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宜生作为生活的真正信仰
(2022-03-26 10:51:20)将宜生作为生活的真正信仰
陈洪泉
将宜生作为生活的真正信仰,一是源自理性上对于生活法则的把握,二是源自情感上对于生命存在的爱。
一、将宜生作为生活的真正信仰源自理性上对于生活法则的把握
生活需要有信仰
人生在世,大概都需要有一个信仰作为生活的精神依托。在托尔斯泰看来,“如果一个人生活的不好,那么这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没有信仰,就各民族来说也往往如此,如果一个民族生活的不好,那么仅仅是这个民族失去了信仰”。人们一旦选择、确立了某种信仰,就会把它作为一种生活的精神寄托,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为实现信仰所确立的理想目标而自觉奉献自己的力量。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迷失生活方向,就会感到苦闷、空虚、彷徨,茫然不知所措。
建立信仰有多种途径
许多人的信仰都是由宗教提供的,信仰某种宗教是许多人建立信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式。但信仰不一定要信教,人可以不信教,但不可以没有信仰。当人们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时,往往都会努力去寻找一种宗教的代替物来建立自己的信仰。例如,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陈独秀提出以科学代替宗教,梁漱溟提出以伦理代替宗教,冯友兰提出以哲学代替宗教,孙中山提出以主义(意识形态)代替宗教,约翰•密尔则在功利主义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哲学是建立信仰的一个基本途径
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信仰或信念体系,人们学哲学、做哲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寻找和建立这样一个信仰系统。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最高的价值。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这是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正像美国哲学家菲尔.沃什博恩所说的那样:“大部分人想找到一套信仰价值观,以此作为生活的依据,而哲学正好能够助他们一臂之力”。
从哲学上建立信仰就是找到生活的法则
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信仰并不在于相信奇迹、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而在于相信适合于世上所有人的那种法则”。而哲学正是可以通过对什么是生活和应该怎样生活的理性思考,找到或发现生活的内在法则,形成关于生活的基本观念或信念,从而帮助人们建立生活的信仰,用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生活。人们学习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大多数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断地探索、思考,找到或发现生活的法则,建立自己的生活哲学。一个人的生活哲学,一个人从理性上对于生活法则的把握,也就是他真正的生活信仰。
作为人们真正信仰的这种生活的法则就是宜生
真正的信仰是对生活法则的把握和坚定相信,而宜生正是人们生活的法则。所谓宜生,就是生活需要的满足或实现,就是对于人们生命存在的保障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活动虽然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性,就是宜生性,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就是宜生,生活的本意就是宜生。宜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法则,生活就是一个按照宜生法则而进行的活动过程,每个人必须也应该按照宜生法则而生活。人们一切生活的价值或意义就在于它的宜生性,价值或意义之大小,就在于其宜生的状况如何,宜生的就是好的,就有意义,不宜生的就不好,就没有意义,宜生度越高,意义就越大。所以,宜生作为人们生活的根本法则理应成为人们生活的真正信仰。
二、将宜生作为生活的真正信仰源自情感上对于生命存在的爱
情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情感生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需要,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梁启超曾说过:“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情感生活的核心是对生命存在的爱
人们的情感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例如,亲情、友情和爱情就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最为炽热和深沉的内容,而在人们的各种情感生活需要中,爱的情感则是最为持久、强大而居核心地位的情感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情感生活需要就是对爱的需要,爱是人们所有情感生活的核心,人们的各种情感都是由爱而生发出来的。俄罗斯文学家、思想家托尔斯泰曾强调,爱是人的天性,是生活的根本内容,也是人的本质属性,就像蜜蜂要飞、蛇要爬、鱼要游一样,“人就要爱”。
当然,这里所说的作为情感生活之核心的爱,并不只是某种狭义上的某种特定爱,而是指更为广义上的对生命存在的热爱。畅销书作家格里夫在其《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道,爱,是生命中唯一强大而持久的力量,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真正的意义。爱“是在我们内心深处燃烧的火焰,是这种内心的温暖使得心灵不会被令人绝望的冬天冰封。这是对生命本身的爱。”
对生命存在的这种爱就会使得人们将宜生作为生活的真正信仰
这种对对生命存在的热爱,就会使人们格外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就会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一种崇高感和神圣感,就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各种保障和改善生命存在的活动之中,并在保障和改善生命存在的活动中使情感之花得到绽放。这种对对生命存在的热爱,既体现为人们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热爱,也体现在对他人生命乃至所有生命存在的热爱。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使得我们爱自己也爱他人,激励着我们张开双臂去迎接每一个时刻,拥抱展现自我的机会,为自己生命的存在而感到快乐,同时也引导着我们充满热情地去帮助别人,关爱别人,因为能为保障和改善他人的生命存在做些事情而感到自豪。
这种对生命存在的深沉的爱,还可以将个人的生命存在与更为广阔的生命存在联系起来,将自己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了人类整体生命的进程之中,使得个人的生命存在成为人类整体生命存在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整体生命进程一个构成因素,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成为大海的一部分一样,从而可以使人们拥有一种对个体生命存在有限性的超越感,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到某种深沉、踏实和持久的快乐,在灵魂深处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因此,人们从情感上对生命存在的这种深沉的爱,也就会使得人们在把宜生作为自己生活的真正信仰。宜生之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们的生命存在,宜生就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保障和改善,宜生就源自人们情感上对生命存在的爱。把宜生作为生活的真正信仰,就会自觉按照宜生法则而生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就会把保障人的生命存在作为自己生活的坚定信念和根本追求。
所以,一个人要想过好自己的一生,一个社会要想不断发展,整个人类要想不断进步,都应该树立生活的宜生观念或信念,把宜生作为自己生活的真正信仰,自觉按照宜生法则而生活。
(陈洪泉,于青岛,2022年3月26日)