就声称可以通过某种修炼成为神仙而永生或服用某种灵丹妙药而不老,如传说中的八仙,就通过修炼而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而现代科学则试图通过生物和医学等方面的技术方式对身体器官进行修复、置换,对遗传基因和衰老机制进行干预等方法来实现人的生命的延续或永续存在,甚至有人声称,再过几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实现人的不死了。这种努力今后还会不停进行下去。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实现了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自然也就不用恐惧死亡了,所谓生死困境也就不存在了。但对于得道成仙类的办法现在很少有人相信了,而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人的生命长存的办法在未来到底会怎样,现在很难定论,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恐怕还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这个方法很难解决现实中的生死困境问题。

 

 

第二,通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办法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延续乃至永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看作是自身生命的一种延续,看做超越自身生命有限性的重要途径。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父母就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会把儿女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自己虽然会死亡,但自己的生命会在子女身上得以体现并延续下去,从而也就实现了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超越,实现了生命的永续存在,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自己生命有限性的遗憾,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按照这种办法,人的肉体生命死亡了,但其生命的血脉仍在,其生命并未完全消亡,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遗憾,化解生死困境,对人生具有些许安慰作用。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父母和孩子同样都是各自独立的生命体,就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来说,对其生命有限性的遗憾和不甘仍然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的。

 

第三,通过转变对生命存在的认识来化解生死困境。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肉体只不过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的生命除了以肉体为存在方式外,还有其他的存在方式即使人们的肉体不存在了,其生命还会其它的方式继续存在着。我们常说的死亡只是以肉体为存在方式的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就真的结束了人的肉体消失后,生命就会离开肉体以别的方式继续存在着。许多宗教就是通过对死亡的这种认识而使其信众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感,从而与死亡达成了和解,实现了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化解了生死困境。例如,基督教就宣称,人不仅有一个肉体,还有一个独立于肉体的灵魂,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在肉体死亡后,灵魂便摆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入了天国,所以,我们平常所谓,并不是生命的存在还是不存在,而只是生命存在方式的不同而已。就是说,人死了,并不是这个人就不存在了,他只是在这个世界不存在了,但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另一个世界,人死后就是去另一个世界以另外的方式而存在了,例如以鬼魂形式去了阴间或以灵魂的形式去了天国等等。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也认为,我们的祖先父辈逝去,并不就是完全不存在了,而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阴间)继续他们的生活而已,我们死后也要到那里和他们一起生活。甚至现在,那些逝去的先辈们也仍然会与活着的我们保持着某种联系,仍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关注着我们,保佑着我们,民间的上坟祭祖就是与逝去的祖先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这种办法对于真正具有相应信仰的人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精神抚慰作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生死困境的化解,但对于不具有这种信仰的人来说恐怕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第四,通过调整对于死亡的心态而达成与死亡的和解。

 

有许多人对上述寻求某种永生而化解生死困境办法不以为然,不相信所谓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不相信人有什么来生,在他们看来,人来自自然,死后又回归自然,根本没有还要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或永生的问题。有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表达了这种观点:“我经常在思考人的本质到底什么,有一天我想通了,人是宇宙万物间一种较为高级的物质系统而已。我们从物质中来,与宇宙中的万物一样,由一个一个的原子分子等积累而成,当我们离去时,我们最终又被分解为大自然的种种组成部分,重新回到大自然中。”

 

所以,不管是谁,也不管你愿意与否,最终都难免一死,无论你甘心还是不甘心,怕它还是不怕他它,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它都是要来的,你的种种不甘和恐惧害怕对于最终都要到来的死亡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既然认识到有生有死是一切生命体都必然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概莫能外,对死亡感到恐惧害怕是没有用处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对死亡感到害怕了,还不如干脆去掉恐惧心理,去坦然面对它。实际上有许多似乎可怕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坦然地直面相对,反而就不觉得有什么好怕的了。所以,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所应做的只能是在可能的范围内能够尽量争取活的时间长一些,活的健康一些,在活着的时候,慷慨地投入所有的感情去热爱生命,活的快乐一些,争取多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毕竟,死亡并不是反常的事件,相反,有机会活着才是一个奇迹”。如果你对此想通了,能坦然地面对了,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和不甘了,所谓的生死困境自然也就化解了,不存在了。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说道,只要你还能思考死亡问题,就说明你还活着,那就不必为死亡而操心,而一旦你死去了,也就不会感到死亡是个问题了。他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死亡都不会是人们的现实经验,似乎这样也就化解了人们的死亡困境。不过,这种办法虽然很机智很现实,但人们往往很难完全做到,仍然还是不时地会被生死困境所困扰。

 

第五,通过自己生命活动“产品”的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而实现生命的延续和“不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就不是把对“生死困境”的解决主要寄托在灵魂不死等宗教信仰之上,而是从个人对社会人类的功能价值角度来认识。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三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说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从人的社会贡献和影响来看待生死困境的解决。这种解决办法,不问人死后灵魂能不能存在,只问他的人格,他的事业,他的著作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价值,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只要达到其中之一,就为人类增加了美德、功业和知识,他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贡献就有了长期存在的价值,从而也就可能实现其生命的不朽,实现了对肉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人拥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然的肉体生命,另一个我称之为功能生命。自然生命就是人们自然肉体的存活,是以人们的自然肉体为载体而存在的。功能生命是指人们自然肉体生命存活期间所做事情的各种产品或作品及其功能作用的“存活”,是以人们活动的产品或作品作为载体而而存在的。人们的功能生命虽然是在其自然肉体生命存在阶段所创造的,但并不随着其自然肉体生命的消失而消失,人的自然肉体生命结束了,但其作为自然肉体生命存活期间所创造的各种产品及功能作用不会马上随之消失,还可以继续被后来的人们所需要着,可以离开人的自然肉体生命而继续“存活”,使得人的生命在其自然肉体生命结束后仍可以功能生命的形式继续存在着,从而实现了对自然肉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人们对于这种功能生命的认识和自觉追求,可以使自己产生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感,具有一种超越自然肉体生命有限性的意义感,可以因此而避免人生的虚无感和荒诞感,实现对自身生死困境的化解。

 

所以,解决生死困境问题,需要自觉地使自己在自然生命存在期间的生活、做事具有更大的价值,努力创造出更有价值“作品”尽可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使其能够在自然肉体生命结束后的更长的时间里继续发挥有益的功能作用,从而通过这种功能生命的延续乃至“不朽”实现对自己自然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当然,这种功能生命的方法,实际上也属于一种无奈之举,仍难以完全使人从生死困境中救赎出来,人们对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仍会心存不甘,但似乎也只能如此而已了。

 

总之,化解生死困境是人们的内在需要,是人们良好的生存型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们所提出的化解方法有多种,至于哪一种或那几种方法更好一些,每个人应采用什么样的化解方法,当由每个人在生活中根据情况自己来确定,可以说,只要对自己适宜适用的就是好的。我个人认为综合运用上述若干种方法效果较好例如,可以综合运用上述第四和第五种方法,先通过调整对于死亡的心态而达成与死亡的一种和解,然后通过对功能生命的认识和自觉追求,实现对肉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实现生命的延续“不朽”

(陈洪泉,于青岛,2022年5月23日,欢迎光临宜生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