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型生活
(2022-05-19 08:30:44)意义型生活
陈洪泉
所谓意义型生活,就是人们在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一个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追寻和创造活动。意义型生活是人们整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意义需要的体现,其目的是满足或实现人们的意义需要。
意义的需要是人们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或者说使生活过的有意义,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要求。所谓意义需要,就是要认识生命的意义之所在,自觉追寻和创造生命意义,从而具有一种生命的意义感。如果一个人不能使自己的意义需要得到满足,不清楚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方向,就会感到空虚无聊。意义型的生活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意义需要而开展的自觉追寻和创造意义的生活活动。
一、意义型生活首先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认识活动
意义型生活作为一种自觉追寻和创造意义生活活动,首先要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一个清楚认识,明确自己所要追寻和创造的意义是什么,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自觉的追寻和创造了。
而所谓明确自己所要追寻和创造的意义,实际上也就是要为自己找到或确立一个明确的生活目的。正是这样的目的引导人们从事着各种相应的活动,支撑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前进,这种生活的目的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人们所确立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目的,应该是生活的方向性的总目的,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人们在生活中要不断地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都各有其意义。例如,一个人下午要去给汽车加油以备晚上可以开车去参加一个聚会,一个大学毕业生正在认真准备各种资料以便几天后去参加一个企业的招聘会,一位父亲正要盖一座房子以给已成年的儿子结婚用,等等。但生活这些具体、琐碎的事情,虽然各有其意义,但不能作为意义型生活所要追寻的意义。意义型生活所追寻的意义必须是能够贯穿整个生活的总的目的,而不是某个具体的目标。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在逻辑上总有一个结局,总是会表现为一个个可以完成的指标,而作为生命意义的目的则是呈现在各个具体目标之中的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是在生活中不断实现而又永远不能最终完全实现的价值追求。一种意义好比你要向东方行进,无论你已经走了多么远,总还能继续向东。而一个目标是人们想要的具体结果,是能够达到和完成的,一旦完成它就结束了,好比是东行路上要攀爬的高山和要越过的大河,一旦你越过他们,它就是完成时了。所以,以自觉追寻和创造意义为导向的生活,正是以这样方向性目的引导人们从事着各种相应的活动,使得人们对意义的追寻体现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在整个生活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使得整个生活过程具有了一种意义的连续性,而不只是某个过程结束时达到的具体结果。例如,一些科学家会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未知世界增加人类的知识,一些医学家把为人类解除病患作为自己的生命意义,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把好好培养孩子作为自己生命意义,而德国诗人歌德则把自己生命的意义描述为创作诗歌以使德国人获得一种文化身份,等等。当然,要想过一种以意义为导向的生活,我们需要设定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目标,这是开展意义生活的必经之途,但对目标的设定要在意义指导下进行。
这种生活的方向性的目的必须是一种具有客观价值的目的。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性目的,并以这个目的来统摄和指导自己的生活,他就会因此而觉得自己的意义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具有一种生活的意义感,但这还不能说他的生活真的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个人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认定而让生活具有意义,而应该是客观上是否真的有价值有意义。例如,一个人终身追求成为永生不老的“神仙”,成为“神仙”成为他全部生活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但仍不能认为他的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因为成为“神仙”并不具有一种客观的价值。所以,作为人们意义追求的目的还必须真正具有客观的价值的目的,而不是什么样的目的都可以作为人们的意义追求。
二、意义型生活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追寻活动
当然,人们从事的各种生活活动,即使没有一个对意义的清醒认识,并不是自觉地以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为导向的而进行的,也还是会在客观上产生某些作用或具有某种意义的,但这样的活动虽然客观上也会产生某种意义,并不属于意义型的生活活动。每个人的每种活动客观上都会产生某种作用或影响,都会具有某种意义,从这个方面说,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在创造着某种意义,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意义,但并不是一切活动都属于意义型的生活。因为人们的许多活动虽然客观上起到了某种作用,产生了某种意义,但行动者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活动的意义,不是行动者所自觉追求的意义,并不会因此而具有一种意义感,这样的活动就不属于意义型的生活活动。
所以,一种活动客观上产生了某种作用或意义,与人们自觉地以追寻意义为导向而开展的活动是不同的。例如,有这样一个关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故事: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是这个国家的王子。有一次王子去城外游览,从城东门而出途中遇见一个身体极瘦弱正在艰难行走的老人,来到南门,又看到一个痛苦万状的病人,在西门又遇见一个正在给死人送葬的队伍,这对王子造成了强烈的刺激。回宫中,王子一直苦苦思索,力求找到解脱人们“老”“病”“死”之苦的办法,因而毅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他35岁那年,在菩提树下顿悟,逐创立佛教。在这个故事里,那个瘦弱的老人、痛苦万状的病人和给死人送葬的队伍的行为,对于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创立佛教客观上产生了重要的刺激作用或促进意义,但这并不是他们自觉而为之,不是他们的自觉追寻,他们并没有自觉地把促进释迦牟尼出家修行进而创立佛教作为自己活动的目的,只是机缘巧合在客观上起到了这种作用而已,因而就不属于意义型的生活活动。而释迦牟尼因此而自觉地把解决人生的老病死等苦难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决定出家修行并创立佛教的行为,才是一种自觉追寻意义的生活活动。所以,虽然人们的各种活动,不论其是否自觉以追寻意义为导向,客观上也会具有一定的作用或意义,但并不都属于意义型的生活活动。意义型生活指的是那些在对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这种生命意义的一种自觉的追寻活动。
三、意义型生活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自觉创造活动
意义型生活对生活意义的自觉认识和追寻,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或寻找活动,更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先天预定的只是等着人们去发现去寻找的东西,而是需要人们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去创造的东西。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如何是由他的生命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他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追求只有通过他的种种活动才能得以体现或实现,他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他的种种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或价值,有什么样的生命活动就有什么样的生命意义。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生命的意义负责,都要正视为自己创造生命意义的个人责任。
(陈洪泉,于青岛,2022年5月19日,欢迎光临宜生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